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周人部落创立的继殷商之后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华夏民族建立的第三个世袭制王朝。 周人作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最早生活在渭河流域,在登上历史大舞台之前,周人也曾有过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对周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姜原生后稷 他们的始祖名弃,相传弃的母亲是帝喾的妻子-姜原,姜原在野外看到了巨人的脚印,便心动的踩了一脚,因此而怀孕,一年后便生下了他。姜原觉得这个孩子是不祥之人,便将他抛弃到了山林溪谷之中,但是山林中的牛马从不践踏这个孩子,溪谷中飞鸟甚至用翅膀保护他,姜原见此才知道这个孩子生来不平凡,决定亲自抚养长大,也因此取名为弃,这就是周人始祖诞生的神话故事。 这个孩子在姜原的庇护下,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之处,当别的孩童在嬉戏玩闹的时候,他却以种植庄稼为游戏。当他长大后,已经精通了各类农作物种植,并且掌握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其他人都来向他学习耕种之术。 后稷指导农业生产 尧帝听说了他的才能,便任命他为主管农耕的农师,在担任农师期间,华夏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百谷丰收,舜帝时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他封到了邰地(雍州武功县),因善农事,赐号后稷,姬姓。 后稷 自此后稷作为始祖,姬姓周人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继承了农师之职,但当时正值夏王朝政治衰败,不窋的农师身份也被废除了,不窋也因此失去了封地,流亡到了西部的戎狄地区,并定居了下来,自此远离了华夏中原的文明地带。 周人传至公刘这一代,虽然仍身处戎狄之间,但刻在基因里对农耕发展的执着和热衷,使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当地的民众都纷纷来归附周人,周人部落也就在这个时候重新依靠农耕兴盛了起来。 不久公刘之后,他的儿子庆节带领周人以豳地为中心建立了姬姓国家。达到新地域后他们着手垦荒,修建宫室屋宇。又经过数代的励精图治,周人在豳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建都豳地 到了古公亶父这一代,古公亶父就是我们熟知的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史称周太王。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他继承先祖遗志,大兴农业生产,使得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作为周国的领导者,他广施仁德,敬老爱幼,受到了部落民众的衷心爱戴。 但于此同时被商王击败的鬼方戎狄部落,退居到了豳地一带,周人开始面临这些戎狄人的侵扰,他们抢夺周人的财物,占据周人的土地和民众。 在认真权衡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之后,古公带领着周人阔别了他们扎根数代的家园,翻山越水,由豳地迁移到了岐山之南,从此以岐山南侧的周原为中心建立了新的国家,也正是因为在周原定居,故从此时起称-周国。 迁都周原 相邻的部落仰慕古公的德行,纷纷前来归从,远离了戎狄部落的侵扰,在新的家园上他们摒弃了戎狄的风俗,选择重新拥抱了中原文明。 与此同时,周人在与周边部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了自己,势力范围也逐渐扩大,周人的实力让商王也开始有所忌惮,商王武乙无力削弱周人的势力,只好选择将周人的势力范围纳入商王朝的统辖之中,"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以官方名义正式认可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然而,周人凭借这一名义奋力开拓疆土,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史记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曰太伯,次子曰仲雍,少子曰季历,季历生有姬昌,古公认为姬昌有圣瑞之状,能够带领周人进一步走向兴旺,因此"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 周太王死后,季历即位,史称王季,对内他"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对外他利用商王朝国力衰落之际,四方征伐,开疆扩土,极大的扩大了周国的领土范围。 首先周人东进讨伐毕程氏,"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在地理上使岐周与毕程连成一片,直接扩大了周国的统治区域,在毕程之地建立程邑,巩固了东进战略的政治成果。 逐步壮大的周国,也在不断剪除周边戎狄的威胁,先后讨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在东进的战略中安定了后方的稳定。 王季征伐 在讨伐翳徒之戎获得大胜后,王季派人向商王献捷,周国的连连征伐,疆域不断扩大,终究使引起商王的注意,为笼络季历商王武乙亲赐宝物,到了商王文丁又封季历为诸侯之长。 史记记载"太伯、仲雍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纹身断发"。 然而现代的考古发现太伯、仲雍南奔,更可能是周太王翦商的另一重要战略,即将周人的势力范围向江汉地区发展,联络南方蛮夷势力,削弱商王朝在南方江汉地区的势力影响。 那么江汉地区为会成为周人要夺取的势力范围呢?原因就在于江汉地区是当时铜资源的重要供应地,而青铜制品是祭祀和战争最重要的物资。 因而商王朝在江汉地区分布有众多的军事据点,那么太伯兄弟二人出奔荆蛮的真实意图就是联络当地的蛮夷部落,建立以周为中心的联盟势力,反抗、清除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 最后,太伯、仲雍顺江而下来到了古代吴地,他们在这里支持淮河流域夷人反叛商朝的活动,发展周人的同盟势力,建造城郭,经营吴地,践行着周太王削弱商朝的迂回包抄的战略。他们最终成为了春秋战国时代吴国的始祖。 太伯、仲雍南奔 但最终周国的发展态势,彻底脱离了商王的掌控,成为了商王显眼的对手,为了维护商王朝的统治,商王文丁将季历囚禁而死。 其后,季历之子姬昌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文王,被商王封为西伯,与九侯、鄂侯并为三公。 周文王 文王即位之后,为父报仇心切,对商发动了复仇战争,结果遭到商王军队的反击而以失败告终。而后周文王改变东进的战略,内修文德"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天下的名士都来归附于他。 而姜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这些贤良之人聚集在文王周围,形成了一个治国的智囊团和执行军政要务的干练集体。也成为了后来武王灭商的重要谋臣和武将。 周文王延揽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的事实,被崇侯虎所察觉,他向商纣王陈说利害"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因此纣王囚禁周文王于羑里。 为了营救周文王,周人向纣王进献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和美女,纣王因此而释放了姬昌,在被监禁的七年里,他推演易经,将伏羲氏的八卦演化为了六十四卦,最终成为群经了之首。 周文王不仅获得了自由,而且纣王"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从此周文王获得了纣王赐予得征伐大权,打着拥护商王的旗号继续逐步翦除商王朝的羽翼,实行大包围战略。 东进与商朝争锋是周国得既定战略,在此之前的战略部署就是要保障西部和北部边境的稳固。北部的犬戎,西部的密须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隐患,依靠强劲的军事实力,边境的犬戎被打得狼狈不堪,到处窜逃;西部的密须人"自缚其主",密须举族被迁往程地。 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安全有了保障之后,周文王便按既定战略挥师东进,周国军队越过黄河,直抵商王畿内的耆国,耆国作为商都西部的重要屏障,原本是商朝的重要军事据点,但此时商朝正在镇压东部的反叛,西部的防御空虚,因此周军趁机攻灭了耆国,从而商朝失去了西部的门户。 耆国被周国占据,引起了商朝贵族的恐慌,但是商纣王此时没有真正感受到危机的到来,错过了反击的大好时机。灭掉耆国之后,又将矛头指向了邘国,邘国是商朝西部的重要据点,占领耆国和邘国之后,周国基本解除了商朝中心区西部的天然屏障,切断了商朝与西部诸侯的联系。 下一步周文王将目光落在了崇侯虎所在的崇国,攻占耆、邘之后,崇国与商都被彻底切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崇侯虎做了充足的准备,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周军久攻不克,最终后援部队赶到,内外夹击之下崇国被灭亡。 文王征伐 戡耆,伐邘,灭崇之后,周人向东扩展的障碍被铲除殆尽,随后周文王兴建丰邑,并将都城由岐下周原迁到了丰邑,新都城北有渭水,南有秦岭,而又远离戎狄,更重要的是便于东向出击。 建都丰邑 此时此刻周国强大的形象已经在诸国之间树立了起来,逐渐建立起了庞大的反商联盟,灭商大业经历数代的耕耘此刻已是水到渠成。 周先祖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