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前几天,偶然间刷到一个电视节目,看完后心里一阵难受。 节目中,11岁的男孩畅畅抱怨爸爸偏心妹妹。每次妹妹要他的玩具,他不想给的时候,爸爸都会吼他,甚至还会动手打他。 在看电视上,爸爸也很"双标"。他只能看1个小时,到时间了必须关掉。但妹妹只要撒撒娇,就能继续看好几个小时。 爸爸戴的眼镜,谁都不能碰。但如果是妹妹,他会笑着说:也就是你吧,换了谁都不行! 主持人问畅畅:你怎么不撒娇呢?畅畅带着哭腔从嘴里挤出一句话:我撒娇不好使。说完眼泪就止不住了。 小男孩的委屈、无奈、不解,甚至怨恨,在这短短的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妈妈说,她非常担心爸爸的差别对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她听到过好几次,畅畅一边哭,一边恨恨地说: "都给她,全世界都是她的!" 刚开始听到妻儿对自己的抱怨,爸爸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妹妹才4岁,讲道理又讲不通,如果不给她,她会一直哭。你给她,她不就不哭了吗?" ……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中说: 比养育孩子更难的事,是养育一个以上的孩子。 家里如果只有一个娃,不存在偏心的问题;但有两个娃、多个娃,事情就不一样了。 不管多大,孩子在爸妈面前,永远都是孩子;不管有多懂事,孩子也总会去比较爸妈的爱是否公平。 天下没有不偏心的爸妈 其实,在大多数多娃家庭中,父母偏心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虽然表面上,几乎没有父母会承认自己偏心——尤其是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偏心"是一个妥妥的贬义词。 但是,在很多不经意的表情、下意识的动作中,就隐藏着偏爱。 《少年说》中有一期,五年级的子涵上台问爸爸妈妈:你们是不是更喜欢弟弟一些,而不喜欢我? 爸妈听了有点懵,女孩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姨妈家拿来一些鸡肉,妈妈在里面挑来挑去,看到有一只鸡腿,就赶紧喊弟弟过来吃。 女孩不服气,说她就比弟弟大三岁,自己也在长身体,为什么不把鸡腿给自己。 后来,妈妈说等她放学给她买10个鸡腿作补偿。没想到,她反问妈妈给不给弟弟买?妈妈只好说:也给弟弟买10个。 "那我就又比弟弟少吃一个了。"子涵抓住了妈妈的小辫子。最后,妈妈答应她,给她买11个,给弟弟买10个。 这段对话虽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展开,却向我们揭示了偏心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上演的,以及孩子对公平的在意。 很多时候,一说到偏心,我们就会想到"重男轻女",这的确是导致偏心的一大原因,但生活中的偏心远不只如此。 小时候,我觉得爸妈偏心,口拙、一根筋的我经常挨骂挨打,我妹却很少。长大些,我妹又觉得爸妈偏爱学习比较好的我。 所以,生二胎前,我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偏心,对大宝和二宝绝对一视同仁。 直到有一天,我给他俩削苹果吃,发现一个比较甜一个有点酸。我犹豫了一下,最后把甜的那个给二宝吃了。 那一刻, 我突然意识到,我也会偏心。 可能大家会安慰我:二宝太小了,难免会更疼小的;我也会安慰自己:二宝的性格讨巧,会哄人。 可是,这些解释总有那么一点勉强。 之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曾对384对家庭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 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结果比实际偏低。因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在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这样说来挺残忍,或许我们需要明白并接受的事实是: 爸妈都会偏心。父母那辈如此,我们也一样。 不一定是因为重男轻女,可能只是因为年龄小的更讨喜,学习好的更省心,和自己性格不同/相同的会更被喜爱…… 我姑且把它称作 "隐性偏心" ,但它一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看看偏心的背后是什么 很多童靴都想通过"一碗水端平",来消灭偏心问题。 买玩具、买衣服、买吃的,都一人一份,不偏不倚,孩子挑不出什么毛病。这是一个方法。 但仅仅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上的偏心,咱们根本藏不住。 比如,看看下面这两张图,你能说对它们是一样的……喜欢? 所以,如果被孩子抱怨"偏心",先别急着否定——否定以后,孩子会怀疑自己的感受出了错,还可能搜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孩子说的话,再 绕到偏心的背后,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①担心年龄小的哭,无形中对孩子进行优先级排序 根据我对大宝的观察,他其实非常明白妹妹小,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照顾,很多事情不能用一样的标准要求他俩,他也愿意让着妹妹。 但他不能接受的是,我们对他和妹妹进行优先级划分,认为妹妹比他重要、他是次要的。因为这样对他来说,意味着爸爸妈妈更喜欢妹妹,不(那么)喜欢他。 比如,妹妹撕坏他的书,如果我先说,没关系,妹妹不是故意的。他会生气,觉得我没有原则,总是护着妹妹。 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想,我之所以先替妹妹辩解,就是担心妹妹被大宝凶了以后哭,下意识地想保护她。 但如果我先批评妹妹:"你怎么又把哥哥的书撕坏了,赶快跟哥哥道歉。"他反而会冲过来保护妹妹,怪我对妹妹太凶。 所以,在处理孩子的冲突时, 不要做太多自以为是的预判。 我们一时的偏袒,就是人为地将孩子们放在了比较场上, 让他们其中一个觉得自己相对不被喜爱。 ②偏爱与自己不同/相同的,不能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我常常在大宝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他很像我,比较内向、慢热,在一些人多的场合,会下意识地往后躲,只有在熟人面前,话才多。 但这些相似的性格特点,经常让我恼火。 每次看到他有些畏缩的样子,就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不喜欢体验那种害怕和紧张的感受,遇到一回,想逃一回。 所以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自信、"社牛"的二宝。 她可以跟着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一起跳广场舞,拉着刚认识的小伙伴(或大人们)火速海聊。自信、无畏的样子,也会带给我鼓励。 但是,我明白, 我必须接受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性格特点, 而且, 因为相似,我可以给大宝更多的共情、体谅和支持。 更何况,他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如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这些是我所不具备的。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 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想法,学会欣赏他们的独特性。 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改掉所谓的"缺点",也不能一味强调要向兄弟姐妹们"学习"。 他们不需要改变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开心地做自己,就够了。 ③认为"大的理应让着小的",让老大受委屈 很多爸妈觉得,老大已经长大了,能讲通道理了,所以理应让着老二,替爸妈分担一些压力。 但这样做并不合适。 就像之前有一位童靴留言说的: "老大从出生起就一直被独宠,突然多了个弟弟妹妹来分爱,接受不了才是正常现象。让老二习惯老大的存在就容易得多。" 所以,这位童靴的经验是 "哪怕家里所有人都偏爱老二,她一定会去关注老大的情绪"。 家庭美满的孙俪也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她会"偏心"老大。 因为老大看到爸妈对老二那么上心,心里难免会生出不舒服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理解,更需要耐心地疏导。 比如,等等为了刷存在感,有时也会吵着要妹妹的玩具,孙俪经常会拿给他。 有一次,等等外出回来跟孙俪说,他不想做哥哥了。因为每个人都觉得他让着妹妹是理所应当的。 他做了好事不会被表扬,但是妹妹做了一点点事,都会被夸奖,很不公平。 孙俪关切地问:"这种情况在爸爸妈妈身上有发生吗?"等等说:"没有"。 孙俪耐心地告诉等等:以后有什么委屈都可以告诉妈妈。对于外人的评价,不用过分在意。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礼貌地告诉对方你的感受,我支持你。 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个电视节目中,爸爸也认为"大让小"理所当然。在他的原生家庭中,就是姐姐一直让着他,他从来都没听姐姐抱怨过什么。 但当主持人连线姐姐时,姐姐才欲言又止地说出了自己的委屈(姐姐生一直担心说了对他和他的家庭不好)。 这位爸爸听完,当下就理解了"大让小"的弊端。 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像他这样,长大以后幡然醒悟,要对哥哥说"对不起";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像他的姐姐那样,隐忍太多。 他终于明白,他的教育方式,错了。 写到这里,希望多胎家庭的爸爸妈妈们,多提醒自己注意: 老大也是个孩子,也需要陪伴和鼓励。 放下"确认爱"的执念,你很好 最后这部分,是写给咱们这些过来人的。 在我和伙伴们讨论"偏心"这个选题时,有一位小伙伴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有一个妹妹。 小时候她一直觉得爸妈偏心自己,因为她学习非常好,在班里名列前茅,写作业、考试这些事,从来都不用爸妈费心。 爸妈经常抱怨妹妹学习差,甚至怀疑她是不是智商出了问题。 长大后,她考上了名牌大学,有了幸福的家庭,收入也不错。妹妹因为成绩不好,后来就留在了家乡的小县城发展。 后来,她的爸妈双双得了重病。她带着爸妈在大城市检查、做手术、化疗……全程陪同在爸妈身边。 她原本没啥其他想法,直到有次听到爸妈给妹妹打电话,告诉妹妹:"不用你出钱,没事你也别经常过来看我们,太远了。" 那段时间,她开始对爸妈有意见,负面情绪很严重。因为她也有家庭需要照料,有孩子需要陪伴,有工作需要忙活,她也很辛苦。 但后来,她想通了。她现在的条件比妹妹好太多,而且作为长女,她理应承担更多。 一想到父母接连生这么大的病,不知道哪天就会离开自己,那时自己就成没爹没娘的人了,就觉得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光。 她觉得,能被父母这么依靠,也挺好。 听完她的故事,我很心疼她,又好像可以理解我们上一代父母的想法。 说白了, 他们总想磨平差距。 孩子们小时候,他们希望妹妹向姐姐那样努力学习,将来有好的发展;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希望各方面都不太好的妹妹,能够少些压力和负担…… 他们的初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做法有待商榷)。 而我们这一代,又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呢?我们可能拥有相同类型的父母吧。 不论如何, 改变父母很难,现实却是我们可以正视的。 如果你是被偏爱的那个,记得多些反思和回馈,不要"有恃无恐"; 如果你是不被偏爱的那个,记得多些自我肯定:你很好,无须讨好和再三确认,你所得皆值得。 川妈说说 父母的偏心也是变动的。之前推荐童装时,有同学留言替二宝打抱不平:为啥大宝的衣服大多是moodytiger,而二宝大多是比较便宜的森林棠。昨天,老王也跟我抱怨来着。 一想到这些,我就和自己和解了:我不是真的偏心,而是权变,根据孩子的实际需优化选择。相比哥哥,二宝还小,衣服更换频率高、运动需求低,日常童装就够了;她也更挑食,口味好一点的水果,她能多吃一些。 只不过,我们确实得讲究一些技巧,别让孩子因为感受到差别而觉得被区别对待。 对了,祝姐妹们女神节快乐! 拓展阅读 二胎家庭暑假实录: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