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年两个月的国家账本公布中国经济复苏情况怎么看?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622篇原创文章
2023年3月,就当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目光和关注度都集中在了欧美银行业暴雷浪潮事件动态上面的时候,在中国,一份非常重要的"国家账本"被舆论和很多人忽视了。
202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财政部公布了今年1-2月国家账本。
图片来源:见图
这是今年的第一份"国家账本",值得所有身处中国经济环境中的中国人和经济个体去关注和研究。
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和其他经济数据,宏观政策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简明直接,进出一本账,收入支出分门别类一目了然,比绝大多数具有阅读和分析门槛的经济数据,更能直观的看出一些经济的动向和冷暖现实。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国家财政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第一份国家账本的梳理和关注,对2023年中国开局两个月的真实现实,进行理性客观,有依有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后续中国国内经济走向,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进行研判。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12023年首份"国家收支账本"中的收入项,释放了哪些重要的信号值得关注?
基于公布的相关同比数据,能够从收入层面,看到2023年1-2月份,和刚刚过去的2022年同期,中国经济环境中的一些明显变化趋势:13项税收类目中,只有3大类税收是增长的: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税收降幅最明显的是:车辆购置税和印花税,分别减少32.8%和31.3%;
印花税里面的证券交易印花税降幅超过6成,说明炒股的人确实少了,或者说炒股的人买卖少了,股市不活跃。此外,国内消费税降了18.4%,个人所得税降了4%,侧面看出,消费尚未提振,个人收入减少,上交的税自然就减少。
国内消费税同比降18.4%,说明人们不敢去买东西了,除非是必需品,不得不买的。
个人所得税下降4%,一个说明失业群众越来越多,二来群众的工资不仅没有提升,估计还有不少人降薪了。 房地产相关的税收里面,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收入都出现下滑!
图片来源:财政部官网
数据说话,结论清晰:2023年开年以来,报复性消费不存在,反而是老百姓的消费疲软。
接下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心全意搞经济,也必须加大消费刺激。
车辆购置税同比降了32.8%,房屋契税同比降4%,那就是说人们换车和换房的意愿不强烈,尤其汽车是纯消费品,在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谁还敢买车买房啊。
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降61.7%,这个数字很可怕,说明大家对资本市场基本没有信心,对股市操作没什么想法,这大大印证了开年后股市一片绿。
也说明前段时间国家层面正式表态要限制国字号的券商从业者的薪水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涉及利益层面的变动才是真正的改革,需要时间和耐心,市场的动向,国家看的更准,也更为灵敏。
其中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个,那就是个税的下降,这个是全国范围的税收收入统计,个人所得税出现下降的动态,抛出退税改革的增量,其实映射出来的还是居民部门收入的普遍下降,再进一步,就是失业率关联。
在今年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草案报告中,财政部直言:
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但财政部对"今年国内经济回升"有很大的信心,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扩大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
从最新公布的财政收入项,对财政部在预算草案报告中对真实经济环境的判断,形成了呼应和契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2从"国家收支账本"的支出来看,国家的钱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
看完收入维度的情况,来到支出情况,有收有支,中国国家的经济逻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23年前两个月,国家把钱花到什么地方去,值得关注:
图片来源:财政部官网
第一,支出增长最为明显的是卫生健康,前两月支出3942亿,增幅23.2%;
新冠阴影和威胁,依然存在,叠加春季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期,卫生支出,属于硬性支出,不过随着放开适应和夏季的到来,这一项支出有望在后续月份得到缩减。
第二,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支出不用多说,当下中国所面对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环境如何大家也心知肚明,加大投入,突破瓶颈,解决卡脖子威胁,这样的支出多多益善,没有争议。
第三,社保和就业支出增加,这不是一个好信号,一方面社保基金的结构性压力凸显(延迟退休推行效率被动加快),另一方面就业支出也凸显了2023年开年以来中国就业市场的压力所在。
2023年2月,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18.1%,帮扶就业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
第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债务付息支出的增加,达到了同期的两位数级别的增长。
债务付息和以往个位数增幅有了明显变化,这里有个重要的背景: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规模大幅扩张,2022首度盘活5000亿专项债结存限额支持稳增长,三年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高达14万亿,是2015年-2019年的1.6倍。由于新增地方债的大规模发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快速增长,地方政府债券在2022年超过金融债成为债市第一大品种。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过35万亿,相比2019年末增长14万亿,相比2014年末则增长了一倍多。
政府借钱也是要还的,随着付息规模的增加,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也在加大。
2022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三个地方直接提及地方债,一处在防范化解风险部分,将地方债风险和房地产风险并列为2023年需要着力化解的两大风险,并要求"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一处在财政政策部分,要求财政政策发力保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一处在总结部分,再次强调要加强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总的来看,2023年很多地方政府,都需要面对债务偿还的现实压力。
万事开头难,今年这个头,是开得有点难。收不抵支,该花的一分钱不能少,该收的又明显疲软,2023年1-2月全国经济现实情况,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3开年两个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该如何解读?
事关地方财政钱袋子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其他国家部门没有相关的数据,但是从这一次的国家账本中,却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趋势信号:
图片来源:财政部官网
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开始出现负增长。数据显示,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450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047亿元,同比下降5.3%。然而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二者均实现较高的增长。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土地出让金和政府性基金之间有什么关系?
所谓政府性基金,是指政府在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面征收的专项财政资金,根据新预算法规定,其资金用途划分主要用于基建、城建、科教、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然而,在这些 专项资金当中,约90%均为土地出让金。因此,二者同升同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地方政府性基金两位数下降,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步大比例下降,说明很多城市,地卖不动了,至少和2022年相比,仅仅在土地财政这一项上,收入缩水了近三分之一。
卖地收入负增长,说明了什么?
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承压。
众所周知,地方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很高。据统计,在楼市疯狂刚刚过去的2016年,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比重超过30%的省、直辖市有14个,占全部有数据的25个省、直辖市的56%,其中土地出让金占比超过50%的省、直辖市有6个,占比43%。其中重庆、江苏和安徽甚至超过了60%。而在地级市中,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超过100%的更是不在少数。因此,随着楼市的逐渐降温和出让金收入的减少,地方的公共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2、地方债务难以缓解。
当下,地方性债务一直拉响警报,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达16.47万亿元,而这仅是显性债务,还有如棚改债务、地方僵尸国企债务、养老金缺口、PPP项目等各种隐性债务没有统计到,如果加上这些的话恐怕早已超过百万亿。如此之多的地方债务,对于地方财政收入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而财政收入中绝大多数又来自土地出让金,因此用土地出让金来偿债成了地方政府的日常。
数据显示,2017年,有17个省、直辖市的土地出让金偿债比重超过30%,占比全部23个省、直辖市的74%,其中土地出让金偿债比重超过50%省、直辖市有6个,占比26%。其中北京、天津和浙江的这一比例超过60%。因此,当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时,对于债台高筑的地方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3、楼市全面降温的前兆。
虽然此轮全国性楼市调控从2016年至今已有近3年时间,但这期间楼市并没有完全偃旗息鼓,抢房、投机、开发商囤房涨价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然而土地出让金的下滑,说明楼市全面降温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以北京为例,在调控政策下,土地溢价率持续走低,流拍现象较为严重,房企越来越不愿意拿地。2018年,北京市土地成交宗数同比2017年下跌29%,土地出让金同比2017年下跌40%。全年流拍率达到10%,创2012年以来较高水平。
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出现"双降"。
其实理论上说土地出让收入的波动属正常现象,与房地产市场波动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但是其背后的宏观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未来其财政收入和偿债将承担很大压力;
其次,房地产的投融资环境将不再火热,至少不会和以前那么疯狂;
最重要的是,随着楼市逐渐降温,出让金背后的地价可能会趋于下降,而这对于整个实体经济来说是较大的利好了。
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对于很多政府和城市来说,是短期现实冲击和疼痛;
而从中长期来看,如果无法戒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那么地方政府是没有动力去搞产业,促经济的。
长痛还是短痛,这或许从当下的数据来看,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了。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房地产经济,最底层的经济逻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4现实分析和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经济怎么走,怎么看,会遇到哪些可能情况?
基于对财政部公布的这份国家账本收支明细,有依有据,理性客观的分析,那么,2023年接下来中国经济的走向怎么看?
这里谈几点个人独家的观点和分析:
1,从经济现实需求出发,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在降息降准的方向上进行调整,是有很大的可能的,但是考虑到外部大环境的风险和威胁对应的不确定性,国家肯定是以安全稳健优先。
在外围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没有明显的明确以前,政策托底,经济维稳的主线不会改变。
很大程度上,全面,有力,直接的政策刺激和货币宽松,还是要关注外围大环境的风险走向。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是关键所在。
2,2023年消费主线不变,但是效率和对经济的贡献程度,需要保持一个相对理性的判断态度:
接下来,消费会有明显改善,但是汽车,房地产这样消费大头的回暖的进程可能比想象中要慢;
而日常消费,在居民消费意愿和信心预期没有完全恢复重塑以前,会给鼓吹通胀的观点和群体,好好教育一番,你可以涨价,我可以不买,究竟是卖不出去可怕,还是压抑消费欲望可怕?
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生基础,通胀必需可控,衣食住(租赁)行这样的生存成本,不归什么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管。这一点很重要。
3,就业问题,或将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实现复苏的关键课题。
延迟退休,还有人口结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当下年轻群体的稳定就业和收入提升维度,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和解决。
4,2023年接下来,中国国家会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让国内经济环境货币投放量进一步加大,经济数据会进一步亮眼。
下半年之后,预计物价的上涨就会比较容易感受到,打折促销之类的将逐步减少。
经济复苏的标志,就是加息。
5,2023年,国家资本对应的国企央企,在经济和增量的维度上的表现,至关重要。
一方面,是民营企业的全面复苏,需要时间和过程;
另一方面,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同比增长,主要都集中在国企身上,接下来,国企扛旗的趋势,必然还需要保持一段时间,甚至贯穿2023年。
以上,就是基于国家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家账本,进行的专题分析和解读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