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发送20封邮件后,我终于进入Nike总部工作专访球鞋设计师周造型Ashin
你的第一双球鞋是什么?
对于每个喜欢球鞋的朋友来说第一次接触到球鞋的记忆绝对是最深刻的,Austin 关于球鞋的第一次记忆来自小学时我妈给我买的 adidas Superstar(贝壳头) ,经典的黑白配色。接触篮球后,又开始收集实战球鞋。再大一点,刚好赶上球鞋市场火爆,那时比起球鞋本身,我更关注球鞋的 Hype 值高不高、是不是限量款。不过,兜兜转转一圈,现在反而喜欢回了小时候穿的经典款,我觉得正如同在之前采访过的古着收藏家黄老师所说:"我觉得如果真正热爱一样东西,不论过了十年还是二十年,你依然会热爱它。"
小时候入坑篮球还是因为 AND 1。无论是 TA 的现场氛围,还是各种炫技的"花活"都把我震惊到了,为我打开了篮球的另一扇门,小时候也是对照着 AND 1 Mix Tape 练了好久的街球动作哈哈 | image:imdb.com
当时我也会思考:球鞋玩到尽头是什么?是收藏完所有限量球鞋、球员 PE 还是获得亲友限定?现在想想,玩球鞋的尽头不是当一名球鞋设计师吗?当别人介绍一双球鞋时,你可以说:"这双鞋是我设计的"哈哈,虚荣心马上得到满足。
但怎样才能当上球鞋设计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请出专业人士了哈哈。所以 Austin 这次邀请到先后任职于 Nike 与 New Balance 的球鞋设计师—— 周造型 ,让周老师和我们聊聊一些关于球鞋设计师行业的经历与思考。
经历
最初是什么原因启发了您想进入球鞋设计行业?
我从小打球,打校队时最好成绩是江苏省第五,现在回顾起来,我的整个人生都和这一段时间的爱好、性格与经历密不可分。 因为打篮球的原因,自然就很喜欢篮球鞋,然后当时班里的男生都喜欢疯狂地在作业本上画喜欢的鞋子和 Logo。当时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过一双 AJ13,获得了全校人的关注,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哈哈,从此和鞋子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Air Jordan 13 | image:shoepalace.com
之后又碰巧选择了产品设计作为我的大学专业,然后出国读书的第二年,老师告诉我球鞋设计也是产品设计的一个分支, 从此就笃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非球鞋不可!
听说您在 Nike 总部和 New Balance 都算是首位中国籍的设计师,可以和我们聊聊当时是怎么进入 Nike 总部和 New Balance 的吗?
Nike 的入职经历比较神奇,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当时我给一个 Nike 的 Director 一直发邮件,大概接连发了 20 封,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但他一直都没有回复过我哈哈。之后我飞去了 Nike 总部,见了别的几个 Director,同时也告知了他,于是就约在午饭时间见了一面, 不过意想不到的是他在看完我的作品集后就直接给了我实习的机会 ,我也在实习结束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 Nike 的签约设计师。
image:小红书@周造型 Ashin
New Balance 的入职经历就比较传统了,他们的 HR 看到了我的作品于是就联系了我。后来通过几轮面试,就成功入职了。
作为 Nike 铁粉,我想偷偷问一句,您在总部有与 Tinker Hatfield、Eric Avar、Mark Miner 等传奇设计师共事过吗?
我和 Tinker Hatfield (AJ3 至 15 代的设计师) 、Eric Avar (Nike 副总裁) 、Mark Miner (Nike Free Run 系列设计师) 、Leo Chang (KD 系列设计师) 都有单独见过。Eric Avar 是个对设计很敏锐的人,经常能从别的地方获得球鞋设计的灵感。还有一位 Nate Jobes,他也是一个非常另类的设计师,我和他还有聊过与陈冠希一起合作的工作经历,过程还是蛮有趣的。
从上至下依次为 Tinker Hatfield、Eric Avar、Leo Chang | image:sothebys.com / sneakernews.com / solecollector.com
和他们一起工作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我共事过的设计师有 Marc Dolce(Nike Sportswear 全球总监) 、Nathan Vanhook(Air Yeezy 2 设计师) 。因为他们当时都在 NSW(Nike Sportswear) ,我帮他们做过一款鞋。他们肯定是从专业属性上给过我很多见解。当时觉得自己很荣幸,能得到那么多行业里的人的指导,确实也让我对鞋子有更多的理解,毕竟我是产品设计的背景。鞋子设计算一个非常另类的设计领域,要有产品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要有像汽车设计那样的造型能力,又要有对潮流和文化的理解,所以当时就像是一块海绵,到处学习到处问。
Marc Dolce 与 Nathan Vanhook | image:gq.com / goal.com
您在设计行业里工作十年后的心态和想法相对于刚入行时有什么改变吗?
那肯定差别很大,刚入行的时候自尊心太强,急着要有好的作品,想去好的平台,想做尖端的产品。现在想想,其实都是着急被人认可,内心还是不够富足。现在工作了十年,人的心态也在一直成长。我觉得能做到自己喜欢的产品,能有一个舒适友善的工作环境,能有个人成长和学习的空间,就很满足了。
设计
我之前看到您提到过"自己设计了自己穿"的话题,这应该算是所有设计师的梦想了吧哈哈,因为大部分球鞋其实都是服务于运动员或者大众的,所以能设计一双给自己穿的球鞋是什么体验?
哈哈,你说的很对啊!因为我们做的设计都是给运动员和消费者穿,很少能直接设计到自己每天穿的鞋款。比如我做的 New Balance Roav 和山道,就是面向比较年轻的消费者,不太适合我这样的老人家了哈哈。
New Balance Roav 与山道 | image:周造型 Ashin
但我又是一个对自己穿的球鞋很有观点的人,所以当我拿到这双 New Balance 1080 Unlace 版本的企划时,我就特别兴奋,终于可以设计一双自己能穿的运动鞋了。 整双鞋的设计灵感是因为我平时真的很烦系鞋带,有鞋带的我也是一脚蹬,不过一般的一脚蹬又缺少一些运动属性。再加上配色选择也能让我自己来处理,所以我就直接配了个我喜欢的颜色,让这双 1080 特别适合像我这样的懒人。
在功能上,我也努力让 TA 在满足无鞋带、易入脚的同时,依然有包裹性,能保证完成跑步这样的直线运动。全鞋基本就一个飞织网布,没有再增加什么额外的热切工艺去加强包裹了。这其实对材料工艺的要求很高,对设计师对材料的织法还有纱线的理解要求很高,我们也是和材料商工作了很久才做出来的。
New Balance 1080 Unlace | image:周造型 Ashin
在您社交媒体发的一张设计手稿中,我还在其中发现了汽车、腕表、猎鸭靴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元素,所以这些经典的设计您平时也有经常关注吗?设计师一般会从哪些地方汲取球鞋的设计灵感?
image:小红书@周造型 Ashin
我一般和我的学生讲,在我们设计时可以从这几个地方去学习借鉴。
① 多看同类型的竞品,Start to ask yourself questions (思考背后的设计逻辑) 。为什么这边的形状是这样?有什么原因?是工艺限制?是功能需要?还是设计语言?或者是设计师的审美?同时了解新的工艺和趋势。
② 多去 Gallery、Museum,学习别的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角度。
③ 去观察运动员和消费者的运动、生活习惯。
④ 去看不同领域的类似产品。比如包包、手套、帽子、钱包这些都是软产品,他们有些工艺和想法还有结构,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可不可以和我们聊聊一双球鞋从最初的设计灵感到最后的成品,设计师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一般都是产品经理给企划 (Brief) ,有什么疑问,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会提出。然后我们就去了解消费者,知道他们想要或喜欢什么。大概就能规划出这款鞋要讲的故事应该是什么,然后围绕那一个点去创新去设计。之后我们还有几轮的汇报,所有的产品经理、设计总监以及开发、材料、颜色部门都会来聆听,因为这和他们的工作关联也非常紧密。大概这个流程会有 1-2 个月。之后就是打样,把想法画到纸上形成 2D 是第一步,把 2D 变成 3D 的实物才是第二步。而这第二步其实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酷炫的图纸,我们一看就知道能不能做出来,也可以从这里一眼看出设计师是不是内行。
New Balance LAZR V2 | image:周造型 Ashin
New Balance LAZR V2 | gif:周造型 Ashin
对于消费者来说,"好的设计"可能是球鞋的高颜值或者强大的性能,那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设计师怎么来定义"好的设计"?
在不妥协产品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提下,我觉得还可以用这几个英文单词吧, Clean (简洁) 、Fresh (新颖) 、Innovative (革新) 、Commercial (商业) 。
同时实现以上几点的球鞋才能成为经典。但想同时达到这几点是极难的,很少有设计师能实现。你就算从复刻角度看,那些经典一直被复刻的鞋款,也都在当时符合这几点。我设计过 Roav 1 和 2,现在 New Balance 的官网上还在卖 Roav 1,已经 5 年了每年销量都是上百万双。我不能说这是经典,但是 TA 确实满足了 Clean 和 Commercial,所以消费者会一直购买。但是这些之上你的线条和造型能 Fresh,你的结构和工艺能 Innovative,同时还能平衡 Clean 和 Commercial 那你的技能就需要再上一个台阶了。
New Balance Roav 2 | image:周造型 Ashin
思考
球鞋设计师如今在国内也算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兴行业了,国内与国外的设计行业,您觉得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性的地方?同时对于想进入球鞋设计领域的年轻人来说,进入行业需要做哪些准备?
我觉得国外的审美、对设计的要求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有些不同的。 国内的很多领域的消费者还需要有一个"教育"的阶段 ,包含对产品的理解,对人体运动的功能和背后的故事等等,都一直在不断发展。
还有就是企业文化和设计师的培养 ,设计师一定不能成为美工,设计师一定要保证原创。那如何让他们能有机会和空间去汲取灵感,不断地再学习,能让他们逻辑清晰地表达输出观点,其实很锻炼设计的管理人员。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 AI 将会替代 XX 行业的话题真的层出不穷,在 2022 年年底时,我们也写过一篇《我们逼着爆火的 AI「ChatGPT」写了一篇潮流文章 》 ,其中也讨论了 AI 智能在媒体行业的话题,所以您觉得 AI 智能对设计行业有什么影响吗?
我觉得 AI 智能对设计行业影响很大。
我个人作为对前沿科技的爱好者,很早就接触 Midjourney 等软件。我一直觉得这些早晚能取代我们之中的很多人。设计师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的,但是这行业一定不再需要现在那么多同种类型的设计师。留下来的永远是那部分既有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很好利用这种辅助工具的人。 不想被 AI 取代,就要学会如何利用 TA 来辅助我们工作。
Midjourney 中的一些作品 | image:midjourney.com
其实我之前也有关注您创建的公众号四十二码半,看到里面经常分享一些关于球鞋的设计故事或者设计师的经历,所以您当时创建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是什么?
其实最早就是分享经验和设计过程,然后搭建中国和美国之间关于球鞋设计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我们一直在努力曝光好的设计和设计师,让中国设计师了解国外的设计过程,让国外看到中国好的设计师和设计作品。我们有太多好的设计师,无论中国还是国外,都很低调,但是他们的作品应该被人所看到,他们的设计才华和故事应该被人所传播和学习。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小问题,关于我们 Steppy 十周年特别的主题 「Step into」 。不知道您最近有没有 Step into 什么新的领域?如果请您为 Step into 后加上一个词,您会选择哪个词?
我会选择 Step into Web3.0。
球鞋设计其实是个传统行业,所以对于我们球鞋设计师来说,一般很少接触和科技那么相关的领域。但我自己是一个无限拥抱新事物的人,一般新的东西我都不抵触,包括 AI、虚拟时尚、元宇宙,我自己都做过相关的项目。 我拥抱 Web3.0 也是我觉得设计师更多的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创意价值和版权。 每一个作品都放在链上,这样就有源可溯。谁使用你的设计,谁就直接付钱,付钱也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记账。这样更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可以从幕后走向台前,实现时间和财务的最大化。放到品牌也是一样,通过区块链,把每一款鞋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物流通通在区块链上做记录,这样流程就绝对的透明化,也不容易有假冒的出现。
现在品牌也都在讲一个可持续可回收的故事,那么材料从哪里来,回收后的产品去向哪里,如何再重新被利用。如果这每一环节都能在链上记录和表达,这样既服务好了消费者,讲好了故事,也对供应链流程的整合和各个环节的对接会有很大的好处。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觉得 Web3.0 会逐渐影响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知不觉中,又是一篇超大篇幅的采访文章哈哈。不但和周老师聊了聊他的经历、设计以及行业现况,还与他一起思考了 AI 与 Web3.0 的未来。如果问我,对于 AI 行业取代编辑行业的影响,Austin 并不悲观,毕竟还是没有 AI 能取代与人面对面采访的这种深度思考内容哈哈~
另外如果大家觉得文章还不够过瘾,我们这次还与周老师制作了一期播客节目,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移步各大播客平台 (苹果播客、小宇宙、蜻蜓、荔枝、喜马拉雅) ,收听我们的播客节目《Steppy 开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