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引导激励高校各展所长
在高校资源丰富的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被称为高校中的双子星,华科以课程安排密集,课业难度高,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高数在高校学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1年10月,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离开北京来到武汉执掌华科,兜兜转转再次回到自己的母校,过去几年,他力推新工科改革,希望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帮助年轻人未来成为卓越的工程师和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人才。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带来了多份建议,聚焦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他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摆脱目前普遍以教师为主导的育人模式,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体系,为国家产业发展培养真正拔尖的创新人才。
谈高校建设
建议建立"重创新、比贡献、讲质量"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机制
南都:公众都很关注大学排名,目前也存在很多衡量高校的评价体系,您怎么看待高校的评价体系?
尤政:中国高校的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存在诸多差异,学校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各有不同,为鼓励高校"发展所长",在"坚持分类指导"的方针下,教育部曾在2021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本轮审核评估分为两类四种方案,高校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但目前来看,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近年来,为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部也强调要"破五唯"("五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虽然高校纯粹的"五唯"现象已显著改善,但其影响仍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特别是对"五唯"中最客观的论文,一些高校仍陷入量化考核惯性,教师长期处于"数论文"状态中,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学前沿探索与核心技术攻关。
总体而言,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部分量化指标的权重较高,导致一些以举办特色专业见长的院校不断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门类,部分高校也难免将教育评价的关注点放在论文、专业排名上,以期达到提高国际大学/专业排名,与我国高等教育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割裂。
南都:应如何更加科学地评价一所大学,引导大学高质量发展?
尤政:应加快实施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改革,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建立"重创新、比贡献、讲质量"的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
例如,可以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专业论证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也应该更强调国家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目标,注重考察学校的发展特色,比如研究型大学要加大具有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指标权重,应用型大学则应增加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指标的权重。
我们还应改变目前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挂钩的现象,一方面要根据高校定位,协调多部门提供多元化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的院校不能以同一指标要求,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匹配相应的部属高校对口帮扶。
谈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要分类施策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
南都:您在建议中也提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的现象。
尤政:我看到一个数据,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总供给量巨大,同时一些产业仍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反映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且培养水平不够高,输送的毕业生难以达到新产业、新业态在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的要求。
南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有哪些亟待完善之处?
尤政: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联系着产业产品需求侧,又连接着科技创新供给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跟不上现实需求,按照过去的培养方式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同时部分高校师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不够,亟须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针对性也不强,中国高校既肩负着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又肩负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责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不尽相同,前者需要科教结合,后者需要产教融合,不能一以论之,但部分高校至今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制砖"模式,使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标准培养学生,导致学生既支撑不起原始创新研究,也解决不了复杂工程问题。
南都:具体而言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
尤政:我们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分类施策,摒弃以一套标准培养两类人才的做法,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要厚植专业基础,并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而培养卓越的工程师,是要解决当下急需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所以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应立足产业实际,建立完备的创新链条,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的优势,尤其是发挥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制定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考核评价指标,并不断充实卓越工程师的产业导师队伍。
谈基础研究
加快布局光电子领域国家实验室 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南都:您今年也在建议中提到,要加快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背后有何考虑?
尤政:光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能形成应用非常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更是中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对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各地近年来都对此进行了布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限于地方经济条件和学科基础等原因,各地的研发投入存在碎片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一些区域性科技中心大而不强,缺乏影响力,难以整合区域性科研资源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如何完善国家实验室建设,整合区域甚至是调动跨区域的科研资源,以举国体制的力量来进行科研攻坚,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南都:具体如何推动产业发展?
尤政:要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聚,需要同时具备政策、区位、人才、技术四个要素,我国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些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仍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以湖北为例,湖北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教大省,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也有着长期的密切联系,是支撑沿海、引领西部的重要支点,目前武汉光谷也在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我建议,要完善国家实验室布局,湖北必须依托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信息感知处理、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技术输出源头、技术服务和技术引领等方面形成示范,回应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此外,还要进一步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健全科技创新中心之间的联动协作机制,畅通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形成区域协作体系。
国家层面还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地方根据实际,集中资源投向有基础、有潜质的前沿研究,做好产业布局,比如地方可以结合实际确定1-2个研发重点领域,确定主导力量统筹域内科研资源,充分释放高水平大学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形成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力,更好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A10-15版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李玲 宋凌燕 郭若梅 宋承翰 王凡 黄慧诗
受访者供图
中国史上领土最大的朝代元朝历史开讲时间范围1271年12月18日至1368年9月14日帝王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硕德八剌等领土面积1372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人军事军队数量约50万经济元初国内生
读史随笔之八古代十大帅哥(2)春秋美男北齐战神看杀卫玠三春秋时期第一帅哥郑州子都子都,春秋时郑国(今河南郑州一带)贵族,大夫,武将,原名公孙阏(yn),字子都,高大帅气,能征善射,被称为春秋时期第一美男子。东周列国志形容他面如傅粉,唇
略谈中国第一个海外共和国兰芳共和国历史开讲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777年,广东梅县人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坤甸成立了兰芳
孙权为何选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建都?详解古都武昌的辉煌与衰落本文是长期连载的一部分,请关注我并私信回复1,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经整理好。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陆机这首赠武昌太守夏少明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三国时期武昌城的盛景。提到
传世瓷器与出土瓷器的鉴别方法清雍正仿汝釉扁腹葫芦瓶(传世)南宋哥窑双耳香炉(出土)瓷器无论新旧,都有可玩之处。仅就收藏价值来说,古瓷优于新瓷,这就造成了目光所及,遍地古瓷的造假现象。传世瓷器与出土瓷器同属于古
华电科研团队在变压器运维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方法上取得新进展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谢庆蔡杨谢军王春鑫张雨桐在2023年第1期电工技术学报上发表题为基于ALBERT的电力变压器运维知
肚子大该怎么减肥?肚子大的减肥方法亲测说到减肥,小编有话说。相信很多30的宝妈都会有这样的烦恼生完孩子,身材逐渐变胖,肚子越来越大,腰腹之间的脂肪肉眼可见增加,体重也上来了。她曾经是一个苗条的女孩,但现在她是一个肥胖的
38女神节不可思议的减少腹部脂肪的三种简单方法(不包括锻炼)!我在头条对她说即使您以前从未有过多余的腹部脂肪,中年带来的荷尔蒙和新陈代谢的变化也会导致腹部脂肪变厚。它通常被称为针对腹部脂肪,也称为内脏脂肪,但没有一种单一的饮食可以保证特定区域
等老了再养膝盖就晚了!提醒保护膝关节,从这4种方法开始老黄今年40岁,平日忙于工作,为了纾解压力和锻炼身体,便时常跑步爬山。可近几天老黄总觉得膝关节发僵肿胀,运动后疼痛难忍。坐得时间久一会儿就站不起来,有时上下楼梯还会咔咔作响。到医院
湖南湘江新区开展重大风险隐患整改回头看督导检查红网时刻新闻3月8日讯(通讯员向玲娅)3月7日下午,湖南湘江新区安委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大庆带队到观沙岭街道开展重大风险隐患整改回头看督导检查。湘江新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
悲壮惨烈的红军万丈坑悲壮惨烈的红军万丈坑在89年前的寒冬腊月,凛冽刺骨,在龙家万丈坑,59名衣衫褴褛红军战士面对敌人凶残的屠刀,昂首挺胸,怒目圆睁高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悲壮的怒吼与惨烈的嘶裂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