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遗珠之洛阳一拖苏式建筑
建筑是具象的历史,刻画着光阴的变迁,一砖一瓦更是承载着建设者们的艰辛岁月。
一:历史文化价值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是指"一五"期间,前苏联在洛阳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生活区,主要包括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11号街坊等苏式建筑。2011年5月底,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承担了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希望,代表了新中国基础工业建设的缩影。更是见证了洛阳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发展历程。
二:面临现状(青春不留白,岁月有痕迹)
1、时代的记忆——曾经的"富人区"到今天的"贫民窟"(上世纪洛阳版的深圳)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洛阳被选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那时起洛阳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为了支援洛阳工业建设,数百名苏联专家以及中央部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调集了大批优秀工程师、产业工人等先进人员来到洛阳定居涧西,(上海市场、广州市场的由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洛阳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中。
为了解决苏联专家和相关人员居住问题,因而建造了苏式建筑。
2、当前困境(惠及民生不是面子工程)
为了响应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2022年9月以十号街坊为代表的苏式建筑进入到修缮结束阶段,虽然外观上复原了老建筑风格,但事实却是"表里不一",因为居民体验感并没有多大改观,用今天的话来讲早就属于"老破小,脏乱差"范畴了。
根据调研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居民仍住在多家灶里(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生活极为不方便。
年轻人早已离开,因此此处变成了老年人的"聚集地"。
成为了小商小贩摊位的临时"落脚点"更有甚者吸D者、盗窃者已成常态。可谓三教九流人群,应有尽有。
没有门禁,一些人为了逛商超不花停车费,车辆随意停放小区。
虽然物业费标准低,但除了公共路灯,道路、楼道等公共区域卫生方面"万年"不会打扫
动物粪便随处可见,道路坑坑洼洼,植被覆盖率低。
3、突破
地域优势:涧西区苏式建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临近地铁1号线,周边商圈,公园、广场密集,因此呼吁对苏式建筑进行开发保护,而不仅仅是面子工程。
洛阳文化毋庸置疑,老城、西工、洛龙、瀍河历史文化领域各领风骚,唯独涧西因工业定位,而缺乏历史积淀。数得上的只有西苑公园、牡丹公园、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广州市场以及"气数已尽"的上海市场步行街。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苏式建筑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承载着几代洛阳人的光荣与梦想,更是中苏友好的历史见证,因此开发苏式建筑,使之不再沉睡势在必行。
洛阳苏式建筑可以借鉴其它工业遗产的发展模式,将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从而转变发展方式,例如打造影视取景地,博物馆开展主题展示等。亦可以洛邑古城为蓝本,大力改造,招商引资,打造成洛阳专属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小镇"来开发特色文化街区,一方面可以宣扬洛阳乃至涧西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涧西区经济发展。发挥本质价值,打造涧西新的发展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