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初期的强盛,并不代表它各方面都已经彻底趋于成熟。这台"机器"无论如何凶猛威风都依然年轻稚嫩,它需要统治者乃至全国上下花费时间心血来耐心打磨。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正是抱有这样的初衷,才愿意将权力之沙分散出一些到文官的手里。 而这些王朝初期的文官们,同样饱含热情地将这些细沙变做了这座王朝的坚固城墙。 身处在和武官、宦官互相斗争的漩涡中心,逐渐占据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文官集团,经历的是曲折漫长、而又逃不过皇权凝视的宿命过程。 明朝三杨一、手捧细沙,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明王朝,在初代统治者坐稳天下之后,便很少再对外征战扩展疆域。 如同一只得胜的狮子,能够安享家园之乐。 由于统治者们并没有强烈的开疆拓土的意愿,所以武官的地位渐趋没落似乎将成定局。 明朝形势图 明太祖朱元璋在王朝建立初期废除了丞相制度,并设立锦衣卫,加强了皇权的威慑力,同时也分散了权利,巩固了皇权。 到了后来,随着日复一日的亲力亲为,皇帝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奈,于是文官制度又应运而生。 在此后的百年中,这些人将会在历史舞台中大放异彩,甚至成为左右朝政的皇帝之"手"。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前期明君辈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都是能治世识人的明主。 在他们手下运转的文官集团,怀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抱负与理想, 拥有盛世强国的气度胸怀, 又身处和平发达的时期,但遇明主,自然十分卖力地建设国家。 不过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明朝初期的文官集团依旧是服务于皇权统治的,且并没有形成非常庞大的势力集团,也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明成祖朱棣 到了永乐年间,文官的身影也没有频繁出现在皇宫各处的舞台上,他们的作用基本只是辅佐皇帝。 京营的统率还只是由武官负责,甚至宦官也开始担任各种要职,如军提督内臣等,他们听命于皇帝,和武官彼此牵制。 到了仁宗、宣宗时期仍是如此。 虽然武将逐渐因为和平政策而隐没,但文官的地位仍旧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 徐达 明代文官真正开始被重视是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这以后的文官集团逐渐开始掌握了话语权。 明仁宗朱高炽 并且到了后来明英宗即位后,因为"土木堡之变",明朝的精锐武将几乎所剩无几,勋贵们势力走向没落。 明英宗朱祁镇 人才凋零,宦官也受到打压,无法再成为文官势力的威胁,这是难得的天时。 这些铁骨铮铮并不输武官的文臣,终于站在了王朝各路势力的风暴中心。 土木堡之变二、风雨飘摇,挽救于万一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文官地位提高的关键时期。 1435年,明英宗即位,由于小皇帝尚且年幼,所以国事基本都由内阁大臣们来操劳,他们在一块议定国事,然后拟旨执行。 著名的"三杨辅政"便出自这一时期,三杨指的是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 影视剧中的杨士奇 这些文臣们几乎是在代小皇帝治理国家。 杨士奇是个关心百姓民生的人,他倡导"凡百科征,一切停罢。" 希望减轻农民赋税压力,休养生息。 明朝有许多像杨士奇这样的文官,他们无一不怀抱着拯救苍生的理念,这是不再连年征战时文臣该有的觉悟,也是文官集团闪光的部分——他们有洞察苦难的眼睛,还有一颗柔软的良心。 后来明英宗升杨士奇和杨荣为少师,杨溥为少保,并且称杨士奇与杨溥为"辅相元老"。 这时的内阁文臣可以说权势地位盛况空前,因为得到了皇帝的亲近与信任,又能代理政事,他们的地位一路攀升,几乎可以凌驾六部之上。 然而正如英雄会迟暮,美人会凋零,小皇帝朱祁镇也在新旧交替中长大了。 影视中的朱祁镇 随着岁月流逝,那些尊享殊荣的内阁大臣们也年事已高,"三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杨荣表达了"当择后生可任者"的意愿,但内阁新人并没有那么快成长起来。 而在这个空档里,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便露出了自己早已在暗地里磨亮的牙齿,不怀好意地挤进了文官与皇帝的中间。 虽说是"挤",但实际上明朝有些宦官与皇帝从小便是极为亲近的,皇帝对他们早已十分信赖,并且因为相处久了还自带天然好感——这也是某些宦官后来能够专权的重要原因。 明《徐显卿宦迹图》 到正统七年,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亲政,司礼监太监王振备受宠信,此后内阁地位便大不如前。 几乎失去了大部分话语权的文官,艰难对抗着王振的宦官势力,但最终还是无奈目睹了"土木之变"的惨剧。 这确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失败,是统治者纵容宦官专权的惨痛后果。 由此可见,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宦官,任何一方势力的独大都几乎必然导致整个局面的失衡。 "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集团没落,明朝的武将集团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文官开始接手管理着兵部,地位又重新得到提升。 而于谦等文臣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也为文官进一步扩大势力提供了契机。 不过景泰时期的内阁,宦官甚至还能干涉入阁人员的选定和升降,这说明宦官势力仍旧没有消亡殆尽,内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旧是它的傀儡。 "夺门之变"后,进入天顺年间,此时的内阁有徐有贞掌握大权,文官的权力逐步回升。 影视剧中的徐有贞 不过与此同时,宦官势力也开始上升。 此时的皇帝仍旧寄希望于利用这两股势力,彼此消耗制约来维系统治,于是文官与宦官势力不断交缠互抗。 如果抛开宦官不谈,可以说此时的文官的地位已经逐渐超过了武官,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在"土木之变"前后,文官们需要集中力量对付宦官集团。 一些史学家认为: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明朝文官走向了联合的道路,并在复杂的斗争与惨痛的经验中日渐成熟。 但是,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无论是文官的崛起还是宦官的专横,都离不开皇帝的默许。 明朝宦官三、进退由君,受制于皇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六部能够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些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 再后来虽然发展出了内阁,但自从它建立之后,无论势力地位如何起落,始终都处于皇权制约之下。 它诞生于皇权,听命于皇权,也服务于皇权。 尤其是在它发展的初期阶段,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可言。 文官们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拥有的军事权利,大多是皇帝为了制约武官。 文官担任的总督军务等几乎可以和武官拥有一样的权力划分。 无法独断的武官和权力微弱的文官互相牵制,共同为皇权服务。 不过随着一系列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以及文官集团自身的日渐成熟,文官们还是逐步掌握了话语权,巩固了在斗争中的地位。 甚至到了明朝后期,文官的势力大到令皇帝"头疼"。 明成祖朱棣创建了东厂来牵制锦衣卫,而这些东厂宦官们也成了制衡文官的重要一环。 后来明宣宗朱瞻基甚至准许这些宦官批阅奏折,并把他们逐步发展成皇帝的私人"秘书"。 明宣宗朱瞻基 皇帝手中有了锦衣卫和宦官,他们各方势力彼此制衡,给了皇帝喘息之机。 文官在明朝初期时,权力微弱,几乎完全居于皇权威慑之下,然而统治者无法舍弃这样一群人,正如他们无法在开疆拓土时舍弃那些冲锋陷阵的名将。 在一切刀光血影平息之后,文官必然要出现,为太平盛世书写新的历史,或者在大厦将倾时挽救危局。 锦衣卫结语 明朝的文官集团在和锦衣卫、宦官的斗争中,势力虽然并没有发展到一家独大的地步,但却几乎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 文官在明朝初期对分担皇帝压力、制约武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更是有明英宗时的"三杨"、于谦、以及后来的张居正等这样的能臣,在太平之时辅君安民,在国家陷于危亡之时挺身而出。 张居正 以当今的视角来看,他们促进了明朝社会的发展,而那些站在权力顶峰的文臣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言行举措,也几乎决定了一个王朝的走向。 文官们一代代巩固联合,到了后来几乎可以跟皇权抗衡。 不过身处封建统治下,无论他们地位如何消长,唯一不变的参照物,永远是他们头顶的皇权。 参考资料 《明史》 《明英宗实录》 《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