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10月27日,中南海丰泽园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忙里忙外热闹非凡,伴随着一个婴儿嘹亮的啼哭声,更是让众人纷纷向毛主席祝贺。 原来这天是李敏与孔令华的儿子诞生之日,李敏做了母亲,毛主席也升级当了爷爷。 这年毛主席刚好70虚岁,他关心问候刚生产完的李敏后,便小心翼翼望着襁褓中的娃娃,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道: "我这可是又升了一‘官’!" 而后来伟人的逝世,让全国人民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巨大的悲痛中,李敏更是抱着儿子泣不成声,此时14岁的孔继宁只能无力的安慰着母亲。 孔继宁 当大众再次看见孔继宁时,是在2007年的一档由央视和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的《父辈的战争岁月》的纪录片里,随着时间的洗礼他也不再年少,不过眉眼间却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作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孔继宁完美诠释了伟人后代的气宇非凡,他用低调做人的作风继承了外公毛主席严谨治家的光荣传统,在节目现场,更是一度落泪怀念自己的爷爷。 那么,作为伟人的外孙,孔继宁究竟是怎么低调做人的?如今的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支持毛主席的老铁们可以在弹幕打上"支持",向严谨治家的伟人致敬! "隔代亲" 作为毛主席的第一个外孙,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 "真是好福气,会投胎,这辈子不用愁了" 等等,但实际上孔继宁是一直将"低调做人"四个字贯彻一生的。 1959年8月28日,李敏与孔令华在中南海成婚,当时毛主席还在外地参会,为了能参加女儿的这场婚礼,他特地嘱咐身边的警卫员李银桥给李敏打电话,一定要等到自己回到北京再举行,实在赶不上就将婚礼延期,还不忘让李敏记得邀请哥哥(毛岸成)参加,可见主席对这场婚礼的重视程度。 那么李敏的丈夫孔令华又是何许人也呢? 孔令华的父亲是著名的孔从洲开国中将,在渡江战役中更是与毛主席、周总理打交道甚多,新中国成立后,还先后担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军委炮兵副司令员,为我军炮兵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这个女婿,毛主席很是满意,所以当李敏将孔令华带回家看望父亲时,毛主席连声道: "小孔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我很熟悉嘞,孔夫子的后人嘛。" 见父亲没再接着往下说,李敏连忙又问道: "那您同意我们结婚吗?" 毛主席笑着看向李敏: "好,我同意。" 两人成婚三年后,李敏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内生下了孔继宁,据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主席像个孩子一样乐坏了,还向他们"炫耀"自己当了爷爷,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难得享受到的天伦之乐。 李敏自从苏联回来后,一直生活在毛主席的身边,再加上这个外孙又是第一个孙子辈,所以毛主席更是异常喜爱。 孔继宁出生时刚好与苏联的 "十月革命" 纪念日只差两天,毛主席与孔从洲将军对这个孙子的未来,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祝愿,所以共同为他取名为 "继宁" ,既有继承着列宁遗志,同时也有着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意思。 毛主席向来工作繁重,饭顾不上吃也都是常有的事,但他却经常能够抽出时间去看望这个小外孙,还曾亲手制作了一个拨浪鼓给孔继宁玩,孔继宁在后来的采访中还曾说过:"我稍微有一点记事的时候,爷爷总是叫我小老虎,说我长得可爱又精神。" 李敏在《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父亲总是很忙,但只要一有空,便会来看继宁。后来工作人员常常用继宁做借口,来让父亲多休息,这招很有用,整个中南海的人都知道。" 孔继宁的到来让肃静的中南海时常充斥着欢声笑语,可惜好景不长,在孔继宁半岁时,因为种种原因李敏一家只能搬走。 当时的李敏与孔令华都还在读书没有固定的收入,也只能临时将孔继宁送到远在上海的外祖母贺子珍的身边,对此毛主席虽然心中万般不舍,可迫于政治形势,无奈只能强忍不舍点头答应,临行前还泪眼婆娑的嘱咐道: "一定要时常回来看看我啊...." 时刻谨记家训 孔继宁在上海与外婆贺子珍相处的童年时光也是弥足珍贵的,贺子珍经常会给外孙说抗日战争中民族英雄们的故事,还告诉他外公是个伟大的人,他的心中永远想着人民...那时的孔继宁已经会咿呀说话了,他似懂非懂的望着外婆,眨着眼睛对外婆点点头。 据孔继宁本人多年后回忆: "当时家对门的邻居奶奶也有个和我一样大的孩子,外婆常常和那位奶奶一起抱着我和那个孩子放一块称体重,若是我没有那个孩子重,外婆回去后便会让我每天多吃两个鸡蛋,我记得特别清楚。" 晚年的贺子珍身体一直不太好,人小鬼大的孔继宁就会学着大人的模样去给外婆端茶倒水,哄老人家开心。 不过没几年,孔继宁就到了入学堂的年纪,他在与外婆离别后回到了北京的一个小村庄里,在村子附近的一个附属学堂读书。 也许大家会疑惑,毛主席的外孙竟然只在一个农村小学读书?这与伟人外孙的身份怎么相匹配呢?但事实确实是这样,李敏与孔令华当时被下放到农村的一个农场里工作,住的地方除了卧室是单独的,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 但对于这些,小小年纪的孔继宁也没有任何的厌烦情绪,他的适应力很强,甚至还和村子里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在田里抓狗尾巴草,光着脚下河抓鱼,每每孔继宁回想起来,都感慨着在农场的日子是他最开心最没有负担的日子。 后来李敏一家的生活又出现了转折,他们夫妻二人被调回到了北京工作,孔继宁也自然转到了北京的一个小学读书,不过在去学校的前一天,母亲李敏却和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 "外公的家训,不准利用自己的身份搞任何特殊化,更不准和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外公是谁。" 其实这并不是孔继宁第一次听见这句话,在上海外婆贺子珍也和他说过同样的话,于是他听话的点了点头答应了妈妈。 可现实往往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孔继宁就读的学校是机关干部的直属附中,里面不是领导的孩子就是将军后代的孩子,小孩子常常童言无忌的 "攀比" 着,以家人是大英雄为荣,若是哪个孩子没有这样的战功卓著的长辈,那便是一件很失了面子的 "大事" 。 而刚刚转学来这里的孔继宁,自然也没能逃过一番" 例行追问" ,每到这时,他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说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作人员。 很显然孔继宁的回答没能产生 "共鸣" ,他第一次尝到了被排挤的滋味。 不过孔继宁顶住了这一压力,他将外婆和父母的叮嘱记在了心里, "低调做人,不搞特殊化!" 的信念也被他贯彻到了生活中,他沉下浮躁的心绪投入到学习中,做到了门门功课优异,私底下他也爱好运动,因为外公说过,一定要做个德智体美劳都优秀的人。 但他最深爱和敬仰的外公却没能等到他成人成才的那一天。 初二那年,孔继宁还在操场跑步,老师却气喘吁吁的找到他: "家里人找你,说有急事!" 孔继宁后来告诉记者: "我们家是没有专车的,但当时我妈妈却找了她们单位的专用车把我接了回去。然后没过几个小时,外公逝世的消息就公之于众了,我知道外公去世的消息其实跟大家相差也不多。" 1976年9月9日,一代巨星陨落,而这一年还有敬爱的周总理与朱老总先后逝世,唐山大地震的爆发,再加上外公的去世,彼时的孔继宁还沉浸在失去外公的悲伤中,却不知道彼时的中国乌云弥漫,巨大的悲伤笼罩着整个国家。 "我觉得那时候爸爸妈妈每天都是愁眉苦脸,我也会跟着偷偷难过。我刚上初一的时候妈妈就让我学着带妹妹了,她经常和我说要学会照顾自己也要带妹妹,我洗衣做饭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学会的" 孔继宁回忆说。 外公的去世,使得这个小小男子汉开始有了一夜长大的势头,但很快他就迎来了新的挑战。 身份公开 一向在学校 "透明" 的孔继宁在结束假期之后,回到了学校,但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却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常鄙视他是农民的孩子的同学,开始主动和他交谈,就连老师也是对他嘘寒问暖,从他们的话语中,他明白,原来是他的作为毛主席外孙的身份被爆了出来。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中考结束,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孔继宁顺利毕业,面对诸多名校递来的 "橄榄枝" 。孔继宁又该如何抉择呢? 孔继宁紧守住外公教诲,他将低调做人发挥到了极致,在与家人商议过后,填写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学院的志愿,成为了一名在读警校生。 进入新的环境后,孔继宁依旧保持低调,从未与人谈过自己的身世,平日里和同学们的关系相处的也异常融洽。 记者曾采访过他在军校的同学,他的室友说过这样一段话: "孔继宁在学校就很热心肠,谁有事他总是第一个帮忙,以前地方乡镇发生水灾,他是全校第一个报名义务救援的,所以后来我们知道他的身份后都很惊讶,因为他真的很随和。" 从这段真实评价中不难看出孔继宁平日的谦逊。 再后来孔继宁军校毕业,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进入了解放军总参谋部,还被派往国外工作。 他本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但在35岁那年,母亲的一封来信改变了他的想法。 信中母亲表达了对他的无尽思念,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 当时的孔继宁依旧在国外出差,但忙完那次的工作后他便毅然决然的递交了退伍报告,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奉养双亲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事情,低调的他在工作和双亲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只因为他不想有一天 "子欲养而亲不在" 。 从头来过 "失业" 的孔令华在父亲的影响下,决心与父亲一同进行毛主席的思想研究传承的工作,但就在1999年,一场车祸却突然袭来。原本只是右肩骨骨裂的手术却最终导致了心脏骤停的结果,孔令华没能挺过来,就这么撒手人寰了。 孔令华的去世无疑给李敏和孔继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看着日渐憔悴的母亲,孔继宁将悲伤沉到心底,强撑起瘦弱的肩膀成了母亲和妹妹的依靠,一力承担起了养家的重担。 那么从回归普通民众的他又将走上怎样的人生? 早在1997年,退伍归来的孔继宁就跟着父亲做起了生意,而父亲正是在去往广州的路上发生了车祸,父亲去世后,孔继宁接过了担子,最终在摸爬滚打中创业成功,之后他又成立了 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公司主要传播以毛主席为首的国家先烈的高尚事迹美德。 2002年他更是在母亲李敏的支持下,又创办了 "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先后出版了《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书籍纪录片。 200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一档名为《父辈的战争岁月》的纪录片在央视和湖南卫视同步播出,掀起了观众们的一阵浪潮。 该片将镜头聚焦在6位湖南籍开国大将: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的革命生涯上,将以这6位开国大将后代的视角去回望父辈们为国奋斗的历史,以此缅怀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 而孔继宁第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了节目现场,只见他一身正装潇洒英俊,谈吐间谦逊有礼温文尔雅,眉眼间更是有着毛主席的几分神韵,他在节目最后几次落泪怀念外公毛主席,更是勾起了大众对伟人的思念之情。 而在节目结束后的媒体采访环节,有记者提出是如何看待毛主席外孙这一身份时,孔继宁列举了上学期间的例子,笑着说道: "当时也挺无奈的,身份不是枷锁,但有时也是一种负担,外公的教诲言犹在耳,我只要铭记他老人家的话,低调做人就好!" 尾声 孔继宁的外公是一代伟人领袖,外婆是参加过长征的第一代红军,爷爷是有名的开国中将,多次参与过著名战役,更是参与指挥了 "捉蒋" 行动,而他的爸爸孔令华和妈妈李敏也都是国防科的高级干部。 但这样显赫的红色家世并没有让孔继宁的生活增添 "红利" ,他走的每一步都清白有力。 毛主席在世时他还年幼,而在主席去世后他仿佛一夜长大;后来随着父亲的去世他的肩上更是多了一份责任-------继承父亲的遗愿,用自己的力量表达着他对祖辈先烈的敬重怀念,表达着红色家庭后代对革命事业的延续热忱之情。 此文谨记毛主席让人敬佩的红色家风,更赞扬孔继宁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