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知识 欢迎关注槐序姑娘 01 | 真实的包大人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过包拯: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 ,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纵观古今,自北宋仁宗后,大概除了欧阳修外,就没人再敢说过包拯的"坏话"。 包括生活在现代的我们。 那欧阳修为何如此胆大,并且他还比包拯小了整整8岁呢? 原因很简单,包拯曾受惠于欧阳修,有提携荐引之恩。 古代人兴这个,夸大点说,承门生之谊也不为过。 而且,欧阳修还不止一次批评过包拯。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因购买土豪之产,而被包拯弹劾,于是张方平被罢官,由宋祁接任。 不久后,宋祁因行燕饮之乐,也被包拯弹劾,于是也被罢免了。 三司使是财政部,仁宗一看这不行啊,上来一个你给弄下去一个,那就由你来兼任吧,你办事,我放心。 欧阳修知道这件事后,就对包拯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这个肥缺现在由你来担任,你觉得合适吗? (取"蹊田夺牛"之典故) 包拯一想,确实是这么个理,于是闭门不出,拒不受命。 不过仁宗不允,最终还是由他来担任三司使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包拯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 至于说,欧阳修言包拯学问不深,若按他的标准看,似乎也是对的。 纵观两宋,学问能大过欧阳修的,不能说没有,只能说一个都没有。 "唐宋八大家"里,五个是他的门生,而他是宋人里的第六个。 既然有人敢说真话了,这文章就能继续往下写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包拯的认知,都是来源于民间话本和影视剧,被动地承受了许多传奇色彩。 可以肯定的是,包拯长得没那么黑,"包黑子"不过是对他"刚直"的美誉,和当时许多大臣、国戚暗地里称他为"包弹"一样。 因为,他的确一言不合就弹劾。 他脑门上也没有长月牙,至于是不是文曲星转世,我宁愿是。但我更相信科学。 总之,他身上的很多故事,都是杜撰出来的——除了为官清廉、秉公不私这件事。 02 | 不同角度的包公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 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宋代,有点家族背景的,都比较容易当官。 尤其,那时候还有举荐制,就算你考不上大学,但有人替你美言,跟皇帝说你是谁谁谁的后人,皇帝一高兴,也能赐你同进士出身。 所以,包拯并非布衣。 他远祖是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伍子胥的好友,亦是忠贤之典范。 曾祖父包袭为太子少保、祖父包士通为太子少傅、父亲包令仪官至虞部员外郎。 自然,包拯曾祖、祖父完全是因为他显贵后追赠的,但也总算是满门荣耀。 包括曾祖母、祖母、母亲、继室,最终也都受了皇封。 话说回来,这些荣耀也是包拯应得的,仁宗年间的小盛世,包拯居首功。 既然是盛世,当官的其实就不会太苦,比如说工资。 以包拯任枢密副使时为例,年奉为:20856贯铜钱、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 以当时的物价和购买力换算,至少为当今的350~500万之间。 那是极富有的。 但我依然说,这是包拯应得的,他为大宋做的那些事,省下来的钱财也不止这些。 更何况,包拯还要养"展昭和张龙、赵虎"等一众人(幕府人员)。 03 | 值得敬重的包拯 包拯如何清廉、秉公办案的事,我们就不在这里详述了,随便在街上找个人,他也能跟你说上一小天,只要你供饭。 那我们来说说他的家庭。 公元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比欧阳修还早三年,但包拯中第以后,念父母年迈,就辞官归家了,一直陪伴到父母相继去世。 当时他就在父母墓边筑了草庐,守孝期满亦不肯离去,直到父老乡亲都来劝他赶紧回去当官。 于是10年后,包拯入京听选,得欧阳修相助,正式步入仕途。 实际上,任何朝代都不会如想象一般风平浪静,李隆基治下的大唐盛世也是你争我夺,何况仁宗中期社会矛盾已经凸显,贫富差距逐渐加大,所以范仲淹和欧阳修才着手推动改革,到王安石擢相时,北宋已经下滑严重。 所以我们顺便提一句,包拯入京为官,是得王拱辰推荐,任监察御史,这已经是他听选以后6年的事了。 而王拱辰和欧阳修是同生,当时科考欧阳修本是可以拿第一名的,但晏殊怕他锋芒太露,殿试的时候只唱了第十四名。 最终,王拱辰和欧阳修还成为了连襟,王拱辰娶得是薛奎的大女儿,欧阳修娶得是二女儿,薛奎还有个小女儿,所以薛奎的大女儿死后,王拱辰又娶了薛奎的小女儿……有点绕蒙圈了。 然而这两个连襟之间并不和,因为他们属于不同阵营,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是革新派,王拱辰是保守派,曾两任三司使,累至御史中丞,迁太子少保,可以说是手握重权。 "庆历新政"推行时,王拱辰曾极力反对,最终把富弼、欧阳修等人全部排挤出朝。 然而这个时候,包拯是支持革新的,尽管王拱辰刚刚帮了他的忙。 后来,革新派杨纮、王鼎、王绰等人因严惩贪腐而遭打压贬谪,也正是包拯不顾王拱辰情面,极力向仁宗推荐才得重用的。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包拯的确是铁面无私。 北宋这场"革新"争斗一直延续到灭亡,让人惊讶的是,王安石主张变法时,欧阳修、司马光、范纯仁、苏洵、苏轼等人,又都极力反对。 所以北宋这本经儿,轻易读不懂。 坦白点说,还是有朋党之嫌,想想王安石想做点实事有多难。 自然,包拯想当个清官,有多难。 03 | 舞文弄墨包青天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出自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有没有写过其他诗,不可得知,但这是仅存的一首。 公元1041年,包拯得欧阳修举荐后任天长知县,后迁端州知府。 端州盛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之机,大多都会敛取贡砚外数十倍,以迎合当朝权贵。 但是包拯上任后,不但自己一砚不贪,反而责令仅产贡砚。 所以见到徇私舞弊的情况后,包拯痛心不已,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大意是: 端正思想才是为官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茂盛的树干得以呵护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之辈可就高兴了,储粮不足时,连那些贪官污吏都会发愁。历史曾有过很多惨痛的教训,为父母官者切记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之事! 这首诗,几乎是包拯一生的写照,他铁腕黑面,连家族亲属的账也不买,更不惧怕皇亲国戚、权臣贵族,所以他被称为"黑老包"。 自信来源于底气,只有自身清白才能无所顾忌,所以现代人总是说,包拯之后,再无包拯。 今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包青天",能够发现他并非高高在上如"神"一般不近人间烟火。 相反,他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欧阳修对他的评价。 但正是因为如此,能有包拯这般高尚的品格才更显难得。 - END -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