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精智能
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精"智能
桥本隆则
最近一直会收到各种私信,询问笔者有关于日本的情况。
如某"网红"从中国来到日本,又开旅游团,又开始推荐日本移民。
有人拿他的文章"内容"向笔者请教。
笔者一贯的态度就是不砸人家饭碗。
因为如果你说了"不对",有人就会说是"特例",你说"对",就成为"助纣为虐"。
以前"年轻气盛",看见大师各种"吹",会忍不住要写一篇,结果还帮助了大师。
大师的"粉丝"们认为笔者"诋毁"大师,一起"团结一致"保卫大师,他们认为就算大师说的有问题,毕竟是内部问题,是"瑕疵"。
而笔者的文章才是"动摇军心"的大患。
赞同友人说的,这个世界能救一个是一个,还有很多人真的不值得去救。
说起救人还想起一件事情。
就是日语的"KY"意思。
真正懂日语的人会告诉你,这个"KY"就是"看苗头"的意思。
日本社会需要"看苗头",不能"木秀于林",否则风必摧之。
今天笔者还要说"KY"的另一个意思。
这就是"预见危险"。
为什么日本每年都要进行防灾的演习?
为什么日本新员工进公司教育中安全教育占很大比例?
就是需要让你能够有预知危险的能力。
很多时候,在中国,一旦出事就马上找其他人的问题,而在日本首先要检讨自己。
"预见危险"就是人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某群,看到一个视频,是一对母女高处跌落。场景令笔者心痛不已
很多人都在一边倒地指责出事的官方问题:
1.椅子离开围栏太近
2.围栏不够高
等等。……
笔者当然同意这种指责,场馆方的安全责任没有完全到位。可是,为何小孩子会站在椅子上呢?
谁都没有去想这个问题。
因为家长对危险没有任何的"预见"。
有人说日本是充满危机的民族,笔者却认为所谓充满危机不过是各种教训换来的。
笔者好友推送笔者一篇有关日本美食的文章。
她知道笔者知道美食,喜欢美食,所以有这样的文章必定分享。
大概是看多了,或者知道太多,笔者就说一段段话:
"任何事需要会讲故事,也就是需要好好包装"。
当然这个前提所讲的内容,或者包装的对象应该不会太差。
去年世界杯,日本队被分在死亡之组,日本媒体就认为对手太强日本不能出线。
于是日本媒体的视线就集中在日本球迷的"优良作风"。
在日本队第一轮比赛前,媒体关注的就是球迷们"检垃圾"。
笔者笑称:日本队如果小组不能出线,FIFA(国际足联)会给日本队一个体育风格奖。
当然,日本队发挥很好,这样就没有人再注意到"捡垃圾"这件事。
日本人爱清洁,笔者所在的小区每周末都要义务劳动半个小时。
一旦缺席还要"罚金"1000日元。
10年前,日本放宽中国人到日本旅游的签证。
很多中国人对日本第一印象就是干净。
还有买日本礼物就是自动水洗马桶,很多人都要带一个回国。
据说生产自动水洗马桶的松下杭州工厂甚至有段时间开了三班应付订单。
当时,笔者在想,中国人怎么这么喜欢日本。
日本的美食,日本自动马桶,日本的电饭煲…….
或许当时两国的生活水平,以及想象与实际的差距,造成这么大的冲击。
现在与国内好友谈起似乎"崇日"好了很多。
大概交流多了的原因,知道的更多,就有一颗平常心。
同时各种家电中国国内都有,所以日本的光环也就没有那么明亮了。
原本认为这样"膜拜"心理只有文化相近的亚洲国家才有。
没想到欧美人到日本的感受与10年前"爆买日本"的中国人一样。
最近环球棒球世界杯的预赛在日本举行。
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的记者到日采访,阅读他们的报道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
除了对比赛的报道外,对日本传统美食拉面,寿司也有介绍。
其中特别介绍了日本便利店销售的三明治,认为这要比美国专家做的还要好吃。
还有日本的盒饭,简直就成为这些记者们"米歇朗"等级的美食。
每天大会组委会发给记者的盒饭,他们都要拍照上传SNS,成为日本美食文化的宣传者。
回到酒店,这些记者也是惊喜连连,因为日本酒店都有自动水洗马桶。
据说让记者们享受到"国王"般的生活。
预选赛结束,比赛要转到美国进行决赛,美国记者依依不舍。
他抱怨:自己的屁股又要与冷马桶亲密接触。
这样的报道让日本"增光"很多。
这几位记者也成为日本媒体采访的对象。
因为长期在美国的阴影下,日本人特别注意美国人对日本的印象。
或许美国对日本印象不好天都要"塌"了。而获得美国人的表扬就会感觉非常好。
至于美国记者为何像"外星人"看地球一样,对日本进行报道,笔者认为有其理由。
现在纸质媒体衰微,记者工作由于chatgpt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可以替代的"危险职业"。
"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成为记者们获得关注的手段。
美国记者的手法其实与中国自媒体大V们拍"各地的食物"手法一样。
如何把日常写成"精品",这就需要"讲故事"了。
有人说经济不好,生意难做。
有的人却做得风生水起,明明就是"忽悠",大家都相信。
笔者不相信chatgpt可以超越记者的工作。
毕竟人工智能还是人创造的,那些"人精"要比工程师更加能"包装"自己。
原名:看别人"讲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