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严碧璐 广州报道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国的金融机构作为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意识层面已从"WHY"过渡到"HOW"的阶段。中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绿色产品创新频出,但在融资结构、转型金融、碳金融交易构建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 为此,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起《湾区绿金对话》栏目,邀请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先行经验、国际项目经验的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智库组织等机构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负责人,一起分享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前沿观点和先进做法,共同探索金融与社会低碳转型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下为《湾区绿金对话》第五期节目。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不断创新,跨境绿色金融规模逐年递增。 从绿色金融到转型金融,可持续发展对大湾区金融机构的绿色顾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如何从顶层设计、组织架构、产品创新、技术赋能等方面,提升自身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并带动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的完善?大湾区哪些行业的低碳转型受到金融机构关注? 渣打亚洲可持续金融董事总经理兼主管黄翠芝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从战略层面做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为企业担任转型顾问也是金融机构应当承担的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黄翠芝还担任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和副秘书长,并致力推动大湾区高碳排放行业脱碳路径的研究工作。2022年,渣打银行牵头14家银行落地了全球首笔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CGT")标准的绿色银团贷款。黄翠芝表示,CGT是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机制,大湾区绿色金融界下阶段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动CGT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采纳和应用。 银行要从战略层面做好可持续金融规划 南方财经:银行要如何从组织架构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为发展可持续金融打好基础? 黄翠芝:无论企业还是银行,从战略层面做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都极其重要。 以渣打为例。早在1997年,我们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部,为企业做贷前环境社会影响评估。 2022年,渣打设立了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由其统筹管理集团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配套架构,我们设立了可持续金融部,指导及推动银行的可持续金融服务的发展。 具体到亚太区可持续金融部,我们更多的工作是深入了解当地的监管规则和当地企业的融资需求,并协调地区之间的规则及业务衔接。 目前,渣打中国已经成立了可持续金融团队。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职能,在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符合内地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将更多的国际性绿色标准和创新业务融入到内地的融资服务。 在组织架构完善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内部的横向协作。我们的可持续金融团队与全球客户经理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为推动可持续金融项目的落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渣打的可持续金融的顶层设计及内部协作模式是可以复制推广的。 南方财经:在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时,银行应扮演什么角色? 黄翠芝:我认为,银行可为企业提供与国际接轨的ESG顾问和转型顾问服务。 首先,我们在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过程中,会评估企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能否达到国际标准;其次,我们会评估企业是否还有可持续发展的进步空间;第三,我们还会考虑,企业的各项发展指标是否领先同行。 此外,我们还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中国客户提供适合的转型融资工具,帮助内地企业提升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使融资项目达到国际第三方认证标准,以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充分利用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服务是关键。一方面,可持续融资交易的前提是项目达到相关ESG标准;另一方面,在可持续挂钩融资发放后,我们会要求企业定期上交与环境效益相关的"成绩单"。只有符合前期设定的挂钩条件的企业,才能享受我们提供的更优惠利率。 上述工作都需要有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鉴定,以使交易更透明,也为国际投资者带来更多信心。为此,我们建议,企业应尽快制定科学碳目标,通过咨询机构、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第三方顾问机构的服务,为企业低碳转型制定清晰的路线图,并明确企业实现低碳转型所需的资金量。 就我们的市场经验而言,企业有了清晰的转型路线图,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心,并享受到更多转型金融工具的服务。 南方财经:银行转型金融框架在推动企业低碳转型上作用如何? 黄翠芝:对银行而言,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最大的挑战在范围三,即金融机构贷款和投融资行为产生的整个产业链的碳足迹。 2021年,渣打公布了《转型金融框架》,这是我们已有的可持续金融产品框架、ESG债券框架的重要补充。《转型金融框架》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是基于科学的碳目标;第二是"Do No Harm",尤其对新兴市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因素考量;第三个原则是要避免我们的融资活动被锁定在高碳强度的资产中。 在目标层面,渣打承诺2050年前达到融资活动净零排放,并制定了转型路线图,为石油、天然气、钢铁三个高碳行业的脱碳路径设置了2030年的中期目标。后续我们还将把交通、建筑等更多行业纳入到中期目标中。 在转型目录方面,渣打的《转型融资框架》与中国的转型融资分类标准类似,包含了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积极作用的、符合转型融资条件的项目和资产类别,如氢能、碳捕捉等。除了设定中期目标外,我们还承诺到2030年,调动3000亿美元以支持绿色金融和上述行业的低碳转型。 有了目标、具体分类和资金支持后,技术的支持及工具的支持也很关键。为此,我们的转型融资团队为企业提供转型所必要的融资顾问服务。此外,我们还开发了系列可持续金融工具,从绿色债券、社会及可持续发展(GSS)债券,到可持续发展的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如可持续挂钩贷款、可持续存款(经常账户、储蓄账户)、碳交易等服务,将可持续金融的覆盖范围不断延伸。 目前,在新兴市场中,很多国家的目标可能"到2050",甚至部分地区尚未制定净零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研发转型融资框架时,会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双碳"承诺时间表及不同国家的净零、转型的速度。只要是基于科学碳目标的符合条件的资产和活动,无论企业在欧洲、澳洲、东南亚或中国,都可以基于我们的《转型融资框架》进行融资。 推动CGT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应用 南方财经:目前大湾区转型金融的重点关注领域有哪些? 黄翠芝:在转型金融领域,大湾区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的重要市场。 目前我们正与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等智库机构进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研究和转型金融机遇"项目研究。我们选取了建筑、交通和制造业三个大湾区高碳排行业,研究其达到"3060"的可行的碳减排路径,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融资工具加速碳减排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份研究报告将在今年4月份对外发布。 上述三个行业是我们筛选出来的对大湾区碳减排潜在贡献占比最大的三个行业。以建筑领域为例,目前建筑领域的能耗占香港整体能耗的90%。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最新的数据,香港的可持续发债40%集中在绿色建筑领域。 而在大湾区中,香港、深圳、广州都是大型城市,建筑行业碳减排将在减排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南方财经:你还担任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和副秘书长。目前,你在协会任职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黄翠芝:2020年,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兼会长马骏博士的带领下,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联盟"。 该联盟由香港、深圳、广州、澳门四个城市的绿色金融业界同仁共同组建,是大湾区绿色金融沟通交流的平台,并旨在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的互联互通,加速可持续金融的创新、研究和发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联盟共有六个研究项目,其中香港负责三个项目,由我牵头负责的研究项目有两个。除了上述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研究和转型金融机遇"项目外,另一个重要项目是"绿色及可持续房地产工作组"。 关于绿色建筑,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报告,其中第一个报告是绿色建筑认证。 绿色建筑的认证是银行发放融资的重要依据。我们选取了八个本地和国际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机构,研究其绿色认证体系中的能源脱碳要素等各指标占比。这八个认证体系中,由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发的"EDGE"评级认证体系根据建筑的物理特性而非其运营性能来证明建筑物的预计资源效率,是目前相对前卫和科学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 首先,"EDGE"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能耗强度下降指标比重占比较大。与基础建筑物相比,该体系标准中绿色建筑能耗至少降低20%,水减少20%,材料能耗降低20%。这为银行发放融资提供了清晰的数据依据。 其次,"EDGE"认证体系通过设定三个阶段的脱碳目标,清晰地体现了阶段性的脱碳路径。 关于绿色建筑的第二个研究报告,与香港绿色建筑政策相关。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改进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以推动香港建筑领域的脱碳路径更快地实现。 此外,我们即将完成绿色建筑领域相关的第三个研究报告,即大湾区城市的建筑领域脱碳路径。我们会深入到大湾区的各大城市,调研目前建筑领域碳减排现状及各地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为各地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上述报告均将于今年4月左右对外公布。 南方财经:下阶段,在推动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落地及应用方面,协会和联盟在做哪些事情? 黄翠芝:在2019年的一个监管会议上,马骏博士提出了关于中欧共同制定转型金融分类标准的相关建议。后经中欧双方的快速推进,CGT(Common Ground Taxonomy,《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在2022年顺利落地。 目前,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和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已出具了两个阶段的CGT研究报告。 其中,渣打也成为了发行首笔符合CGT标准的在岸、离岸绿色银团贷款的牵头行。在与内地银行合作推动CGT项下银团贷款的过程中,我们与内地银行的可持续金融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专注于推动CGT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采纳和应用。 我们已经看到了CGT在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应用。未来,CGT能否应用到资管、PE、保险等领域?此外,不少监管机构正在研究如何利用CGT作为参考,去开发自身的转型金融分类标准。 CGT已涵盖了中国和欧洲的标准,覆盖范围较广。对于拟制订转型金融分类标准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CGT是一个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参考的标准。 (视频制作:罗晶晶、吴凡、曾婷芳、实习生严碧璐)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