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和亲,亦称为"和戎"、"和番",原意为"和睦相亲爱"(《左传》)。 后来被惯用于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姻亲关系上,多用来表示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首领(或是割据称王政权首脑)之间的以婚姻嫁娶为基础,建立的一种民族关系。 和亲作为中国古代的民族外交手段,是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原封建王朝(包括汉族和汉化的边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羁縻政策"的体现之一。 广义上的和亲早在春秋战国就有,各国之间的交往、联盟就是一种"和亲"的表现;狭义上的和亲则自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王朝。 图 汉高祖刘邦 和亲是最高一级——国家级别的外交活动,所以的两方和亲联姻都是在统治者层面进行,比如少数民族的首领求娶皇帝的公主,或是首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中国的皇帝。 但在后世对实物资料的研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事实上的和亲公主不一定是"皇家女",反而以"宗室女"和"外臣女"居多,这个现象其实很有探究价值,今天我们就通过剖析几个重要时段的和亲史探究这个问题。 图 汉代和亲一、从两汉时期的和亲,看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段,也是"和亲"由广义走向狭义、少数民族"羁縻政策"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征明《明妃曲》云:"汉人议和亲,佳人使绝域。" 图 昭君出塞图 那么两汉时期的和亲联姻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通常,西汉被认为是和亲政策的开创时期,刘敬(娄敬)则被认为是和亲政策的开创者。 汉高祖七年(公元200年),匈奴冒顿单于发兵攻打中原之地——今山西太原,韩王信投降匈奴并和其组成联军攻打汉朝。 刘邦刚经历了楚汉战争的胜利,意图稳定政局,于是出兵三十余万大军亲自应战。 起先,匈奴故意示弱,意图使诈,汉高祖刘邦派出的十几个探子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匈奴战斗力弱于汉军,可以主动出击。 刘敬虽然察觉有异常,但没能阻拦住刘邦,最终,一行人进入匈奴的包围圈,近四十万人被困在白登山上整整七天,与外部联系断绝,也无法求救。 图 白登之围 最后,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建议,花大价钱贿赂单于的夫人阙氏,匈奴军这才打开一个缺口,汉军得以突围离开。 之后,匈奴撤兵北归,汉军也平息了继续作战的想法,刘邦派刘敬与匈奴定下和亲的约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姻亲关系自此开始。 刘敬所提出的和亲政策,一开始时是将汉高祖的亲生女儿嫁给冒顿单于。但因为吕后坚决不同意而作罢,最终只能让另一位宗室女"李代桃僵",以长公主名义去和亲。 虽然是长公主,也有以刘敬为首的庞大使团护送公主,但冒顿单于不愿意成为汉帝女婿,只肯接受以兄弟相称呼。所以汉代的和亲未达到理想效果。 图 汉代和亲使团 刘敬对于和亲政策的设想是: "将皇帝的嫡亲女儿嫁给冒顿单于,这样冒顿单于就会成为汉帝的女婿,等到和亲公主生下继承人,匈奴的子子孙孙就都会成为大汉的臣民。" 刘敬的设想表达他支持和亲的目的——以建立王室血缘关系的方式同化匈奴,以牺牲一个公主来换取天下苍生免遭蹂躏、公私财物免遭损失、社稷江山免遭动乱。 但事实上,西汉前期的和亲公主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甚至大多数没有姓名。原因无他,和亲公主的地位是由其"娘家"的实力决定的,就如同冒顿单于拒绝当汉帝的女婿。 西汉前期的社会无法为和亲公主提供保障,后世史家将这一阶段总结为西汉的屈辱性和亲阶段。 而到了汉武帝之后,经历了河西、河北、漠北三次大的战役,汉匈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由"汉弱匈强"变为"汉强匈弱"。 此时强大的西汉已经让匈奴不得不接受俯首称臣的现实,所以汉武帝以后的和亲虽然还在进行,但变成了以西汉王朝为主导而进行的和平性和亲。 图 汉武帝 这种转变突出体现在汉代和亲公主的出身上,汉武帝之前所嫁出去的和亲公主都是宗室女,与皇族有着血缘关系,甚至冒顿单于还与汉高祖"约为昆弟"。 但汉武帝以后,嫁出去的和亲人选多是宫女、侍女,匈奴统治者与汉帝多保持着姻亲关系,以女婿和丈人相称。 两汉的和亲史就是一部民族关系史,这时的和亲从起源到发展,成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首领的友好同盟关系。 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政权间的异族政治婚姻关系,且这一时期和亲的称呼、和亲公主的出身等等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之间的实力对比。二、从隋唐时期的和亲看和亲公主 经历了前朝的发展,到了隋唐两代,和亲政策已经十分成熟了,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和亲的实质并且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一项政治工具。 不管是拒婚、允婚、或者绝婚都能起到相应的政治作用。 图 唐代和亲图 唐太宗"岂惜一女"的慷慨陈词,足以体现出和亲的高度,政治性和极端的无情。唐一代,和亲成为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 周边民族曾经多次向唐王室求通婚,据统计,少数民族首领、使臣的正式求亲活动多达40余次,对于这些请求,唐王朝有拒绝的、有应允的、也有断绝通婚的,这都代表着对这些民族的不同态度。 据记载,唐代289年间出现了20位"和亲公主",与10个不同的民族和亲,但实际上与唐实现和亲的少数民族是7个,真正嫁到少数民族地区去的有16位。 图 **公主入藏 而在这确定下来的20位"和亲公主"中,真正是皇家之女的只有6位,其余都是宗室之女或是功臣之女。 究其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比较落后,凭借唐王朝的实力,即是民族之间互通友好,但唐帝一般还是不愿将自己的女儿嫁到"蛮荒之地"去,所以让宗室女、功臣女等地位较高的女子代替自己的亲生骨肉出嫁。 唐一代和亲,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实际和亲的范围比确定和亲的范围小。即因为某些原因,皇帝和来使一开始商议好的和亲事宜会取消或推迟。 图 唐代和亲使团 这就证明了和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唐王朝和某个民族建立起来的固定的通婚传统,而是根据少数民族和唐王朝的亲近关系决定的,会因为政治亲疏关系的变化而临时改变。 第二个特点,和亲的地域范围相当广泛。 与唐和亲过的少数民族有吐谷浑、吐蕃、突骑施、奚和、宁远、契丹、回纥七个。方向上遍及四方,从北方、东北方到西方、西北方,乃至于西南方都有。 第三个特点,和亲的频率相当频繁。 唐代和亲公主20个,对比其他朝代虽然不是人最多的,但其在时间上是相当频繁的。 有历史学者认为,这可能和唐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开明态度有关,和亲虽然仍旧是一种政治工具,但统治者本身对和少数民族结为姻亲这件事没有抗拒或者隔阂的心理。 图 《万国来朝图》 对于和亲的公主进行分析,皇家之女数量较为清楚,共有六位,包括皇女和皇妹(先皇皇女)两种。 虽然都是出身皇室的公主,但这两种不同的出身有不同的意义:如果是皇妹(长公主),则表示两国结兄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如果是皇女,则少数民族首领变为唐帝的女婿,更多倾向于一种臣服关系。 出身宗室者,具体数量不可考,但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亲王女、宗室近亲女和宗室外甥女。按照和皇室血缘亲疏的远近其地位也有高低的区别,这种地位高低的分别也是一种政治考量,最后会和亲疏有别的政治关系相匹配。 图 和亲公主 功臣女,一般数量较少。唐代有两位,两位的共同特点是她们都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女儿,唐帝将少数民族首领(已归降或是已汉化的长期在唐生活的民族首领)的女儿封为公主,并以皇女的身份进行和亲,这是唐代和亲史上的特例。 虽然唐代的和亲公主大部分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绝大部分都和皇室有一定血缘关系,并且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定和亲公主地位的高低。 但不论在唐王朝内部地位几何,作为出嫁公主,唐王朝在各方面还是予以优待的。所以,这些"冒名公主"和"真公主"的待遇没有显著差别。三、从宋明时期的和亲看民族反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都有与少数民族和亲或和亲性质的联姻关系,但有两个例外——宋明两朝。 从表面上看,由于宋、明两朝没有实行民族和亲,中华民族的和亲史中断了。但实际上,这两个王朝对和亲作了深刻的反思,反而丰富中华民族的和亲史。 图 博物馆的和亲壁画 就宋朝而言,由于宋明理学带来的社会观念变化和民族实力对比的改变,士大夫们的民族观、家国观都有变化。 其中的一些人,认识到了和亲牺牲弱女子换取政治利益的实质,也总结出了和亲与国家实力相联系的规律。 宋时,辽和西夏多次求亲,也就和亲问题进行过多次外交谈判。在两宋,这样的场景是很常见: 士大夫在朝堂之上借助对历史上和亲的反思与评论阐述自己的民族关系主张,和亲从两个政权间的政治工具逐渐下移变为一种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 大致上,北宋时期的大臣对历史上的和亲大多数持有肯定或赞同态度,但对于现实的和亲大都持有反对意见;南宋时期的大臣也对和亲问题持否定态度,对和亲问题进行品评从而反对南宋与金议和。 图 和亲壁画 所以在两宋时期,和亲问题与议和问题是捆绑在一起的。这个时期的和亲概念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所以这一时期的"和亲"概念不能全都与联姻等同。 宋辽之间就和亲问题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当时宋朝君臣对和亲问题的认识程度。 宋朝之所以拒绝辽和西夏的求婚,主要在于宋朝君民的民族偏见。因为战争带来的民族冲突在宋朝爆发较多,所以对少数民族的敌视心理几乎贯穿了两宋历史。 图 民族战争 同样的,因为元朝的少数民族统治给中原汉族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按照朝代更替论,明朝对元朝保持敌视态度,在对民族关系的态度上走向了封闭和偏激。 宋、明两代把和亲政策和伦理道德对立起来,从民族地位、民族尊严、体面与否来审视、批判和亲,从而提出了"和亲辱国"的极端看法。 尤其是辽的统治者曾经明确要求宋帝的女儿出嫁,这进一步加深了宋朝君臣的心理负担和羞耻感,导致宋对和亲的抗拒。 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在《山河叹送刘左史归简州》中言:"夫何廷论忽中变,复议保境思和亲。"讽刺议和派的和亲主张,同时也流露出将和亲视为民族屈辱的心理态度。 图 和亲雕像 不管是出于民族仇视心理还是民族偏见,宋明两朝都对前代的和亲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即使这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但也道出了和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实质。 传统"和亲"概念在宋明两代得到了延伸、拓展、丰富和深化,演变为中国古代和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中国古代的和亲实质上是强权与强权之间,以结为姻亲的方式建立的友好和平关系。其成功与否关系着一国的生死存亡、关系着一代乃至几代人能否安享和平。 所以,和亲变为一种外交关系,一种政治手段,娇弱的女子自然成为这套话语体系之下的牺牲品。 唐太宗李世民说: "我是天下的苍生的父母,所以只要有利于他们的我就愿意去做,怎么会吝惜一个女儿呢?" 后世的人们将这段话当做李世民明君的体现,从而相信了他话里的逻辑:相信仅靠女子、仅靠和亲就可以解决民族问题,避免战争发生。 后世的人们往往相信这样的论调,于是他们把有限的女性视作伟大的"救世主",却下意识的忽略了制造这类传奇的广大男性统治者们的真实动机——他们在为本该肩挑重任的男人们推卸责任乃至于罪责。 图 南宋主战派将领"岳飞" 事实上的和亲,远没有想象中的伟大和美妙,反而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肮脏的政治交易。 表面上看起来深明大义的女子们,大多数并没有真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操,只是出于无奈或者被迫,成为强权手里的棋子而已。 那些幸运的或许还青史留名、或许在异国他乡也能如鱼得水;但真实的历史上和亲女子大多数是不幸的,她们甚至早早在和亲途中病死、或者水土不服、患上疾病、又或者遭受冷眼对待、思乡之情难以排解最后郁郁而终。 图 对镜自怜的女子 对于她们,我们确实应该去感激,但我们更应该为她们掬一把同情之泪,不论她们出身再高贵,最终也都成为了强权之下的弱者。 今天的我们应该努力强大自身,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保护每一个弱者的权利。参考文献: 《唐会事》 《资治通鉴》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