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皮,对大家来讲一点不陌生,但说包书皮,我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能认识这种老手艺的大部分都是70后跟80后的了,不像现在,有卖专门包书的书套,很简单,再说现在的书纸质更好,本身有的就已经过塑了一层薄膜,也更不容易坏。我们那时候,新学期开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还别说,这可是件‘大事’,为这事全家总动员,找包书用的油纸,报纸,帮忙裁剪,帮忙包书,小心翼翼,生怕把新书弄皱掉,第二天去上学,看见同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某某同学,你的书皮全部包好了没有?"。在学校看见谁的书没包书皮,大家会一致认定他为不爱惜书本,他的书就会比我们更早坏掉,更容易旧,所以那时候包书皮也成了同学们之间的"财富"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包过这种书皮? 包书皮本意是为了保护书籍,其实,也许大家没注意,它还有另外的意义。 当年刚上学,正处于文革时期,那初期,在那物资缺乏的年代,包书皮的材料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这样学生们——更确切地应该说学生家长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地取材。当然学生们的书皮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用牛皮纸,有的用饼干包装纸,甚至有的用水泥袋纸,在我看来,最上讲究的是画报纸,最简陋的是报纸。 这里重点说一下我用画报纸包书皮的花絮: 因为我父亲是教师,一些旧画报大家看完后就拿回家了,当时的画报可没有现在这样精致,因为没有广告,往往是薄薄的二三十页,大部分是黑白印刷,包书皮最好的是中间那张彩色的,那一张的内容往往是一幅照片画,或者是一篇文章,当然是最受欢迎的,上课开小差盯着画天马行空地想象,或者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看那篇文章,在当年没有什么课外书的年代,也是一大乐趣。 至于看了什么文章、图片,由于年代久远,绝大部分都忘了,但是,也有例外,现在印象比较深的是"南京长江大桥"通车、"32吨自卸车研制成功"的文章图片,当时是百看不厌。 还有一篇国外著名的短篇小说,莫泊桑的《项链》,就是在书皮上看的,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看"书皮文章"可不是那么简单,往往有的段落折在里边,需要把折叠部分打开看,现在想想很麻烦,其实那时候一点没有这样的感觉,甚至乐此不彼,一遍遍地打开看那有趣的故事。 所以说,包书皮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在当年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这可不是现在五花八门的成品书皮可以比拟地。 ~为了保护书籍 要是不包,你又会问为啥不包!!![抠鼻][抠鼻][抠鼻][抠鼻] 包书皮一方面是真的为实用,因为如果不包的话,到了学期末书皮基本上都碎掉了,因为那个时候印刷质量和纸张的克数好像达不到,但这是针对爱学习的,不爱学习的书本,常年如新,另一方面,在我们小时候就是为了一种小时尚,包书皮有各种技巧,可以在角上折叠出一些小花色,也算是对当时单调枯燥的课外生活的一个补充 我记得小时候领到新书第一件事就是把美术书拆了当书皮,把主课的书全包好 "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 ——孙犁 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书方法 无论是用报纸、挂历、牛皮纸来包书皮 都是每个时代特有记忆 也是与书的沟通方式 - 回想,圈圈自己小的时候 每次发新书,都会端正地坐在书桌前 用精心收藏的挂历纸把书皮包好 似乎,只有姿势足够恭敬 才能更顺利地进入一个新学期 如今,神兽回笼倒计时 虽然时代在进步,产品在丰富 但是,给新书「包书皮」这一步 依然不~能~少 毕竟,这是对新学期最起码的尊重 那么 你准备好让孩子亲自动手尊重知识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 市场上的包书皮琳琅满目 买包书皮的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① 不买价格低廉的产品 "花哨"包书皮味道大 选择不慎影响健康 ② 要买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具有相应检测报告 绿色环保,妈妈放心 ③ 要按书本尺寸量身购买的产品 选择为课本量身定制的包书皮 减少不必要的裁剪烦恼 ④ 要买一举多得,成果PLUS的产品 如果可以利用底纸,进行创意涂鸦 不断能够促进亲子关系,提升孩子专注力 麦思考包书皮行业内率先推出 符合欧盟REACH法规认证以及国标 双重认证的环保包书皮产品 解决了,传统包书皮 不耐磨、不防水、容易坏、辨识度不强的问题 化解了,普通塑料包书皮 质量不过关,可能影响孩子健康等问题 麦思考包书皮 强调还原书本原来面貌、环保健康、结实耐用 上市4年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好评 书皮大师——麦思考 再次上新 多位一体,总有一款适合你 全方位护驾孩子的新学期 我觉得书要包皮是为了减少磨损,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把书弄脏弄坏,也是可以不包书皮的。我小时候就是用报纸牛皮纸包书皮的还环保。 因为爱惜书本,小时候也包过。 我的书用烂了才包书皮,使得其用起来整洁不被继续撕破。新书为什么要包书皮?书上的褶皱难道不是你学习过的痕迹吗? 但是还是得包,老师要求的,连练习簿也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