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明朝是如何对湖广土司进行文化同化的,效果又怎么样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在当今世界,由于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播则更加迅速,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也愈发强大。
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特性。国家的一些文化政策例如孔子学院、中国戏曲等等也在推动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中的发展。
而在中国古代,一些文化政策的颁布对国家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明朝廷也曾经以文化政策教化少数民族,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其中明朝廷对湖广土司采用的文化政策尤其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一、治理难题:民风彪悍的湖广土司
土司,又称土官,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常常因为"山高皇帝远",而使地方治理困难,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湖广土司地处湖广与四川之间,主要存在在现在的贵州、湖南、湖北等地。明代时土司地区生产力较为低下,夷风浓厚,其民风彪悍,难以管束。
《万历湖广总志》中也有言"施南宣抚司,好入山、不乐平旷,外痴内黠……"
前半句正出自《后汉书卷八十六》,该卷讲述的是一个神话英雄盘瓠的故事。
意思是盘瓠一族喜欢山脉沟壑,不喜欢平原旷野,看起来痴内在有慧黠,且留恋故土,不轻易改变旧俗。
而盘瓠恰恰是当时的苗、瑶等少数民族所崇拜的神话英雄。而后半句的意思是穿粗布衣裳光着脚,将发髻梳成椎形,凶暴强悍。
这句话就很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凶暴强悍,不轻易改变旧俗的特性。
民风如此彪悍的蛮夷显然给古代的统治者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然而唐代的统治者受汉代册封匈奴降者为侯的这个行为的启发,总结了以往历代的经验。
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酋长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以此来控制少数民族。
这种册封的行为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以土官治土民"的方法,也为元朝以后的土司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打下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每年纳贡,进行统治。
虽然在经济生产方式上不做改变,但是明朝廷在文化教育方面却有所干涉。
二、潜移默化:将文化同化进行到底
明朝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所以朱元璋在尉氏就大量的设置学校,除了国子监以外,在地方也设有各种州学府学县学。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人才选拔,明朝是非常相信教育的力量以及它可以带去的深远影响,同时也非常善于利用教育手段来治国的。
那么了解这个背景,我们再去看明朝对湖广土司的教育手段,就能明白明朝管理土司的高明之处了。
明朝廷对湖广土司的教育手段包括学校教育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在学校教育方面,明廷首先让土司子弟入国子监学习。
前文有言,国子监乃是明朝廷的中央学府,这就可以看出明廷的用心良苦。那么明朝的国子监主要教授些什么呢?
《明史》中有记载:"所习自《四子》本经外,兼及刘向《说苑》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
教的是儒学典籍、明朝的律令还有皇帝的赦诰,还要完成像练习书法、讲写书义这样的学习任务。
而且这里的要求十分严格,行为举止都要受到约束,衣食住行都要严格按照规矩来,外出也要打报告。
另外,明朝也在土司地区设立了儒学,并且要求没有入学经历不准承袭。
这样一来,土司子弟想要承袭官位,入儒学就是一个硬性条件了,可不就是大大提高了当地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朝的湖广土司逐渐也有了自己提高教育的自觉,要求广建学校,还会聘请汉族知识分子来教学。
有了这样的教育,而当地的人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就会更方便土司子弟被教化,使他们更加的认同当时统治者的统治,也就达到了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行为规范和引导方面,明朝廷的政策也更加柔和。明朝以礼治国,对子民也要求行为举止有礼。
而土司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礼仪风俗与中原相差胜远,且难以改变。
那么明朝廷就运用了一些比较隐晦的方式来规范和引导土司人民的行为举止向中原靠拢,比如要求土司观礼。
明朝有许多的典礼,比如万寿节、正旦、朝贺等等。这些典礼全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要求人们进退行止有度。
显然这种森严的观礼环境对土司子弟来说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除此之外,明朝引导的方式还有在土司的管理中输入忠勇的观念。自此可看出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昭然若揭。
忠勇的土司子弟可以升官加爵,而手中职权全系于皇帝一身。而且明朝廷非常鼓励土司助国安边,平定叛乱。
一旦有所建树,就不吝啬于表扬其忠勇的精神,还要写祭文告慰亡灵,同时以示勉励。
而且相较于汉族来说,少数民族更加悍勇,对国家来说,让他们保家卫国,则会有更大优势。
如果某些人立了功,还会写一些文章赦诰以示鼓励嘉奖。
这一举动既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对统治者的认同感,又使国家能有一批忠勇之士保家卫国,真可谓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综上,明朝廷的手段与方法层出不穷,要求入学,广建学校,引导土司人民观礼,灌输忠勇的理念,鼓励助国安边等等。
这一套套政策与明朝完善的教育环境和浓郁的儒学氛围一起使得湖广土司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三、影响巨大:湖广土司的改变
在明朝如此多的手段之下,湖广土司自然有所改变。具体表现为湖广土司的文化素养普遍有所提高,而且同朝廷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其中有许多土司子弟及其后代都积极的学习了儒学,有极个别还异常喜爱文学。
例如容美土司田世爵有八子都学习了儒学,其中第六子田九龄尤其喜爱文学,田九龄之后,田玄、田舜年等都有诗集传世,后被辑为《田氏一家言》。
除此之外,明朝土司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都不断提升,与朝廷的关系也逐渐密切。
前面我们提到过明朝的这一系列的文化教育的手段与政策,其实都是为了能够使他们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也就是使湖广土司的这些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朝廷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同时能够为他们所用,不再"叛逆。
这就是明朝廷这些政策的最终目的。那么这个最终目的呢,从历史上来看也是达到了的。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土司越来越多的去学习这个儒家的文化。认识到学习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需要,并且这些的变化得到了明朝一些重要官员的认同和肯定。
比如王阳明先生也曾夸奖过湖广土司的彭氏是真正的世家大族,而不再是蛮夷了。
并且彭氏一族中的彭世麒,就是个精通文墨的人,曾写过永顺县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永顺宣慰司志》。在永顺地方的一处石壁上,曾刻下过他的两首诗。
而从诗中的内容也足以可见,明朝的这些政策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结语:
经过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对土司的少数民族的政策,还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的。
而且这些政策也足以见得当时的统治者阶级,还是很有方法的。他们会想尽办法去治理土司,想到用文化来教育他们,软化他们。
而且最终,教育出的成果是很不错的。这些土司人最终确实能够为明朝的朝廷所用,成为明朝国家的一部分。
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使湖广土司逐渐向明朝廷靠拢,从土皇帝变成了接受明朝管理统治的种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化的重要性。除了像法律、制度这些强硬的手段之外,文化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用的手段。
对于像湖广土司这种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治理运用文化的手段效果显然是非常好的。
与明朝吸引土司子弟入学国子监一样,现代中国对少数民族也有一些文化政策和制度,比如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等。
这些政策除了可以让少数民族产生更多国家认同感以外,也可以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使全国各地都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万历湖广总志》
《明史》
《(同治)长乐县志》
《明太祖实录》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 ",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