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100年前奥斯卡.巴纳克发明UR-LEICA,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后,一直是被大画幅派诟病的。因为徕卡的画幅太小了(相比当时的8X10英寸、4X5英寸、6X6cm的底片来说)。用徕卡甚至不被认为是摄影人。100年后,情势激变。135(36X24mm传感器)成了全幅。在不懂得相机原理的人眼里成了大画幅。在他们眼睛里,全幅是定义当下高品质相机的唯一标准。 相机的圈子很小。尤其是中国没有了相机生产能力以后,这个圈子几乎小到消失的程度。相机好不好似乎全凭外国厂商市场部的一句话。微信写手们、大V们不是收了赞助就是被厂商卡的死死。 其实相机的学问真的还是很深的。 首先聊聊相机的尺寸问题。当年那些攻击徕卡的相机,至今没有几家生存下来。原因就是他们的相机太大了,或者太小了。 相机必须适合手持。当年流行的120相机,比如禄来、哈苏、玛米亚,实在太大了,不适合带出去拍摄的。而比UR-LEICA徕卡小很多的相机大大的存在,比如美能达110、宾得110、甚至MINOX,都淘汰了。现在宾得有Q系列,仿造当年宾得110的尺寸的;尼康有1系列。但是这些很小巧的相机并不成功。因为,太小的相机并不适合手持。 这么小的相机您怎么握持啊! 真正的UR-LEICA的尺寸其实很小,大约和现在的一台奥林巴斯PEN F的尺寸相差无几。应该说这类相机一直是非常适合手持的尺寸。(索尼的A7 A9的机身尺寸不比奥林巴斯大,也是适合握持的那一类) 但是任何相机从一开始研发,后续型号就会有大型化趋势。因为消费者想要更多功能。索尼的从NEX5开始到A9,体积也一直在变大。 M3以后徕卡也越做越大,M系列的数码相机的厚度已经厚到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最新的M10做了减薄的努力。 接下来我想说说系统化的问题。 无论是索尼A9用的50mm镜头,还是尼康的50mm镜头、还是哈苏的75mm镜头、还是奥林巴斯的25mm镜头,其实它们是类似的基本结构,只是在设计的时候进行了缩放。 我想说的是:传感器的尺寸决定了镜头的焦距、体积、重量。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哈苏最新的微单取消了反光镜以后,虽然装了43.8 X 32.9mm的巨大传感器,可是体积依然很小。但是不幸的是:镜头还是那么巨大。等你带上一只广角、一只标准、一只中焦三只镜头以后,你的体力会让你考虑考虑是不是还要带第四只镜头。 我们常说的全幅传感器的相机也是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135镜头的重量。应该说大三元中,哪怕就携带2只,重量也足够大的。 索尼全幅机器用的大三元镜头也好,G系列大师级定焦镜头也好,有哪个是适合携带的? 一个也没有!这是事实! A9推出,就是代表着全幅微单已经完成了重型化进化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镜头光学质量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已经在我的文章里说过无数次。同样标头,全幅机是50mm焦距,M43相机是25mm,意味着M43相机的标头能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多能量(像距近50%的关系),所以解像力也可以自然提高。现在的全幅机的镜头解像力大致在30线对/mm这个范围,如果像素很高,比如A7RII,镜头的能力无法跟上传感器的要求。我不多说了,反正请大家留意传感器和镜头之间有匹配度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像素的问题。 像素多绝对并非正义。同样尺寸的传感器,像素越多,单个像素面积越小,接受光线能力越是下降。 同样尺寸的传感器,像素越多,单个像素面积越小。如果有手持振动,振动的幅度相同。意味着小像素需要位移的距离也越长。 所以高级的相机反而要将像素回归到一个合理的范围。索尼A9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五个问题,我专门说说富士的APS-C。 富士的APS-C系统是我看到的惟一一个专门针对APS设计的相机系统。APS的传感器尺寸决定了它具有介于全幅和M43之间的性能。只要是专门针对这个系统设计的镜头,解像力高过全幅是正常的。所以富士镜头的解像力标准是45线对/mm。比索尼的标准高。同样的焦距,体积也比索尼的小。而和M43相比,同样的焦距,富士的解像力低,尺寸也大。 说完富士这个中间指标,您应该已经理解我想说的意思。 全幅、APS-C、 M43各有生存之道。甚至比全幅大的,也会有人买。 我也理解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宝马5系、奥迪A6L。可是当您停不进车位的时候,才会意识到相机和车是一回事! 补充第六个问题:单反一时还淘汰不掉 索尼A9的连拍是20幅/秒。可您想过没有镜头此时在对焦吗? 没有!此时镜头是几乎停滞的(单次AF状况下)。连续AF状态下,是依据第一幅的焦点进行对焦或者进行焦点预测。 单反的片子为什么更加纯净,噪声少?因为CMOS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工作。 大部分单反没有在CMOS上特地做几个CMOS来处理对焦(人为产生几个坏点) 新华社、美联社为什么不给摄影记者换索尼A9,没人敢! 单反,尤其是专业单反的可靠度在那里放着。 没有一个领导敢让摄记用微单拍摄重要场合。 摄影器材的轻量化,一定是方向。 "无反"是相机的一个种类,指的是结构一样的一种机型;"微单"原是索尼公司在中国为其自己新创机型注册的名称。"微单"是"无反"中的一员。 但是因为索尼推出的机型一方面是开创了此类机型的先河,二是确实产品相当出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大家也就习惯将各品牌的"无反"都称之为"微单"了。 索尼微单 NEX-C3(2011年) "无反"是由"Mirrorless"翻译而来,源于与单反相机(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结构特点区别说的。 无反相机与单反相机相似的地方是机身都可以更换镜头,并且取景,拍摄也都使用这同一个镜头。 两者明显不同的地方是使用哪种类型的取景器。 数码单反相机使用光学取景器,是反光板(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光学取景器中,或者直接将光线投射到相机影像传感器(也就是现在常说的CCD或CMOS)【注解1】上。 下图为单反相机结构示意图: 无反相机不使用光学取景器,而是由影像传感器持续捕捉通过镜头的光线,并将光线实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电子取景器(EVF)或机背液晶屏(LCD)进行显示,拍摄者观察现实场景,而不是使用光学取景器。 下面图为无反相机结构示意图: 因为不再使用光学取景器,无反相机就可以省去反光板机构,还有对焦屏,聚光镜,五棱镜等等结构组件,从而使机身结构变得简单,从而使唤得机身可以做得更轻,更薄,体积更小。 按下快门拍摄时,相机立即进入拍摄模式,快门机构随即被激活,将一直打开的光路关闭,然后按设定曝光时间释放快门,这个曝光过程与单反相机类似。 无反相机相较单反相机有许多优点 除了相机本身可能较轻的重量和体积外,使用电子取景器可为摄影者带来单反无法提供的诸多好处。 由于所有内容都直接来自影像传感器处理过的电子信号,所以直接通过电子取景器或背面液晶屏,就可以直接看到拍摄效果,比如景深大小,照片亮暗,颜色效果等等…… 还可以直接看到诸如白平衡,饱和度,对比度等相机设置数据,并且可以在取景器中放置实时直方图等附加信息,对拍摄效果操控非常方便。 取消了反光镜也就等于消除了由反光镜动作引起的机身振动和声音,让相机在曝光时更稳定,拍摄更安静。 对焦方面,可以利用放大拍摄对象以验证对焦,或使用峰值对焦,脸部检测等强大的时实对焦功能,以确保每一次拍摄都可以获得精确的对焦。 无反相机往往都有强大的 WIFI 功能,不仅仅是可以将刚刚拍摄的图片发送到手机上,还可以用手机通过软件连接相机进行取景,对焦,参数选择,拍摄等等工作。这对于一些特别角度的拍摄就非常的方便。 网际飞侠用富士微单拍摄的一些作品: 无反相机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 首先,电子取景器只能在打开相机并为图像传感器提供电源时启动,这会导致相机比较费电,严重影响相机的连续工作时间。 其次,电子取景器在昏暗场景中使用时,图像显示粗糙,分辨率下降,对观察细节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在对焦方面,尽管最新的无反相机型号已经非常快速准确,可以与单反相机媲美,但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拍摄快速移动物体时,与单反相机相比,还不够强大,不过,在一些新型高端型号上,已经与单反无异。 无反相机的最大的问题,目前来说,主要是热噪点问题,因为无反相机在取景过程中,影像传感器也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会导致传感器温度过高。 无反相机使用建议 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在不拍摄时就将相机关闭,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冷却影像传感器以将少热噪点对画质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节省一些电量,增加拍摄时间。 总结 无反相机虽然目前相比单反还有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无反相机的特有的一些特点,超越了单反相机。 无反相机总体来说非常方便拍摄者使用,特别是其独有的一些特点,相对传统单反相机很有优势。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这些不足以抵消它的那些优势。 对于非专业摄影者来说,中高端微单足够满足日常拍摄需要。对于专业摄影者,那些专业级的微单,也是足够拍摄需要的。 个人认为以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轻量化的,当然是在画幅不缩水的前提下!所以我认为以后还是会以微单全画幅机器为主,并且大幅度的智能化。 其实数码产品的发展趋势大家都看到了,大方向肯定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高度的智能化 高集成加小体积,但也会有一个瓶颈、比如手机,目前大部分手机的体积都差不多,4.5-5.5左右的尺寸,拼的就是创新和科技含量了。 单反相机目前还暂时不会有被微单取代的风险。毕竟单反的专业性是微单无法替代的,拿目前微单里面的王者 索尼a7r2来说吧,虽然它功能强大 成像质量绝对可以比肩单反了,但依然没有取代佳能和尼康的趋势吧,只能说占领了一部分市场而已。 关于微单取代单反、这个过程将会非常漫长、但单反机器加上镜头 体积巨大 重量也吓人、这肯定是在这个科技时代无法容忍的弊端,我也很期待将来有一天、口袋机的素质都能做到目前专业单反的高度! 至于画幅,肯定是不可能被aps-c翻身的,因为它除了便宜 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但便宜这个概念 只是相对来说而已,当以后全画幅单反越来越普及、那么价格肯定也会越来越亲民,数码产品都一样,以前一部手机多少人买得起?现在人手一部。毫无疑问、以后估计aps-c画幅的机器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低端廉价全画幅机型。 不光是单反,咱们生活中追求的东西全都是数字化 轻量化,我们的社会发展趋势就是这样。要智能 要环保 还要空间! 可能多年以后 一部手机 就集成了咱们生活中大部分所需的功能了,也许那时候不叫手机了.....变得就像我们生活的遥控器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除,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别忘了关注头条号 并点赞哦! 未来摄影既不是单反,也不是无反,跟全画幅APS-C也毫无关系。 那是一种植入眼球的微型影像采集单元,你看到什么就可以拍出什么,意念一动就自己拍摄,想照片就是照片,想视频就是视频。不用修图,只要你想,画面就会被改变。想变啥样就变啥样。 我看既然消费需求是多样化的,那么商品也必然会是多样化的,相机也不会例外。所以,今后的摄影器材市场,一定不会出现单反或无反一统天下,也不会出现全幅或APS-C画幅独霸市场的局面。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消费能力,都会在市场上买到适合自己需要的相机。 应该暂时还是单反占主导吧,风向标就看佳能和尼康是否能出牛X的无反出来,索尼电子和传感器不错,但是色彩管理及系统还有镜头群还有很多需要进步,其实再期望着富士能尽快出来全画幅机器,富士色彩无敌哦。 已经有答案了,佳能阿5改变了法兰距,去除了反光板,机身增加了防抖,连拍速度5000万像素都能做到10张连,而且法兰距的改变减少了汇聚焦点距离,对焦精度速度也都提高了不少,rf镜头品质都要比af强大,这都是无反的结果,所以现在想进入单反的玩家,务必要买无反的r系列,最好是全画幅,其他的副机可以高级手机替代,千万不要买半幅和折幅 单反和无反之间的优劣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洞悉未来走势。 一、画质 这是摄影人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 影响画质的因素很多,感光元件大小、类型、宽容度,相机的防抖,镜头的素质、厂家降噪优化能力。在这方面无反和单反差异性不大。 二、专业性 无反和单反相对手机拍照,都属专业。现在只谈最专业需求:防水防尘,高速连拍,体育摄影,苛刻的拍摄条件。在佳能r3和尼康z9推出之前,最专业的相机只能选单反。随着佳能、尼康方块机的推出,专业性的差距正在消失。 三、便携与续航 便携式无反相机的长处,续航是单板相机的长处,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讨论?无反相身虽轻,但随身带几个镜头,甚至上个大炮镜头,便携性便优势荡然无存。 单反相机续航虽长,但无反相机加几块电池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或许续航能力不再是无反的一个短板。总之因为便携和续航去比较的话,分不出绝对优势。 四、视频功能。这个差异就要了单反的亲命了。 什么4K视频呀,什么1080 240两种相机都可以做到的。但无反相机的拍照片和拍视频情况下,机身没有变化,可以随时切换。单反相机在拍视频的时候,反光板是抬起的,单反机构完全是多余设备。 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视频储存相对于照片已经不是一个巨大的短板。相反,视频更能很好地表达生活,记录一段事情,必将是影像事业发展的最有前途方向。肯定是无反战胜单反的杀手锏。 最后,简单谈一下全画幅与apsc画幅的优劣。 全画幅是影像专业工作者的不二选择。从低价便携的角度和手机阅读的习惯,以及拍摄Vlog的流行, apsc无反相机在草根百姓中存有巨大优势,在旅游和日常生活中会大行其道。 产品定位肯定是根据用户需求来决定的 所以这个没有绝对的 毕竟低中高也是根据人群来了 而厂商也不可能牺牲市场的 别想太多,现在所有的影像设备,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是手机,如果手机摄像头持续进化,最近好多人都在说的薄膜镜片能商用,那你知道手机很快就能淘汰所有的影像拍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