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学成立之初,法兰西国王经常对其放任不管。随着罗马教权日渐式微,王权日渐强盛,国王逐渐控制了巴黎大学,逐步授予巴黎大学更多特许权。菲利普四世重申巴黎大学之前的特许权。法兰西国王有其自身的政治和宗教目的,即君主的政治抱负,学者的个人魅力,王侯的声望渴求,大学给王国带来财富、荣耀和知识,为王国培养出一批世俗高级官员。因此,他们希望像统治自己领地上的居民,对其统治领域的大学成员行使自己的权威。菲利普二世特许状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显示,1200年,菲利普二世授予巴黎大学特许状,是法兰西国王授予巴黎大学的第一则特许状。当国王看准大学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满足其统治所需的人才,积极参与大学建立和发展。面对巴黎城教师和学生的请愿,他主动地授予巴黎大学特许状,给予巴黎大学诸多特许权,把大学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促进巴黎大学繁荣发展。巴黎大学与巴黎城的矛盾 巴黎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巴黎城满足巴黎大学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比如衣食住行、学术自主和发展空间。所以,从来没有人意图把大学建立在乡村或山中的要塞中。同时,巴黎大学可以为巴黎城创造不同的商机。 巴黎大学和巴黎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因为大学出现于巴黎城之中,巴黎大学的人数、质量和组织形式,使市府和城市居民感到不安和厌恶,酒馆、妓院和游戏场地成为流血斗殴的高发场所。 但是,巴黎城市民与巴黎学者更多的时候是和平共处,两者在一次又次的冲突和危机中总能找到妥协点,使两者之间利益相互平衡。正是由于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冲突才促使大学争取更多特许权,实现学术自主和内部自治。这种自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权力冲突 经济复兴促使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在法兰西自治城市中,巴黎城的地位极为特殊。从10世纪晚期,卡佩王朝国王选定巴黎为王廷所在地,巴黎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11世纪起,为了吸引商人或者市民前来巴黎城,推动城市扩建,促进贸易发展,领主间相互竞争,并颁布特许状,让渡一些权利。 巴黎城市民原来是封建社会的一部分,由于经济发展,渐渐与封建社会制度渐行渐远。巴黎城市民要求人身自由,设置特别法庭,要求在城市中建立治安,要求废除与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以及占有和获得土地最不相容的那些捐税,要求实现相当广泛的政治自治和地方自治。 巴黎城逐渐取得这些特许权,它创造了一定的自由的空间,并不断地扩大。正是因为这些权利,城市市民被承认是一个法律的主体,城市居民享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在封建社会框架中,自治权相当于贵族和教会的豁免权和特殊的社会地位。 市民社会明显区别于封建和教会所建立的社会秩序,是在于它孕育和加强了西方世俗的自由权利。巴黎大学特许权经过长期积累之后,使其成为巴黎城中一个享有各种特许权的法人社团,这就无形之中削弱了市民的权力,市民不愿意看到巴黎大学学者凌驾于共同命运之上,不喜欢看到巴黎大学学者摆脱市民的管辖,巴黎大学特许权也往往成为其与市民之间冲突的根源。学者数量和质量威胁城市治安 中世纪城市自身就是一个由本城市中的居民所组成的全城公社。市民们彼此熟识、互相信任和相互依赖,构成了城市中不可分离的部分,由此保证了城市治安的稳定。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是一种令城市势力感到不安的力量。在12—13世纪,巴黎城约有6万多住户,人口8万。 学生的数量却达到了3000至3500人,这没有把学生所带的仆役计算在内。学生和学生的仆役在巴黎城占据相当的比例。巴黎城市民与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对立。当时巴黎城的学生几乎是年轻的男子,年龄在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正值放荡不羁的年纪,来自于不同的阶层。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等,尤其是年轻的神职人员享有教会特许权保护,无需承担神职人员的职责,构成了一个躁动不安的群体。他们扰乱治安、酗酒、唱歌、起哄、整日喧闹不休、入室偷窃、拦路抢劫、奸淫和斗殴,这种有伤风化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这些与巴黎城市民生活理念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也打破了市民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治安秩序,成为两者冲突爆发的缘由。从一些文献中可以发现巴黎市民对巴黎大学学生的负面评价较多。当时一首流行的打油诗是对巴黎城学生真实的写照。 打油诗的内容是:"身在教堂,心在市场,或在饭桌,或在床上。"此外,历史学家、枢机主教夏克·德·卫托利是一位以十字军来剿减阿比尔教派的代表人物,也建议以同样的方式来对付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 夏克·德·卫托利还做出更进一步的抨击:巴黎所有学生,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除了读书或听课外,绝不从事其他事务。有的是为求知而学,这是闲事。有的是为声誉而学,这是虚荣。有的是为谋利而学,这是贪财和买卖圣职。有的是为成己成人而学,绝无仅有。他们因派别或意见争吵,地区不同导致他们分裂、怨恨和相互辱骂。 此外,巴黎大学校长雷沃斯廷对巴黎城学者的描述也十分尖锐,部分学者每天晚上全副武装地在街上游荡,闯入民宅,在教堂院子里放肆喧哗。每天都有人控告他们,原因是学者打人、撕烂别人衣服或剪短别人头发。有些学者夹刀带棒游走于巴黎城街道,他们大呼小叫,扰乱市民正常休息,肆意侮辱无辜路人。 这样的描述过于浮夸,但可以看出市民与大学之间的冲突十分普遍,以至于市民对于巴黎大学学者生活的评价相当低。巴黎市民和学生有史可查最早的严重冲突发生在1200年。这次巴黎市民与巴黎学人共同体之间的冲突,使巴黎学人共同体取得第一份国王特许状。巴黎市民与学者冲突的经过 酗酒是巴黎城学者最为常见的不道德的行为。作为学者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消遣方式,饮酒作乐是巴黎大学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不管是大学的重要事件,还是学者学术生涯每个阶段的晋升,一般都要举行酒会庆祝。巴黎城有不计其数的酒馆,学者们常常在此流连忘返。不幸的是,在酒精催化作用下,学者情绪过度兴奋,常常把一件小小的争执升级为暴力冲突,最终酿成人员伤亡的悲剧事件。 总之,为了逞一时之快,巴黎大学教师或学生肆意妄为。一位日耳曼籍学生的随从到小酒馆中购买酒,因商家索价过高而与商家发生争执,结果这位随从遭到攻击,并且受伤。于是,这位日耳曼籍的学生亨利·德·杰西亚便与几位同乡前往小酒馆,不仅破坏了酒馆,并且严重地伤害了酒馆老板。 为了报仇,酒馆老板便与几位邻居向巴黎城警长求助,在警长汤玛斯的带领下,对学生进行残忍的报复行动,导致5名学生被杀,其中包括烈日主教候选人本人。随后,巴黎大学师生便不分缘由地加入了这场动乱,声称为了保护学术特许权而终止一切课程活动,并威胁国王如不提供赔偿、惩罚主事者和共犯,他们将集体离开巴黎城。卡佩王朝国王菲利普二世很快决定满足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要求。菲利普二世对巴黎学人共同体的期许 菲利普二世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当时将近2500到5000的教师和学生居住在巴黎,其日常生活所需品为巴黎城的商人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是国王税收的来源之一,可以说是一项极大的经济来源。如果不顺应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不仅巴黎城会失去大量的学术人口,同时也会给市民和国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其二,如不能及时满足巴黎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动乱势必扩大,国王必须动用更多人力进行镇压,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与财力以维护巴黎城安全。 其三,在巴黎城教师和学生遭到侵犯时,国王及时给予援助,将会使教师和学生更加体认到卡佩王朝对于学者的恩惠,以达到收揽人心的效果,彰显国王赞助学术的雅誉。 其四,这是一个向教皇出击的绝佳机会。与教团或主教控制的教师相比,巴黎学人共同体能更好地服务于国王。基于上述原因,1200年7月,卡佩王朝国王菲利普二世颁布特许状,惩戒伤害教师和学生的主事者和共犯,支持巴黎学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