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叫汉族不叫秦族?
有人说,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统一了文字,奠定了大一统的国家制度,秦朝是统一中国的源头。
有人说,汉朝奠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版图基础,主体民族。
相比昙花一现的秦朝,汉朝才是统一中国的实质性起点。秦朝与汉朝,到底哪个才是统一中国的本源?
其实,秦汉是应该连起来看的,甚至战国中期后期,与秦汉都应该连起来看,整体是一个大变局时代。
从那个时代开始,中国人的政治观就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分野了。
秦汉变局,是从各国变法开始的。秦国式集权,在各国制度竞赛中,面向众多变法不够彻底,仍然分权意识牢固的诸国,最终强势胜出。
战国变法浪潮,是第一个变局,意味着编户齐民的行政理念开始萌芽,强烈冲击血统性的阶级世袭理念。
秦始皇统一,是第二个变局,秦始皇甚至不立太子和皇后,对自己的子嗣概不封王。
加之秦始皇沿袭秦国的军功授爵制,使爵位不能多代世袭,而列侯由实封走向虚封,甚至蒙恬立功而不封。
那么,除了皇帝个人外,秦朝时整个天下,几乎没有任何人存在世袭权力。
这是一次皇帝本人对全天下贵族阶级的宣战,意味着秦帝国统治下,除了皇帝一个人外,再没有其他法理上承认的贵族。
这对平民几千年来固有的阶级认识和政治观冲击应当是非常大的。
秦始皇时期尚未经历秦汉之交的毁灭性战乱,人心并不完全认可秦始皇的改革,还倾向于传统的层层分封,贵族世袭罔替。
所以到秦始皇晚年,关东地区黔首"未集",四处流传始皇死而地分的谶语。
然而,秦始皇的措施确实显得激进,秦帝国立刻遭遇了关东旧贵族地主势力的疯狂反扑,他死后,秦朝很快灭亡。这就是第三个变局。
但这个变局的导火索,却是陈胜吴广起义,一次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完全的,由平民阶层建立起的国家政权。
从破除贵族意识的思想革命角度来讲,陈胜现象的出现,实际上也是秦始皇自己推进的无贵族革命的产物。
新生的薄弱阶级结构与渐渐萌发的齐民意识下,平民第一次有了造反的冲动和底气。
在两千多年以前,当两个平民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时,革命文化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为什么在近代西方众多思想武器中,挑选了一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理念:唯物主义,符合中国泛神特征背后的无神论,与世俗化理念。
辩证法,符合中国人务实与中庸的思想。
革命主义,符合中国儒家对几千年王朝轮替合理性的一贯解释。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符合儒家大同社会理念。
从大历史角度讲,这些不是偶然,只是20世纪西化运动中,一些现代学者解构了儒家历史话术之后,套用了西方相近学派的论述体系。
陈胜吴广起义昭示着,在法儒相合后大一统理念之外,中华的世卿世禄理念,正在伴随分封分权制度存在合法性的崩溃,渐渐开始瓦解。
而平民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基因杂糅进中华历史后,历朝皇族的执政基础或多或少必须强调并兼顾民本主义,否则皇族轮替已经有了合情合理的先例可寻。
集权制度下,虽然官员必须向皇帝负责,但皇帝在法理上又必须对百姓负责。
这是一种蚂蚁吃大象,小牌压王牌的文化心理。此时,中国人的天命观已经发生改变,天命不完全向着贵族阶级。
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中国平民起义的首发思想,被紧跟的汉代盖棺定论为积极的,定性为值得肯定的。
这鼓励了后世的平民起义,成为了皇帝必须坚持民本理念的动因之一。
这场变局不仅是军事逐鹿,也是思想变局和理念交锋。
在秦汉之交这场秦帝国、旧贵族,与新兴平民军阀,三方博弈下共同推进的全民阶级理念的大破大立之中,是农民出身的平民刘邦,在快速且激烈的淘汰赛中最终胜出。虽然他在制度上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
可是,这本身就是平民主义在中国扎根的开始,也是统一的帝国制度在中国足够牢固,没有像西方那样,最终又败给封建领主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之一。这种思想,已经属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被人们认为理所应当。
经过几番折腾,汉代开始,中国皇帝对执政合法性来源的解释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汉初的与民休息,到汉文帝的"朕旣不德,无以佐百姓",再到汉武帝最终实现修正后的大一统和编户齐民的政治理念,汉朝都是处在第四个变局中。
西汉王朝的大部分时间,皇族始终压制新兴豪强阶级的崛起,把打击豪强,迁徙豪强,作为西汉的国策。
西汉某种程度上,主动避免自己成为上层阶级的代表。遏制阶级分化与固化,这其实是秦汉破除旧有的阶级意识后的政策体现。
所以,西汉成为了中国历史的王朝典范,开启了中华帝国的第一个强盛期。
在汉武帝时期,出现很多例如主父偃、公孙弘、卫青、司马相如等名臣将相,屌丝逆袭的人生励志故事,实在不是偶然,而是齐民思想真正成为社会共识,阶级传袭理念被破除后,才出现的现象。
不仅刘邦的建国集团是屌丝集团,就连西汉中期人物列传中也不乏屌丝列传。这些现象是西汉王朝性格的具体体现。
这就是秦汉变局,带给中国历史的最大遗产。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深植在每个读中国书的中国人,潜意识中的思想遗产:"我也要积累声望光耀门楣","我也要读书做大官","我也要考个好学校进机关","我也要创业当老板"..."我都活不下去了,我也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于是,在这种广泛存在的思想的催动倒逼压力下,统治阶级需要顾及民本,平民阶层也不再执迷于天生低贱。
虽然说,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形下,阶级分化和固化,是必然存在的现象,连科技发达如今天的社会也无法摆脱这个规律。
但是,中国从秦汉思想革命开始,并不迷信阶级是无法被突破的。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在逐渐被新兴的士族阶层垄断之前,实际上就是通道。
在血统性贵族承袭意识,借着士族门阀社会一度反弹之后,中国度过了漫长的混乱期。
但这种理念始终没有变,寒门庶族与门阀士族的博弈一直在进行。随着隋唐科举制度建立,更有效的阶级互通机制诞生。
虽然说,这种通道仍很窄,影响范围有限,但毕竟依靠整条连带利益链,让更细分的阶层都存有不小的流通余地。
科举制发展到最后不是只有状元探花,也有举人秀才。
唐朝前期,朝廷还要编《氏族志》《姓氏录》来对抗郡望体系。
到宋朝,《百家姓》也就是最后一次了,后世已经编不下去,因为过不了几代人就会洗牌,意义不大。这就是科举制的进一步胜利。
这种阶层通道发展到明清缙绅阶层形成后,虽然社会仍存在着不平等,甚至在衰朽期存在着巨大不平等,但已然不是代代传袭的不平等,不是生来就完全没有改变希望的不平等。
官僚地主与缙绅阶层也是通常几代人就会洗牌。
这种贵族,只是当代的,暂时的,从更长历史尺度来看,整体的阶层流动更替性还是较强的。这是中国统一帝国的形态能够长期维持的基础之一。
要不老百姓经常说,"豪不过三,富不过六,穷不过九"。"富不过三代"这些俗语,在中世纪的欧洲,甚至19世纪后半叶之前的德国都是体会不深的,因为那些封建采邑的城邦城堡里住个伯爵领主什么的,就是国王,配个管家,就是大臣,收几个村子的税,这些村子就就都是同一个国家了。
这种小型的城邦社会,生在城堡,就是贵族,生在村屋,就是平民。
社会很小,很扁平化,如果没有遭遇外侵,生产关系异常稳定,没有渠道,也没有动力,更没有官僚制下松散的阶级控制力条件,去进行激烈的阶层互换。
在那里,阶级属性是一个人最大的荣辱感与约束力,只有天生的贵族才能当兵当骑士,为国家付出生命...考试?选拔?
不存在的,贵族是天生的,怎么能考试得来呢?主人们能克制贪欲,保持绅士,就算是对得起贵族的身份了,哪还能让度更多权利?这更类似中国秦汉变局之前的那一套。
朝代是按血统划分,实际上无法完整反映真正的时代变局特征。秦汉连为一体,才能看出中国首度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其中的因,带来的果,对中国国家特质与历史轨迹产生的影响。
当下的中国是几千年来的各个朝代逐渐塑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两个朝代就造出成熟的模板。但秦汉形成了最重要的国家基因之一。
汉族,只是因为汉朝的时间长,所以影响的范围广,而且最早开始进行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和统一,所以才被渐渐代指为族称了。
并不代表秦朝就不重要。比如,秦朝做的那些,印度到现在都还没做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是需要有文化底蕴来破除落后思想作为推动基础的。
印度人不仅不会说"富不过三代",而且不会说"寒门难出贵子",因为贱民一定会主动说:"寒门与贵子怎么能放在一起谈论呢?
高种姓的先生们,对不起,这都是我们的错。
我回去会严厉教育我的子女,让他不要再有出格的言行。"
印度同为农耕文明,之所以从未有过农民起义,是因为贵贱鸿沟的天理性,不止是贵族所有,也同样是平民所有。
是的,在等级森严的贵贱制度社会中,不止贵族认为自己是贵族,贱民也认定自己是贱民,这才是贵族社会下,思想的桎梏。
印度这样的社会,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否则在很多国家工程上,动员能力和疏导能力是存在问题的,就总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秦汉之际,中国就学会了走,才有后来的跑,而且现在跑的越来越快,紧跟殖民帝国,快要赶上一些了。中国换内阁的传统虽然不强,但换政权的历史传统异常强烈。
这是80多个大大小小的王朝与200多个死于非命的皇帝所印证的。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当时的秦国国都栎阳,开始推行变法。从此,秦国在列国变法竞赛中,由弱渐强,崛起称霸,国力和领土不断扩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华夏,上帝号,开创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可秦朝迫于形势,采取刚性高压政策,导致秦帝国在继承人出现问题时,迅速灭亡。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入汉中仅几个月,便以迅雷之势还定三秦,回到关中,以栎阳为中枢治理故秦国地区,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开创汉朝,成为皇帝。"汉承秦制",不久后,刘邦在秦咸阳城旁边兴建新都,从此开启长安时代。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完成了大一统汉朝版的最后一块郡县拼图,用成熟的"汉制",实现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重构,成为后世效法的王朝典范。至此,中华文明独有的强大历史惯性,瓜熟蒂落。
秦朝,从栎阳到咸阳,历经一百余年,最终摸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整个中华的道路。但在最后一次试错,强大与压力相生的秦朝,突然倒下了。
汉朝,从栎阳到长安,又历经一百余年,历史为了完成最后的纠错,仿佛重走了一遍曾经走过的道路。汉朝,最终补上了秦朝缺失的,最后一块,大一统王朝的基石,令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浴火重生。
应当说,秦汉是中华帝国共同的制度摸索期与形成期。秦制在逆境中,开辟了一条原本荒芜的历史道路。
汉承秦制,汉制完善和弥补了秦制的漏洞。秦朝与汉朝,同道一体,相克相生。它们将华夏文明,首次进行了国家实体的构建与民族实体的构建。它们都是中华帝国的本源。
它们共同缔造了中国的传统制度精神,那就是,编户齐民。
它们共同缔造了中国人的传统精神,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光宗耀祖,没有谁天生是贵族。
万万没想到,猪肉放进糯米里,出锅这么好吃,年夜饭必备,太香了猪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肉类之一,它的价格实惠营养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猪肉蛋白质跟牛肉鸡肉一样都是优质蛋白,但是猪肉的脂肪含量很高,一些贪吃的朋友常年胡吃海塞对身体是有危害
贵州又一怪现象不喝本地名酒茅台,反而钟爱这4款贵州又一怪现象不喝本地名酒茅台,反而钟爱这4款贵州省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出产的酱香型白酒品质最佳,所以也被誉为酱酒之乡。根据史料记载,贵州当地人在3000年前就掌握了酿酒技术。19
可乐鸡翅原来这么简单,别再买着吃了,教你在家做,比买的还香生活没有彩排,美食没有美颜。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道可乐鸡翅好吃的做法。鸡翅,我们都很熟悉,那可乐鸡翅很多人都是经常在家给家人做着吃,但是也有不少人做出来的不好吃。接下来我们就给
海南省政府批复同意一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海南日报讯(记者孙慧)近日,省政府同意批复我省七仙岭南丽湖临高角木色湖等一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据了解,七仙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规划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56。8
食客们请注意今秋第一网阳澄湖大闸蟹开捕啦蟹船扬帆,横穿湖面,浪花激扬返程收网,一只只大闸蟹在网中张牙舞爪随着第一篓蟹出水,今秋的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昨天,2022中国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暨昆山巴城蟹文化旅游节在苏州昆
云南石头城108户人家住一块巨石上,至今保留着千百年前的风俗在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有着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峭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图源微博让鱼飞翔的水,侵删)
陇西县旅游景点陇西县旅游景点陇西县历史文化悠久,别名李氏故里中国药都。陇西因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隶属甘肃省定西市。让我们一同走进陇西,感受西北风吹过的荒凉和厚土的热爱。
黑龙江唯一的全国十大工业旅游城市不是哈尔滨,知道是哪吗?工业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项目。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旅游新概念和新产品。工业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迄今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家已颇为成熟。在我国是近几年开始发展起来的
兴庆公园的大象滑梯相信您能点开这篇文章,小时候一定在兴庆公园的大象母子滑梯上溜下来过,如果您小时候去过兴庆公园,玩过大象滑梯,请您点个赞,看看有多少玩过大象滑梯。大象母子滑梯建于1964年的大象滑梯
欧游记(26)有镇馆三宝的卢浮宫6月23日。上午1030参观卢浮宫。卢浮宫坐落在塞纳河中段的北岸,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它
汉中西乡县的红崖洞虽然不大,但它包含的历史典故倒是很有来头在汉中西乡县城东泾洋河畔,有一处道观古迹。道观名为红崖洞,停车进门观之,很有一些历史韵味。红崖洞胜迹碑载红崖洞在西乡县城东15里,临泾洋河东岸峭壁之上,始建于明代,清顺七年(公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