在清朝,想要当官,实际是很难的。这里的难度有两重,一个是获得当官资格,一个是获得官员职位。今天我们先聊一下哪些人可以成为候选官员,接下来再来聊一聊实际获得官员职位。清朝的时候,一个人能够通往官场的途径,实际跟他的身份是有很大关系。 比较常见的,就是科举,这是清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取材之道。《清史稿》就有记载:"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以科举出身者相比。"也就是说,在清朝,虽然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官职,但是没有哪一条途径可以跟科举相提并论。 科举当中,又有多种途径:文科、武科、宗室科、翻译科,这四种分别对应的不同取材和用途。文科的话,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秀才、举人、进士就是这类。走这类出身的官员,在官场上身份会比较高一些。如果是通过殿试,获得皇帝青睐,入选了翰林院,就有可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尤其是清朝后期,朝廷不得不倚重汉人大臣,而汉人大臣中又多以科举文科出身时,当时地方中枢中如张之洞、曾国藩等都有科举出身,身份显赫。 武科便是选拔武人,选拔武进士。清朝时,为了拉拢人心,对武科也颇多照顾,以示文武一体,后来还放开渠道,允许武科进士入选侍卫,作为皇帝亲军。不过,清朝的时候,官场仍是重文轻武,所以,相对而言,武科出身的,受到的重视就比较有限了。 宗室科和翻译科属于是特殊途径,一般人参与不了。宗室科,顾名思义,就是跟那些宗室权贵开的,宗室科当中也有宗室翻译科和宗室文科,但是难度比较低,只有乡试和会试。 翻译科是给八旗开的,里面招的是满洲翻译跟蒙古翻译。满洲翻译还是面向所有八旗,而蒙古翻译只面向蒙古人,开始内容也只是把蒙古语翻成满语,难度相对简单很多,通过这些考试,也能获得官职。 除了科举之外,清朝也开放了一些其他途径可以获得官职。第一种就是从学校当中获得。清朝的学校,跟今天义务教育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学校面向人群范围比例是很低的。当时能获得教育的人是很少的。 从学校走的话,大致分为两条途径,一个是国子监,从国子监考核满了以后,也可以获得一些低级官职,比如县丞、知县等,一个是面向八旗子弟的官学,这个官学在八旗当中的每一旗都有设立。八旗子弟在当中可以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将来从官学中考核满了以后,就可以获得官职。一些有志向的学生,也会选择继续在国子监深造,深造结束后,通过考核获得官职。 这个还是有考核难度的,接下来的这些,就基本要靠投胎的技术水平了。第二种就是靠父祖辈的荫封了。 清朝对于那些四品以上京官文官,三品以上地方文官,二品以上武官的子孙辈有特殊照顾,允许他们的子嗣后代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当官资格。类似的就是那些王公贵族依靠世袭爵位获得当官资格的,也不在少数。 第三种就是买官了。在清代,卖官鬻爵并不是罕见的事情,朝廷会为了筹集银子,卖出一部分官职,有一部分人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获得官员资格。比较有名的就是李卫,他就是依靠买官获得了一个小官的职位,最终一步步登上了朝中重要职位。 第四种是依靠他人的举荐。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清朝的时候,朝廷允许官员给皇帝举荐人才。这些被举荐的人,在皇帝考核下,觉得不错的,就能获得官职。这个制度,有 一定合理性,毕竟不是所有优秀人才都适合科举考试。 比如晚清名臣左宗棠,左宗棠的能力是十分优秀的,有经纶济世之才,可偏偏就是科举考不上,没有办法当官,但是他的能力太强,前后有林则徐,后有御史宗稷辰举荐,左宗棠才获得官职,进入官场。 不过,想要依靠这个途径获得官职,也是难度极高。一方面,朝廷对于这个办法一直是认为不是固定规制的办法,另一方面,作为举荐人,如果被他保举的人能力太差,对他后面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最后一种途径就是在衙门担任吏员,这些吏员,如果考核结果好的话,也有机会获得官职,只不过,基本只能担任低级官员。这些就是在清朝想要成为一个候选官员的途径了,大家如果要穿越,记得誊抄一份,以防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