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前后,一位衣着华丽的妇人带着一大堆昂贵的礼品走进了舅母的家里。 她态度谦卑,恳请舅母把表妹张静蓉嫁给自己的丈夫为妾。 这令所有的人都非常吃惊。妻子居然亲自上门给丈夫提亲,见过奇葩的,却没有见过这么奇葩的。 舅母家也是个大家族,当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别人为妾。但是妇人并没有死心,三番四次上门游说。 最终,如她所愿,表妹顺利地嫁给了丈夫,还给丈夫生了10个孩子。 两女共侍一夫的日子,并没有她想象中的争风吃醋,鸡飞狗跳,反而是其乐融融,一派祥和。 这位妇人是麦秀英 ,她的丈夫正是香港开埠后的第一位首富,名声显赫的何东 。 麦秀英为什么要主动帮丈夫纳妾?她为何能如此大度?在一起生活,她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麦秀英的故事。 青梅竹马,鹣鲽情深的十年 1865年,麦秀英出生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 她的妈妈吴氏早年从大陆辗转来到香港,无奈当起了渔民维持生计。在当时,女性渔民又被称为"疍妇",是一个深受鄙视的底层群体。 后来,吴氏遇到渣甸洋行的股东麦奇廉 。麦奇廉是个英国人,俩人相遇后很快就成为事实夫妻,搬到一起居住。 麦奇廉打心底里也是瞧不起"疍妇"这类底层人群,不愿意用一纸婚书捆绑彼此,只想用低廉的价格享受长期的保姆服务。 由于是非婚生子女,麦秀英在成长过程中饱受了很多冷眼和嘲笑,这令她内心很缺乏安全感,非常向往家庭的温暖。 更不幸的是,麦秀英12岁那年,母亲因病撒手人寰。命运把麦秀英推向了一个更难的困境。 忙于生意的麦奇廉哪有时间和心思去照顾一个非婚生女儿?更何况在当时,洋人和中国人生孩子是非常影响前途的。麦奇廉对这个女儿,也是遮遮掩掩的。 在这样的境况下,麦秀英活得像个孤儿,三餐不继。母亲生前的好友施娣看不过眼了,把麦秀英接到家中居住,把她当成女儿照顾。 施娣也是"疍妇"群体中的一名。她和麦秀英的母亲一样,尝尽了生活的苦楚。同为底层的她们抱团取暖,经常互相帮助。 施娣结识了一名荷兰裔犹太人后,非婚生育了5个孩子。但是不久后,她的"丈夫"因生意失败逃回了自己的国家,留下施娣独自抚养一堆孩子。 生活虽然很困难,施娣却十分有远见,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她的大儿子何东从小就十分勤奋读书,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中央书院毕业后,何东先是到广东海关任职。两年后,他跳到渣甸洋行,从华人部初级助理员做到买办,逐步接管洋行旗下众多重要企业。 何东眼光独到,说话办事又特别灵活,深得上级领导欢心。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创下了非凡的业绩,积累了一大笔资金。 这时的何东刚过19岁,事业已经初有成就,施娣开始操心儿子的终身大事。养在身边的麦秀英年满16岁,长得落落大方,聪明伶俐,施娣甚是欢喜。 而何东和麦秀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同为在香港生活的混血儿,同样受社会排挤,相同的家庭背景早就让他们惺惺相惜,互生情愫。 1881年,在施娣的撮合下,两个年轻人欢欢喜喜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麦秀英主内,温良持家,全心全意地照顾家庭,让在外拼搏的何东无后顾之忧。结婚十年,两人的感情依然恩爱如初。 后来,发家的何东还将香港一栋大厦买下来,起名"东英大厦",作为礼物送给麦秀英。 这栋伫立在香港九龙尖沙咀、楼高十七层的大厦,成为了夫妻恩爱的见证。 劝妹当妾,开枝散叶的二十年 何家的财富在稳步积累,夫妻感情深厚,婆媳相处融洽。要说有什么不完美的,就是结婚十年来,麦秀英一直无所出。 见何东后继无人,胞弟何福主动把长子过继给大哥,希望能由此借福,尽早留下血脉。 然而收养侄子后,何家依然没有喜讯。经过多方的求医问诊,麦秀英确认是自己的问题,深感绝望。 没能给深爱的丈夫生下一儿半女,愧疚之情爬满了她的心头。 那是一个非常注重香火延续的年代,哪怕家产再多,没有后代,依然会遭人耻笑。 施娣不停地施加压力,让何东娶妾。何东嘴上不说,心里却一直为没有子女烦恼,也动了再娶一房的念头。 善于察言观色的麦秀英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她难过却无可奈何。 在那个年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当家主母,麦秀英不得不将儿女情长放在一边,把为夫家开枝散叶当成了头等大事。 年轻貌美的周绮文就这样走进了何家。遗憾的是,三年过去了,周绮文的肚子依旧没有什么动静。 这可急坏了何家的人。诺大的家业怎能没人继承?焦急上火的麦秀英动起了为夫纳妾的念头。 为了家族的稳固和睦,麦秀英决定挑选一名性格和人品都上乘的女子。物色良久,她把目光锁定在自己的表妹张静蓉 身上。 张静蓉出生于香港混血望族,长相娴静。她一家人都笃信佛教,为人和善。 麦秀英深知接受过教育的表妹不会同意嫁作人妾,于是她打算从舅母那边突破。 麦秀英亲自上门,却接连吃了几次闭门羹。舅母一再强调,自己的女儿好歹也是大家闺秀,怎能嫁人作妾,做低伏小? 麦秀英大费唇舌,列举表妹嫁进何家的种种好处,游说舅母答应。最后,她甚至做出了让步,若张家同意婚事,可以给予表妹"平妻"的身份,而不是"妾"。 为表诚意,麦秀英还修书一封,立字为据:"恳切冀求令媛同配乙君,姐妹并肩,无分妻妾。若以侧室视之,神灵不佑。" 舅母被打动了。张父已故,张家已是桑榆暮景,而何家正是如日中天,女儿嫁过去定会衣食无忧,一生富贵。 如今又有"平妻"的保证,姐妹相扶持,想必也不会受委屈吧? 权衡利弊后,舅母收下了麦秀英送来的聘礼。张静蓉尽管百般不情愿,一向孝顺的她还是听从了家里的安排,于1895年嫁给了何东。 张静蓉不负众望,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一个女儿。 同年,何东辞去洋行总经理的职务,开始一砖一瓦地搭建着自己的商业帝国。他左右开弓,叱咤于香港政商各界,投资房地产、办厂、建造船坞、接办工商日报…… 他建立的何东家族,成为了香港的第一望族。而赫赫有名的赌王何鸿燊正是何东家族第四代接班人。 接下来的十多年,张静蓉又先后生下三子六女。期间,妾侍周绮文也生下了一个女儿。1918年,56岁的何东和私人看护朱结地产生感情,生下一名私生子。 从1897年到1918年,近20年期间,何东的妻、妾、情妇先后为他生下了12个孩子。在众子女中,除了一儿早夭,一女先天缺陷外,其他人长大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麦秀英的大度和宽容,让何东家族成为了子嗣繁盛的豪门望族。 和睦共处,忍让付出的一生 从表妹过门后,麦秀英一直信守着自己的承诺。张静蓉衣食住行的标准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她还特意叮嘱家里的佣人要对表妹毕恭毕敬,将她视为正妻。 按照传统,一个家庭里面有一位丈夫,一位妻子,也可以有多位妾,却没有两位妻子。麦秀英将张静蓉的地位抬至"平妻",让出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分。 她却觉得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何家的香火得以延续,家族因此繁荣昌盛。 为了让张静蓉多生孩子,麦秀英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尽量避免出现在他们身边。 张静蓉一连生了10个孩子,深受何家宠爱。麦秀英也不吃醋,甚至在张静蓉坐月子期间,亲自照顾。 感受到表姐的真诚实意,张静蓉主动把一个孩子过继给麦秀英,以弥补她无子的遗憾。 姐妹俩就这样和睦共处,齐齐联手,把何家打理得整整有条。他们都是何东的贤内助,偕同丈夫穿梭于各国达官贵人和商家之间。 麦秀英负责接待西方人士,张静蓉则负责接待中方的人情来往。一时间麦秀英和张静蓉成为了香港知名的"娥皇女英",不少人都羡慕何东御妻有道。 而坐享齐人之福的何东,自然对麦秀英十分感激和尊重。妻妾成群,却不像其他名门那样勾心斗角,一个大家族竟然能如此和睦,麦秀英功不可没。 1941年,何东筹办了一场隆重的盛会,庆祝和麦秀英结婚60周年。当时的港督也前来祝酒,盛赞他们伉俪情深。 不久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战火不断。早在沦陷前,何东已经前往澳门,避开了战乱。 麦秀英孤身一人留在香港,苦苦地支撑着家族的事业。不幸的是,她旧病复发,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于1944年2月离开了人世,享年80岁。 她走的时候,身边只有养子一人送终。战争结束后,悲痛不已的何东回到香港,为结发妻子补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 同时,他还捐款给港大,建造了何东夫人纪念堂 ,以此悼念妻子。 1956年4月26日,何东在香港逝世。后人根据遗嘱,把他和麦秀英合葬于湾仔基督教香港坟场。这一对少年夫妻,久别十余年之后,终于在天堂重逢了。 回想麦秀英这一生,有过幸福和快乐,但更多是付出和成全。试想一下,哪个女人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岁月静好,她又忍让了多少? 为丈夫纳妾,是贤良淑德,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 也许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在丈夫娶妻纳妾、有外室的时候,她是如何的失落和难过。 有人说过,人生的福祸、机遇,充满变数。在成人的世界里,即使家境优越,也摆脱不了社会制度的桎梏。 麦秀英是伟大的。她自始至终都选择追随丈夫,站在家族利益之上,顾全大局,走了一条寻常女子难走的路,也使家族的繁荣得以续写。 她又是可悲可怜的。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即使尊享荣华富贵,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男人情爱和家庭的牺牲品。 -END- 作者:花朵之蓝 编辑:语非年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石奶引:16岁时因长得太美出现在1元纸币上,如今怎样了? 横店20万群演现状:美女泛滥,光棍懒汉遍地,他们到底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