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观念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强化, 清代处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高度提倡的时代,对贞节观念的推崇达到顶峰,贞节教化的发展也走向鼎盛。 清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认为夫妇是人伦之始 ,一旦确定了夫妻名分,就终身不能改变,女性应该为丈夫严守贞节。 为此,清代统治阶级利用贞节教化的形式来加强女性的贞节观念,塑造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教化氛围,利用官方的途径进行女教思想灌输以及使用宗法家规等多种教化手段进行贞节教化,再加上文学戏曲小说等大众易接受的通俗文学进行贞节观念的教化。 贞节教化本身含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出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角度,清代统治阶级重视贞节教化,其发展久盛不衰。 维护社会秩序 清代统治阶级注重对女性贞节观念的教化,施行多种社会教化方式用来加强对女性的控制,大力宣扬贞节观念, 推行贞节教化,提倡女性进行守节,守节女性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增长。 不过,细究起来统治阶级对女性施行强大贞节观念教化力度的原因,表面上是程朱理学的提倡,但实际上则是源自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国家发展的需要。 贞节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显而易见。 首先贞节教化的提倡,要求女性洁身自好,有礼有节,从在一定层面上抑制了男女不正当风气。 传统文化重视礼教,从商周时期便有完整的礼教体系和制度,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体现在贞节观念方面则表现在婚嫁中对各种礼节的重视。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强调明媒正娶,通过三书六礼的程序进行嫁娶,在某种程度上制止了男女间私相授受的行为,贞节教化规范了男女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女性对婚姻的忠诚,形成社会道德。 另外, 从一而终是由外部强制断绝一切欲望,是外铄的礼教,节妇顾虑到子女年少失怙而选择守节,做到从一而终。 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延续家族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贞节观念的禁锢,淫乱甚至乱伦等杂乱性关系的问题不可避免,严重的话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问题。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基石, 丈夫亡故后女性选择守节能够减少社会的流动与不安,有利于社会的延续与运作 ,从历史到现实的社会经验表明,贞节教化符合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需求。 其次,统治阶级之所以极力推崇女性守节,将贞节观念上升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的伦理高度,并宣称" 丈夫死国,妇人死夫,义也 ",目的其实也是想通过宣扬妻子对丈夫舍身取义、忠贞不二。 以此激励臣子民众对国家忠肝义胆、死而后已的忠诚之心,从而构建家和国定、国泰民安的稳定局面。 因此清代统治阶级提倡好女不嫁二夫,其背后隐藏包含着教化忠臣不事二主的真实动机。 在理学思想观念中,女性对婚姻的忠诚叫做贞节,男性对君臣关系的忠诚叫做忠贞,二者都是守节,统治阶级越是要求男性为国尽忠,就越是要求女性为男性守节,二者相辅相成。 因为 女性守节也会对男性提供一个无形的尽忠榜样,男性会在另一种关系即君臣关系中守节,能够增加忠臣不事二主的决心 。 女性争相守节,男性争相尽忠,统治阶级就可以从中获益,因此清代社会对女性的贞节教化,也能够间接起到教化男性尽忠的作用。 另外,清代统治阶级重视对节烈女性的旌表制度, 通过降低旌表门槛、扩大旌表范围、以法律条规的形式保障了贞女节妇的权益等教化手段 ,调动民众守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其发挥为国家服务的作用。 通过对守节女性进行官方旌表,加强地方的统治,维持社会秩序安定,促进贞节教化,实现贞节教化的社会功能,最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贞节教化本身带有的维护社会秩序功能是格外受到统治阶级重视的原因。 促进家族稳固 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男性成员逝世,意味着这个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于家庭而言是非常巨大的损失,因为这个家庭很可能由于这个劳动力的丧失而走向衰落,这个厄运是否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时未亡人的选择: 殉节而死,再婚而去,亦或坚守贞节? 对于家庭而言,守节不仅能维护家庭稳定,还有助于家族血脉延续,促进家族稳固。 因此清代尚节不尚烈,社会所宣扬的贞节教化大多倡导女性在夫亡之后进行守节。 家庭属于家族,家庭稳定则家族稳固,女性对家庭的作用也折射出女性在家族中的意义。 我国古代社会对老人幼子的抚养是由家庭承担的, 女性的良好"女德"品质与"家之兴废"息息相关。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贤良淑德的女性能够辅佐丈夫,照料子女,孝顺舅姑,操持家务,维系家庭的稳定和谐。 对于残缺不全的家庭而言,殉节会给家庭成员造成感情上的又一次极大伤害, 因此贞节教化中要求女性守节,女性守节有利于维系家庭完整,也最有利于家族稳固,是最契合家族利益的选择。 女性选择守节,就会自觉地对死者和生者承担起责任,以一己之力将家庭重担承担起来,使原本残缺不全的家庭得以继续发展,家族血脉得以继续传承。 古代女子出嫁称之曰"于归",朱熹在《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后注曰"妇人谓嫁曰归",表达的意思就是女子的家是出嫁以后的夫家而非闺阁时期的娘家。 《孝经·圣治》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而"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有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承担。 家庭中男性成员的早逝已经使堂上双亲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女性再选择殉节无疑是对堂上双亲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因此贞节教化倡导女性守节。 对于选择坚志守节的女性来讲,守节行为意味着能够继续尽孝,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失家族的名分,更不失为人子媳的本分。 夫妇为人伦之始,在强调宗法血缘的中国传统社会里, 夫妻除了组织共同生活的家庭,服务社会外,更是为了繁衍后代,使家世一代一代传下去。 因此当家中男性成员早逝且有子女需要抚育的时候,"为人母"的天性在女性对殉节、改嫁、守节的选择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母亲,若有子嗣存世,子女的单薄无依会使寡母打消殉节的念头, 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起来,矢志抚孤。 这些守节女性具有极强的家庭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抚育幼子时,不怨天尤人,表现出超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在子女的成长中发挥着良好的道德榜样作用; 如果守节女性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对勉励鞭策子女勤奋学习,将来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是对守节最好的回馈。 清代社会在贞节教化的推动下,形成尚节守节的风气,并且展现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家族稳固等社会功能,这是对贞节教化存在意义的肯定,出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统治阶级也会继续推进贞节教化的发展。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