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留学生有没有真实水平,看几个指标:本科是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怎么看?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看毕业学校。真正了解美国大学教育体系的人,应该非常清楚。美国的大学分文理学院与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提供精英教育,综合性大学提供素质教育。所以,如果本科毕业于常春藤级别大学(包括公立常春藤,相当于常春藤级),或者是文理学院的。都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硕士研究生在美国不是一个特别重视的学历,它是一个高级别专业教育层次。所以需要考虑一下学校的专业排名,如果是专业排名前五的学校,基本上都是人才。博士研究生的话,需要看他的导师水平。导师的知名度决定了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我经历过留学,回国后在外企工作,也面试过很多留学海归应聘者,现在专业从事留学规划设计。判断留学生是否是人才,毕业院校是硬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 世界通用的几家大学排名机构,他们的排名是根据大学在理论研究领域的综合能力开展的。 由于名牌大学往往侧重理论研究,毕业生的学术基础是毋庸置疑的。 而一些排名靠后的大学,并不代表教育质量差,而是部分归因于其专业设置以实际应用为主,理论研究为辅,于是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权重不高。但是这不足以影响其教学质量。判断留学生水平的另一个硬指标,是毕业成绩。 毕业生可以是全A,也可能一个A都没有。虽然我不主张以成绩论英雄,但既然要筛选,成绩就不得不作为一个参考。 学位也是硬指标。博士,硕士,学士当然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程度。但是,当普通大学的博士遇到名牌大学的学士,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取舍? 这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软实力】了。和学校名气、考试成绩相比,我更在意一个留学生的软实力。学生是偏文还是偏理?内向型还是外向型?个人表达能力如何?对待社会热点现象的态度是怎样的?如何看待挫折、压力、团队协作? …… 为什么软实力更重要? 不得不承认,伴随近几年的出国留学热潮,部分海外院校有办学商业化倾向,对留学生的入学要求适当放宽以吸引生源。 甚至出现一些留学乱象,花钱买学分替考等学历造假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只是考察学生的学校文凭等硬指标,不足以了解这是不是一个未来可以一起合作的人才。最后,判断留学生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也要结合用人要求一起考量。 物尽其用是最理想的效果。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不会让一个留学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一些帮助,请点赞鼓励一下吧。 @卓越国际生 ,关注海外教育,关注留学生活,关注卓越学子。欢迎关注,留言。 留学归来,还是要看他们的真才实学,不应出国转一圈就是人才,以前我知道的有学习不怎么的高中生,家中有钱就出国读书了,以照她的水平毕业后就是人才嗎,我看不一定。但真正有才的还是多数。謝谢! 很想回答您这个问题。 您这个问题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留学归来"和"人才"。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所谓"留学归来",就是在中国以外的另外一个国家学习结束了,回国了。而"人才"的概念就是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或者技能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创造出价值或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其次,我们再缕清楚这二者的关系。既然是留学生,我们且不论他们是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哪所大学留学,主要看他们是否修够了学分?是否顺利地毕业?再深究进一步就是:是否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说白了,就是能不能为国家创造价值和财富?如果能,他一定是人才。如果不能,我们恐怕不能随意降低人才的评判标准。 一言以蔽之,留学生与人才的辩证关系是:留学生不能直接就等于人才,而人才未必一定是留学生;关键是看实力,跟所谓的学校排名没有什么关系!言辞有点直白,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学校排名、专业排名和论文很重要,最后还是看能力。 国内不是一样的吗?985211大学毕业,招聘时占很多优势。在某些人眼中怎么国外大学就是另一套标准? 高考是对人才的一种筛选,国外大学也是一种筛选。 留学多数是去旅游的吗?怎么留给美国人的印象就是学习成绩好?怎么会有一种说法,如果班上第一名不是中国人,那就是这个班上没有中国人。 国内高中时很努力,上大学混日子多,临时抱佛脚的大学。留学也有混日子的,但必须每周都有小测试,都要抱佛脚。国外混日子难得多。 澳洲大学竟然还有补习班,国内大学有吗?只存在于高中。 留学生学习能力很差,只是家里有矿而已?80-90年代,在同一种考试标准下,城市大学生占80%以上,而人口四倍于城市人口。那时可没有经济方面的限制,农林鱼牧军警等专业补贴足够生活费,高中可以带米带咸菜到学校。我老婆高中每周2元生活费,有的学生很少吃肉,基本上都是5分钱一餐。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美国排名前100名大学,4年毕业率只有80%左右。还有6年毕业率不到10%的大学。是不是国外大学排名比国内大学高,学生水平一定比国内高? 国外大学本科主要还是通识教育。档次差不多的大学国内本科生水平明显占优,研究生持平,博士落后。 留学归来的学生,何以称为人才?这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不过,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突出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人才的含义,创新才是"标配"。 简单地说,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就能,具有创新意识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和我们平时说的德才兼备之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海外归国的人才,我们要理性分析,客观看待。1.心系祖国,潜心修学,获取真经,报效国家。怀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认真吸取外国先进经验,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的留学回国人才,不计其数。从"大江歌罢调头东"的周总理,到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奉献才华的钱学森;还有邓稼先、李四光、苏步青等,他们的爱国热情气贯长虹;像他们一样的人才,数不胜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人才中,大部分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才华。2.德不配位,名不符实。归国留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徒有虚名,道德沦丧。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大部分归国留学生的素质都是非常高的,但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之徒也是不乏其人。近日,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名字"留学生许可馨",一夜之间上了热搜榜,许可馨这名女留学生,成了中国人熟悉的"网红",她是中国药科大学公派留学生。一边拿着国家的钱出国留学,一边骂着自己的国家,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她是被网友硬怼上热搜榜的。 难以想象,一个高颜值的国家公派留学生,一边享受着国家的资源,一边又挖空心思得抹黑自己的国家;俗话说人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作为低等动物的狗,况且知道热爱自己的家,难道国家公派的"颜值爆表"的"高才美女",都不知道这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吗? 这样的人,怎能称得上"人才"呢?而且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辱华"言论,好像早就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了,骂国人是"贱骨头",辱骂医护人员,显摆"爸妈的人脉和钱",还说自己"从来不想回国,觉得回国像犯人一样"。这样的人,不论她的才华如何盖世,培养出来又有何用呢?难道能指望她学成以后报效祖国吗?心灵物语:留学回国人才,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功不可没;但是,少数人的素质"不敢恭维",我们要理性对待。 怎么定义留学归来的学生是人才❓是看毕业学校排名吗❓[大笑]这个提问很有意思,尤其是在近几年海归留学回国呈现为热潮的时候。2021年出国留学人数是60.84万。从2020年,80%以上的留学生学成之后,都会回国效力。那就必然会迎来本提问提出的问题,留学人员群体当然要走上中国社会的建设之路,是不是人才,是不是可用之才,与中国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一样,都必须经过中国社会建设和实践的检验和评价。 同先接受中国高等教育再接受社会检验和应用的学子一样,留学回国的学子是否是人才,不仅仅只是看他们的学历高低,也必然面临提问中的后一问的对应。但更重要的是,人才不只是看学校、学历,更要看他们在留学期间的科研和学术成果,实践才是为检验必须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更是,你在相应工作中展现的能力和表现。 其实,我在我的多篇相关文章中,已经多次阐述过对人才定义→应用→检验的观念。我始终认为,科学和人才的应用和发展,必定要用一个连续而辩证客观的过程才会真实! 必须明确,如今的海归回国的留学生,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中国名校本科毕业生,去发达国家名校留学求博,而他们申请国外留学的都是名校。第二类,在国内一般院校本科毕业后,在国内一般不会参加研考,而是去发达国家进行申请制读研,一般有1~2年的读研期,即1年制的授课制硕士和1.5~2年的科研型硕士,以增加在国内就业的竞争力。这类硕士留学院校,一般都较好。但有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国外对读硕,是一个过渡型有明确目的的教育,一为挣钱,二为有目的科研,它们对硕士教育并不太重视。 第三类就是被国内百姓诟病的混文凭投机式教育。在国内高考无望或只能上高职高专院校,更因为国内2020年已经取消了三本教育,所以最多也就是能上个后二本的院校。反正,一般都是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为了子女的前途,更有对应的留学中介帮助操持,那就花大钱求个洋文凭。但这一类留学生和家长要特别注意,你们花了上百万元,如果只是上个没听过名字的国外大学,也许儿女回国后,一亮文凭,会把企业吓着。这种事,我懂得这些父母的内心,但你们的儿女他们懂吗❓ 最后一类最奇葩,也最不需要中国社会操心。因为他们的家庭非富即贵,有的是银子。自小就被送到国外,最后也是从什么国外的二流名校一个软学科(最常见的就是商科或管理类专业毕业)专业毕业,即使回到国内,你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本事和能力。人家老子厉害,大家也别不服气。你是要让他自己白手起家❓人家,没门有爹。特别多说一句,这类人群,一大家千万别追究他们有什么真本事,二大家千万别把他们当成在中国长大成人的纯中国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自小在国外生活,接受教育,除了面孔还是中国化,其实内里已完全西化。 最后必须说,不管在中国和国外高校读书求学,一个基本事实必须说清,你在哪种、哪所大学求学读书,自然很重要。必须承认,从越好的大学毕业的学生,当然会被用人企业更高看,取得的工作机会和相关待遇会更好。 学校排名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也仅仅是第1个。 后面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对于他这个学校以及他这个专业的需求。 有的只是学一个什么市场营销,嗯,它的含金量并不是特别的高,如果是那种搞工科的搞科研的,去国外读了一个很牛的大学,那回来之后就是人才了。 而偏向文科的那些,除了比较顶尖的几个学校,其他学校上出来其实都差不多。市场的反馈并没有那么敏感。 所以说选学校的时候一定要选比较好的学校的优质的专业,同时市场还能够欢迎跟接受,这样的话毕业之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也就是说变现能力会更强,我认识一些从国外回来的硕士,他读的是文科,他毕业之后找的工作甚至不如在国内学校读的工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 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多,尤其出国读硕士研究生,国外很多1年制硕士,很多人去读,1年毕业,镀个金,看似很划算,其实需要自己考虑好自己的发展路径,留学生的薪水也不算很高。如果说定义人才,政府,事业单位等更看重排名,企业更看重能力,1年制硕士,未必一定是人才。 是否是人才,首先得看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对口的才属于人才,不对口的,对方再怎么优秀对于你来说也不属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