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人心浮动的年代,没有一个人是靠得住的。 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朋友靠得住。等出了社会,被人伤害了,才彻底清醒,两肋插刀的朋友很少见,而在背后捅你两刀的陌生人多的是。 到了中年,我们就会安慰自己,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靠得住。 没想到回老家一趟,就被亲朋好友的嘴脸给吓到了,也就明白了"人性"的真相。 过了五十岁,历经半生的我们就会把心思完全放在家人的身上。对于孩子,我们倾尽所有去付出,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活得更舒服,更幸福。 当然,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么一个想法: 等自己上了年纪了,孩子能够为父母养老。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想法呢?因为我们都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道理。这道理会不会成为现实呢?谁也不知道,因为 每个人的命都不一样。 02
一位70岁老人的心声,子女和老伴,没有想象得那么靠谱。 陈大伯今年已经70岁了。在五年前,65岁的他就把全部的身家都分给了三个孩子,自己就跟老伴搬回老房子生活,而把大房子留给孩子们。 得到了钱财和房子的三个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突然变好了。 在分了家产的后两年,孩子不是给父母端茶,就是给父母递水,整天"爸妈、爸妈"的挂在嘴边。 望着如此"懂事"的孩子,陈大伯也感觉到特别欣慰。在他看来,肯定是自己多年的付出,感动了孩子们,所以他们才这么懂事。 这两年过去了,陈大伯发现,孩子们的态度都改变了, 没有了以往的温柔和孝顺,只剩下对于父母的暴躁和嫌弃。 有一次, 陈大伯生病了,就找大儿子陪他去医院看医生。 大儿子的反应,吓了陈大伯一跳。 大儿子说:"你怎么经常生病,你不知道我们也很忙的吗?" 就是这句话,如同冰水一般,浇灭了陈大伯对于孩子们的希望和期待。那一刻,他就在想,未来,等自己动弹不得了,处境岂不是更糟糕了吗? 03
今年,陈大伯已经70岁了。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让陈大伯感觉特别心寒。 大年三十,明明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趁着所有人都到齐, 三个孩子就抛出了话题:爸,你也老了,你的养老金到底该让谁保管呢? 听了孩子们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他立马火冒三丈,回应道:"这些养老金都是父母的钱。平时不见得你们给钱孝顺父母,等看到父母身上有油水了,就来搜刮一空,哪有这么做孩子的呢?" 坐在一旁的老伴,啥话都没有说。原因很简单, 她也不敢得罪孩子们。自己夫妻俩都六七十岁了,身体的病痛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得罪了孩子,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对于没有出声的老伴,陈大伯也没有说什么。只是,他总有这么一个感觉,那就是家产分早了,不该那么早就把钱财和房产都给了孩子们。 有房产和钱财在手的时候,孩子们的态度要多诚恳,就能有多诚恳。 一旦自己没有了这些钱财物质,孩子们就觉得父母是累赘了,想要摆脱父母了。 当下的人,无论老幼,多半都"只认钱财不认人"。 04
人过七十才醒悟,这三张底牌才靠谱。 一、与善变的人相比,属于自己的资产,最让人安心。 如今的老人,为什么越老越卑微,越活越没有底气?就是因为他们的资产不够,或者都分给了孩子。没钱没势的老人,不就只能被人拿捏了吗? 说句不好听的话, 年轻人还能工作赚钱,有劳动价值。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没有劳动的能力和价值,还一身病痛。如果没钱傍身,又有谁会尊重你呢? 不要觉得前半生辛苦付出了,就能被人重视,苦尽甘来。在这个年代,辛苦一辈子还没有收获的人,比比皆是。生活,只认钱财不认人,那是很现实的。 二、与其把希望完全寄托给孩子和老伴,不如经营好自己的关系圈。 人到晚年,我们需不需要人脉呢?说实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人脉。有庞大的人脉圈子,对于老年人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你所拥有的人脉圈子,在某些时候,那是可以制衡家庭的关系的。 孩子看到你人脉广,就不敢做什么。而看到你势单力薄,很有可能会欺负你。 05
三、要有谨小慎微的心态,以及劳逸结合的生活观念。 人老了,无论做什么事儿,分家产也好,为孩子付出也罢,都应该思前想后,而不应该过分盲目。 你对生活盲目,生活就会对你残忍。 对于身边的一切人与事儿,就别管太多了。人呐,照顾好自己,养好身体,那就行了。能吃能睡能走能跳,才是真正的晚年大幸。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