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经天纬地之能,却因为命运的捉弄,不能一展宏图。这无论对于大众,还是对于他个人来说,都是一大遗憾。这个时候,如果他还不断遭到打压,那么抗争似乎在所难免。玄武门之变,正是这种情形之下发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故事。 大唐王朝的建立,李世民居功甚伟,高祖李渊不断给他加官进爵,以至于封无可封。不得已,李渊自创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名位册封给李世民。"天"和"上"两个字似乎代表了顶级的地位,然而功勋盖世的李世民却不是太子。这种错位,似乎注定会引发一场腥风血雨。 其实,李渊也曾想封李世民为太子。一方面,起兵反隋基本上是李世民的主意。另一方面,李世民文武全能。既能冲锋陷阵,也能招贤任能。不让李世民做太子,李渊觉得有点说不过去。但李世民坚决推辞了。毕竟,李建成才是嫡长子,而他只是嫡次子。因此,李渊对李世民非常欣赏。 当然,他对其他儿子,如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也非常疼爱。他让这几人的住处,和自己的寝宫共通,中间不设任何宫禁阻隔。孩子们见面也只是行家人之礼,并不拘束。然而他们看上去和乐融洽,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李渊 李渊发出的敕令,李建成发出的太子令,和李世民发出的教令,并行于世,让执行机关不知道该听哪个的好。只好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先收到哪个人的命令,就执行哪个人的命令。不过虽然执行机关不知该听谁的,但李渊的妃嫔们却知道该结交谁——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妃嫔们可以通过二人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捞到不少好处。二人则通过妃嫔们在李渊那里,为自己说好话,同时抹黑李世民。果然,妃嫔们没少告李世民的黑状。 有一回,李世民因为淮安王神通有功,下令赐给他良田几十顷。可是李渊的妃子张婕妤的父亲正好看上了那一片地,就让张婕妤向李渊求取。结果神通说,他之前已经收到了李世民的教令,所以不给。张婕妤就向李渊告状,说田地让李世民抢走,送人了。李渊很生气,就训斥李世民:"我的敕令倒不如你的教令了?"这事严重影响了李渊对李世民的评价。 李渊就曾向大臣裴寂抱怨:"这孩子常年在外打仗,被那些书生教坏了,变了啊!"就这样,李世民渐渐失宠,而李建成、李元吉倒是日渐受宠。 李建成曾经对李元吉说过,如果自己顺利做了皇帝,一定会让李元吉享尽荣华富贵。所以李元吉对于李建成能不能即位,比李建成还着急。李元吉见李世民失宠,就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建成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不过李建成也担心李世民会杀他,于是偷偷地招兵买马。不想这事被人告到李渊那里,李建成被李渊一顿训斥,只好把兵力恢复原状。没有足以抗衡李世民的兵马,让李建成感觉越来越不安全,于是下定决心要消灭李世民。 不久后,李渊要带李世民、李元吉到行宫仁智宫去住一段时间,让李建成留守京都。李建成一方面授意李元吉杀掉李世民,一方面让手下人通知老部下做好准备——一旦李世民被杀,就以武力逼迫李渊退位给自己。但李建成没料到,手下人直接把这事告诉了李渊。 李渊大为震怒,立刻召李建成前来。李建成惶恐请罪,但没有得到李渊的原谅。此时,李建成的那位部下真的造反了。李渊连忙派人去镇压,可是没什么成效,只好让李世民出马。 临行前,李渊对李世民说:"平乱之后,我就立你做太子。但我下不了手去杀建成,我打算把他贬到蜀地,那里兵弱,难以和你抗衡。如果他还不老实,你捉拿他也容易。"但李世民前脚刚走,和李渊同行的妃嫔,以及李元吉就立刻为李建成说情。李渊权衡再三,终于将心偏向了李建成。于是,李渊仍然让李建成做太子,只是责备他不该兄弟不和。至于李建成逼宫的事情,李渊把责任推给了李建成的谋臣,把他们给流放了。就这样,立了战功兴冲冲回来的李世民,发现自己白白干了活,被父亲给忽悠了。 同一年,突厥入侵。朝中大臣不堪突厥的频繁骚扰,建议迁都。贪生怕死的李建成、李元吉纷纷表示同意。然而,李世民却说突厥不足为惧,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地迁都。于是,他请求李渊给自己几年的时间将突厥赶出大唐。李渊同意了。李建成和妃嫔们却不高兴了,于是他们联合污蔑李世民借抵抗突厥之名,企图继续掌握军权,好为篡位做准备。 然而,李渊并未因此剥夺李世民的兵权。李建成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打猎的时候让李世民骑自己的烈马,好摔死他。但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几次都没有被烈马伤到,并对手下说:"这是要害我呢!不过死生有命,可由不得他!"李建成知道了,就授意妃嫔诬陷李世民,说李世民自称负有天命,上天不会让他轻易死掉。李渊便把李世民叫来训了一顿,说:"天子自有天命,不是本事大就能当的。你也太心急了吧!"李世民下跪磕头,百般解释,李渊仍怒不可遏。恰在此时,有人报告说突厥又入侵了。李渊这才换上好脸色,柔声软语地和李世民商量怎么抗击突厥。 就这样,李渊虽然离不了李世民,却对他不放心。李世民战功越大,李渊就越不安。与此同时,李建成却加快了消灭李世民的步伐。眼见李世民能力越来越强,心急如焚的李建成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在酒中下了毒。幸好李世民不爱喝酒,喝得很少,只是吐血,并没有性命之忧。 李建成又不断诬陷、拉拢、调走李世民府中官员,致使李世民身边人才空乏。当时,李世民的能臣只剩下长孙无忌等二三人,房玄龄、杜如晦已被李渊驱逐。而武官中能力佼佼者,也只有尉迟敬德等人了。 长孙无忌 至此,李世民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李世民的手下日日恐惧如丧家之犬,倒是房玄龄在被驱逐之前对长孙无忌说过:"照这样下去,不仅大家难逃一死,社稷怕是也保不住了。该反击了!"这话正说到公孙无忌的心里,于是他联合尉迟敬德说服李世民采取行动。 李世民犹豫不决,文臣武将们日夜劝说。大家甚至表示,如果不反击,就要逃跑,反正比被李建成、李元吉杀了强。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扭转困局。 很快,李世民向李渊密奏李建成、李元吉与妃嫔通奸,以及密谋杀害自己。李渊大吃一惊,让李世民次日早早上朝,好问个清楚。同时,他诏令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一同进宫。 次日一早,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等着李建成、李元吉前来。李建成、李元吉骑着马,还没走到玄武门,就发现情况不对劲。他俩急忙拨转马头往回跑,李世民从玄武门飞马来追。李元吉回身射箭,但因过度紧张没能射中李世民。沉着冷静的李世民,搭弓射箭,李建成顿时中箭身亡。 这时,尉迟敬德率骑兵赶来助阵。混乱中,李世民的马受惊了,狂奔到了旁边的树林里。李世民被树枝绊住,摔下马来,一时起不了身。李元吉正好赶来,一把夺过李世民的弓,伸手就往李世民脖子上套,想勒死李世民。 正在这时,尉迟敬德赶到。李元吉赶忙逃跑,被尉迟敬德一箭毙命。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去向李渊报告情况,李渊听完大吃一惊。他和大臣裴寂说:"没想到他们竟然闹到了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裴寂说:"建成、元吉嫉妒世民的功劳,图谋不轨,幸好被世民平定了。世民功勋卓越,很得人心,就让他主事吧。"李渊叹了口气,说:"好。这也是我当年的心愿啊!" 这时,李世民前来朝见李渊。李渊说:"我误听谗言,差点和你生分了。"李世民听了,抱住父亲,嚎啕大哭。不久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他在位的二十余年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堪称千古明君。 一个人固然应该善良宽容,但也不可一味退让。 把这个世界拱手让给能力平庸、不得人心之人,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辜负了他人的期待与信任。 人生在世,当争则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