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之美,已被历代文人倾注了太多的描写词汇,只宋代苏轼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而得名"西子湖",就足以让后人再难着墨。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国人的通病,既然"到此一游",总得留下点记号,也不枉来一趟这大美西湖。 雷峰塔本不叫雷峰塔,塔下也没有白娘子 西湖之美,离不开西湖十景。作为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更是驰名中外。这一方面是缘于景物确实很美——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镀塔,塔影横空,亭台金碧,似佛光普照,故得名"雷峰夕照"。另一方面则显然得益于白娘子与许仙的凄美爱情传说。 我在想,有多少人想去杭州是因为西湖,又有多少人向往西湖是因为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恋并被法海禅师压于雷峰塔下的美丽传说。 小时候,知道并记住西湖和雷峰塔,正是母亲讲的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正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听祖母讲的一样。 当然,我们都知道雷峰塔原名并不叫雷峰塔,而塔下也没有压着白娘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西湖对于雷峰塔的向往。 资料记载,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5年(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建成于公元977年,是五代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相传为庆祝宠妃得子而命名为"皇妃塔"。因塔建于雷峰山上,故后人习称"雷峰塔"。 显然,之后的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又为雷峰塔平添了许多神秘和伤感,雷峰塔也因此承载了国人太多的美好情感。 历史上雷峰塔曾多次毁于战乱兵燹,又为历代屡加重修。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木结构檐廊被倭寇烧毁,仅存赭色砖塔塔芯。清代后期,雷峰塔因年久失修,民众迷信塔砖可趋利辟邪而不断盗砖,塔基因而削弱。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25日,雷峰塔因塔砖盗挖过多、塔址附近居民造屋打桩引起震动而轰然倒坍。 鲁迅先生曾两次撰文议及此事(《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的倒掉》),在后一篇文章中,先生诙谐地论及国人的"十景病",并痛心疾首地批判"奴才式的破坏",并大声疾呼"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来革除陋习、革除旧社会。 但我以为,民众盗砖,大抵上确是因为迷信,但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希望这雷峰塔尽快倒掉,以救出白娘子。善意的猜想而已。 总之,旧的雷峰塔确实倒掉了,正如一些"善良"的人的希望以及歌词里所唱的:"法海你不懂爱,雷峰塔会倒下来!"而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也由此消失。 "雷峰夕照"的由来与重返人间 西湖十景由来已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姑且不论这种"病"是好是坏,但也足以说明"西湖十景"的说法之历史悠久了。 至于"雷峰夕照"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资料说,景目初见于《方舆胜览》卷一,称为"雷峰落照"。 《西湖志》卷三:"净慈寺北,有山自九曜峰来,逶迤起伏,为南屏山之支脉。吴越王妃建塔于峰顶。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此景最佳。林逋《雷峰》诗云:‘夕照前村见’,故十景有‘雷峰夕照’之目。" 以此说法,"雷峰夕照"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北宋诗人林逋写的一首名为《雷峰》的诗,全诗为:"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 《湖山便览》卷七则说,宋陈清波有《雷峰夕照图》。此说法则源于南宋宫廷画院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题款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有一幅陈清波画的雷峰塔山水画,题款为"雷峰夕照"。因而成就了留传千年、名闻遐迩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当然,历代文人墨客也少不了对"雷峰夕照" 加以吟颂。元代诗人尹廷高《雷峰夕照》诗云:"烟光山色淡演钱,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明代王瀛《雷峰夕照》诗云:"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明代张岱《雷峰塔》诗则云:"惨淡一雷峰,如何擅夕照。遍体是烟霞,掀髯复长啸。"…… 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州,御书"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迎于雷峰之西。清雍正年间,李卫主编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 或许是承载着国人太多的想像与情感,雷峰塔自倒掉起,就有不少人倡议重修。1935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提出重建雷峰塔构思,并说明宜恢复原状。1983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中重建雷峰塔工程计划。2000年12月1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开启,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新塔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上覆玻璃,从而形成了塔中有塔的独特格局。新塔高71.7米,主体为八角形仿唐宋楼阁体,飞檐翘角,五面八层,依山临湖,蔚然大观。 由此,雷峰夕照的美景又重返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