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实际上不只有十个国家,各个国家之间的上贡有规律
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宋初,南方各割据势力依然存在,直至太平兴国四年年,北汉投降,除了燕云十六州外,宋才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宋自乾德元年年开始的统一战争,至此一共花了整整年的时间。五代十国的划分是后来史家根据宋王朝存在几百年的历史经验而进行的。
因而本章所要论述的五代十国的通贡情况,有些会涉及部分宋初的内容。
五代十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唐王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割据势力纷纷建立各自的独立政权,自称皇帝。
各国之间,亦战亦和,再加上北方契丹的兴起,各国之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因而其通贡贸易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与往的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的通贡贸易主要为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通贡贸易,包括周边各族政权和海外各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通贡贸易,以及南方各割据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通贡贸易。
二是以南方各割据政权为中心的通贡贸易关系,主要是指周边各族政权和海外各国与南方各政权之间的通贡贸易,以及南方各割据政权之间的通贡贸易。
三是以契丹为主体的通贡贸易关系,包括五代十国各政权与契丹之间的通贡贸易以及周边各族和海外各国与契丹之间的通贡贸易。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纷繁,国家动荡,局势很不稳定。从唐玄宗时期的"七十余番"而到这个时候的"十七八",足见五代时期与中原王朝有着通贡往来的周边各族和海外国家非常之少。
周边各族与海外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通贡情况的变化,与中原王朝本身势力的变化及周边各族和海外政权自身的盛衰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代时期与中原王朝有着通贡往来的国家大多是周边的各族。东南方向的国家之所以稀少,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原纷乱,南方又分裂割据,东南方向的国家来华大多通过海路而来,自然就得停留在沿海各港口,所以能到达中原的并不多。
南方各割据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通贡贸易
吴与南唐
吴国是由唐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所奠基的。年,朱温代唐,吴王杨握正式独立。后梁贞明五年年,杨隆即位,改元武义,正式建国。后唐天成二年年,杨溥称帝。
五代之初,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处于对抗状态。顺义三年年,唐灭梁,告于吴时,始称"诏",吴国不受,唐主于是改用敌国礼,曰"大唐皇帝致书于吴国主"。
所献物品有金花、银器、衣缎、银、锦绮罗、细茶、绵丝、犀角、象牙、绢等。因此,"吴自后唐庄宗灭梁以来,使者往来不绝"。
但是至天成三年年,"吴使者至,安重诲以为杨溥敢与朝廷抗礼,遣使窥规,拒而不受,自是遂与吴绝"。同年,吴杨溥"遣使贡献",后唐明宗以"荆南拒命,通连淮夷,不纳其使,遣还"。
异元元年年,吴太尉、中书令、齐王徐知浩取代吴,建立南唐。建国之初,南唐与中原王朝一直没有朝贡往来。
但并没有与中原王朝脱离任何关系,保大六年年冬十一月,还"遗汉主书,求复通商",与中原王朝之间一直都保持着友好的通商关系,只不过没有称臣纳贡罢了。
直到保大十三年年,后周下诏南侵。十四年年,南唐遣使求成于周,称"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愿以兄事,岁输方物","称臣,请罢兵"。
不久,贡金银器等大量的物品,还"割寿、壕、泅、楚、光、海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又"请比两浙、湖南奉正朔,周主犹未许。"
也就是说,在敌军兵临城下,危及自身统治的时候,南唐才迫于形势,向周提出称臣纳贡,而这个时候,即使他贡献再多的金银财物,也只是缓兵之计,就后周并不见得领情。
因而,纳贡之物是极其庞大的,能得到的回报也是极其微小的。
在国家危机存亡之时,称臣纳贡是唯一的办法。
宋代周后,其"贡献犹重,岁费以万计"。南唐后主李煌甚至请求去帝号,自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
南唐与周、宋的通贡往来中,南唐所贡的物品有金银器、锦绮绞白、御衣、茶药、犀带、银、绢、钱、罗执、帛、白金、金银龙凤茶酒器等。
除了岁贡外,还有一些是为了稿军和买宴的钱,贺郊,节日亦贡大量的钱财。而中原王朝给予南唐的礼物多为牛、羊、马、骆驼等。
一般都在国主诞日。建隆元年,南唐国主诞日,"宋遣使馈羊万口、马三百匹、案驼三十,之后岁以为常。"
中原王朝每年亦以国主诞辰的名义赐予南唐礼物。这实际上也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贸易往来。
毕竟,在当时,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又不产马,对于马的需求是非常之大的。而北方王朝需要的正是南方各国的钱、茶和丝绸之类的东西。
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如开宝六年,"江南饥,宋馈米买十万解。"
楚
楚国是由马殷建立的。
在五代时期,一直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积极地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通商往来。
开平二年年秋七月,楚王"奏梁于汁、荆、襄、唐、郧、复诸州置回图务,运茶河之南北,以易增扩、战马,仍岁贡茶二十五万斤"。
唐主踢给楚王骏马、美女。楚国地处南方,不产马,因而积极地与中原王朝保持通聘往来,除了出于政Z上的因素外,还为了能与中原王朝交换大量的马匹。
长兴三年年冬十月癸酉,楚"进唐银、茶,请颁战马,唐明宗赐马五十匹,归贡物。"唐亡后,又与晋保持着友好往来。
马殷死后,楚国内让不断,最后被南唐所灭。没过多久,南唐亦被赶出楚地。荆南地区依旧混战不断。
楚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通贡往来看,楚向中原王朝所贡的多为茶、金银器、诸色香药、白蜡、吉贝、朱砂、漆器、绢、银、白金等等,而中原王朝赐给楚的则多为马。
除此之外,还有鞍马、玉带等象征身份的礼物。岁贡是为了互市,以茶、银等交换中原王朝的马匹,因为"楚地多产金银,茶利尤厚"。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获取中原王朝在政Z上的册封和支持,如开运二年年秋九月,楚王"知晋王号奢糜,屡以珍玩为献,求加都元帅。"
吴越
钱谬立足钱塘,终五代之世,都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
武肃王死后,仍留下遗训"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胡三省注曰"时中国率数年一易姓。钱谬之意,盖谓偏据一隅,知以小事大而不已。苟中国有主,则臣事之,其自兴自仆,吾不问也。"
也就是说,不管谁为中原王朝的主人,吴越国都将自始自终将其奉为正统。这一祖训为吴越各代国王所遵循。
吴越与其他割据政权一样,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一是为了稳固自身的割据统治,二是为了追求通商互市。
吴越所需也无非是中原王朝的马匹等物。
天宝元年,梁王问吴越进奏吏"钱王平生有所好乎"吏曰"好玉带、名马。"梁主笑曰"真英雄也"乃以玉带一匣。御马十匹赐王。
由此可见,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所好的多为玉带、名马。
开始,吴越向中原王朝进贡是经陆路而上的。天宝九年夏五月,"遣浙西安抚使判官皮光业自建、汀、虔、郴、潭、岳、荆南入贡于梁。
梁臣多言吴越王入贡是为了利于市易,不宜假以名器。"由此看出,吴越王千方百计地与中原王朝保持通贡往来,经济上的互市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原王朝也常常派遣使者至吴越聘问。
这是出于礼节性的往来,但也包含着经济上的交换,朝廷使者带来皇帝所赐之物,吴越国王亦得象征性地给予其使者一定的物品。
至天宝十一年,虔州被吴国所破,于是通过陆路向中原王朝进贡的道路被堵塞,从此,吴越北上朝贡则不得不从"海道出登、莱,入贡京师"。
《新五代史》也记载云因"杨行密、李异据有江淮。吴越贡赋、朝廷遣使,皆由登、莱泛海,岁常漂溺其使。"
可以看出,吴越与中原王朝之间使者往来的程度,及其通过海路而往的风险是何其之大。
吴越贡给中原王朝的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金属类:银器、金器、白金、细甲弓弩箭等等。
丝绸类:越绞、吴绞、龙凤衣、盘龙风锦织成红罗毅袍懊衫段、白龙脑红地龙凤锦被、绞绢、锦绮、金腰带、绵、吴越异纹绞、金条纱、通犀带等。
动植物:孔雀、苏木等、食物茶、大茶脑源茶、药、海味、干姜、细酒、糟姜等。
手工艺品:细纸、秘色瓷器、扇子等、其他奢侈品香药、犀牙、琦帽、真珠、乳香等。
由此可见,当时吴越国的手工业水平是比较高的。
而中原王朝所赐予吴越国王的礼物主要有:
作为生辰礼的有:御衣红袍、金锁甲、衣冠、剑佩、玉带等。其他的赐物,在宋建立以后,赐物较多也较为普遍,主要有:金器、银器、锦踩、钱、绞绢等。
至后周显德五年,中原王朝亦"每岁班赐",所赐多为羊、马、案驼。除此之外,还常常赐予国主国信、汤药、茶酒等。
闽
王审知割据福建之初,如果不奉梁为正朔,吴越、南汉皆可找到理由讨伐之。为求得长期的安定,自然也得打着尊奉中原王朝的旗号。
两国相交不斩来使,王审知斩了淮南使者,至此与淮南交恶,不得不从海路入贡于中原王朝。
而通过海路朝贡的风险是很大的,"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可见其伤亡是比较惨重的。
后梁亡,闽一度与后唐脱离关系,在永隆元年,闽主曾"遣商人间道奉表称藩于晋",当时正值唐、晋争战时期,因而"唐主大怒,诏却贡物及福建诸纲运"。
虽然此后亦有史料一记载永隆二年年、四年年,闽"遣使聘于唐",但这里所说的唐一定是南唐,因为这个时候后唐已亡,而且要是遣使到后唐,一般都会用"贡",而不会用"聘"。
至后晋时,始又恢复通贡关系。天德三年年,闽被南唐、吴越瓜分。其后,向南唐称臣,不久,降唐的闽国将领留从效占有漳泉,通知南唐守将"泉州租税不多,只够自给,不烦大军久驻于此"。
于是,南唐被迫退出漳泉地区。因此,"南唐、吴越瓜分闽国后,漳泉两州的头子留从效,名义上臣服于南唐,实际上已是割据一隅。"
虽奉表称藩于唐,亦遣使入贡于晋。
闽国向中原王朝入贡一般都通过海路北上。
其所贡物有:
金属类:金器、银器、白金、银等。
食物类:海蛤、细蕉药、木瓜、细葛、海葛、干姜、蕉、红蕉等。
香药类:乳香、沉香、象牙、胡椒、肉豆范、饼香、煎香等。
其他:犀牛、蝉纱、花鼓、锦绮罗、犀牙、砒唱、真珠、龙脑、扇、白戮等。
南汉
南汉是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建立的。唐亡,刘隐遂割据岭南,后梁建立后,刘隐称臣。至后梁末帝时,刘隐弟刘莫奉为南海王。
因而在后梁前期,南汉始终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定期向中原王朝纳贡,所贡之物为钱、龙脑香、腰带、珍珠枕、砒帽、香药、龙形通犀腰带、白鹿、金银、犀角、象牙、杂宝获、名香、银、茶。
刘奠谓僚属曰"今中国纷纷,孰为天子安能梯航,远事伪庭乎"由是,贡使遂绝。
第二年,刘奠即皇帝位于广州,国号大越,改元乾亨,史称南汉。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南汉统治者在这样一个纷乱割据的时代,其内心的忧虑和不安全感。
至后唐时,曾遣使何词于唐,称"大汉国王致书上大唐皇帝",且规强弱。何词回南汉,告南汉主曰"唐主骄淫","帝大悦,自是不复通中国。"
从此之后,南汉与中原王朝之间就再也没有使者的往来。乾和十五年年,南汉主听说南唐被周所败的时候,曾大为忧虑,试图"遣使入贡",但是由于陆路为湖南所阻隔,最后还是放弃了。
南汉王多昏庸,其实这个时候,即使陆路为湖南所阻,通过海路完全可以到达中原的。
只因南汉主抱着"吾身得免,幸矣,何暇虑后世哉"的消极思想,所以在宋代周后,内常侍邵廷涓劝后主"修兵为备,不然悉珍宝奉中国,遣使以通"。
南汉主"惜然莫以虑",甚至"恶其直言,深恨之"。开宝四年年,"潘美克广州,俘刘跟"。
前蜀与后蜀、前蜀
前蜀是由唐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于公元年建立的。
称帝后,不承认后梁王朝的正统地位。王建在建蜀之初,政Z比较清明,经济上也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且蜀地条件好,在十国中算是较为富裕的地区。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前蜀与中原朝廷对立,因此特立这种阻碍通商的法令。
在中央集权统治时代,地方割据政权给中原王朝所贡的必定是奇珍异品,决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只有在纷乱割据的时代,才会如此藐视中原王朝的统治。
后蜀
后蜀是后唐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在前蜀故地上建立的。一开始,与中原王朝仍处于对峙状态。
直到广政二十六年年,宋师平荆湖,后蜀国主才想到遣使朝贡,但被"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固止之"。
随着统一局势的发展,后蜀后主仍不得不向宋称臣纳贡。所献为金器、玉腰带、银挺等。
荆南
荆南是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建立的。
高季兴在朱温死后开始割据,后梁末帝时封为渤海王,后唐时封南平王。
荆南辖境仅荆、归、峡三州,地方虽小,但"介居湖南、岭南、福建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四邻各政权的缓冲地带。高季兴判梁,"其子从诲切谏,不听。
不仅如此,他即位时,"唐、晋、契丹、汉更据中原,南汉、闽、吴、蜀皆称帝,从诲利其赐予,所向称臣。诸国贱之,谓之高无赖"。
因此,荆南在五代时期,不仅向中原王朝保持通贡关系,也与南方诸割据政权保持着通贡关系,一方面因其"地狭兵弱",从中可以获得不少赏赐。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乱世的一种恐惧心理,才不得不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政Z生命。
在后汉时,荆南曾一度与汉绝,"附于唐、蜀"。
但是与汉绝后,"北方商旅不至,境内贫乏",于是又在乾枯元年年不得不"遣使谢罪,乞修职贡"。
荆南贡于中原王朝的物品主要有:金器、御衣段罗绞绢、白龙脑香、九炼纯纲金花手剑、银、银器、细锦、翻锦、罗、法锦、鹿胎挎段、御衣金带、弓箭等。
而中原王朝赐予荆南的有御马、礼服、冠、剑、绢、马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来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