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8年,王光美来到广东后,想要去看看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广东省省委书记林若家里是什么样子。于是,王光美主动向林若提出要去拜访。 没想到,林若却婉拒了王光美这一请求。 王光美不愿放弃,次日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悄悄去了林若家里。 走进客厅,林若家的情况让王光美吃了一惊,直言真没想到。在林若的身上,王光美看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诸多美好品质。 带领妻子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林若出生在潮州。当时,国家正面临外敌入侵。为了躲避日寇的铁蹄,林若跟随家人辗转来到客家山区兴宁。 1941年,17岁的林若还在兴宁一中读初中,父亲就帮他娶了媳妇,想要他继承家业,早日为林家延续香火。 结婚前,俩人并没有正式见过面,只知道对方叫洪茵,俩人是同乡,门当户对。 出于好奇,林若有意路过洪家,看到了正在洗涮的未婚妻。但那时的洪茵,并不知道路过家门口的那个年轻人是自己的未婚夫。 林若在梅县东山中学的毕业照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合为夫妻。 虽是包办婚姻,但林若对妻子很好 。在兴宁一中上学期间,地下党非常活跃,林若的好友何锡全在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 在好友的影响下,林若也开始接触有关革命与进步思潮。 初中毕业后,林若考入梅县东山中学读书。而洪茵因为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只是粗识文字,婚后就一直在家侍奉公婆。 林若不想让妻子过这样的生活,便动员她去学校读书。 在林若的支持与鼓励下,洪茵进入梅县广益中学读书。由于聪明好学,洪茵没多久就跳级到东山中学与林若一起读高中。 期间,林若还介绍妻子与妻子的三个弟弟都参加梅州学生联合会。 此后,洪茵积极参加学联会活动。 在林若的指导下,洪茵秘密阅读进步书刊,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1945年,林若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个月后,他考入中山大学。 洪茵 这一年,日本宣布投降,但是蒋介石执意挑起内战。因此,无数像林若、洪茵这样的革命者,不得不继续战斗下去。 大学期间,林若积极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国内反动派镇压民众的活动, 参加抗议反动派杀害闻一多教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示威大游行。 而洪茵那边,于1946年回到丈夫林若的家乡潮安浮洋高义村。在那里, 洪茵白天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晚上攻读进步书籍到深夜。 在那里,洪茵因为尊老爱幼,怜贫恤弱,深受村民爱戴。 几个月后,由于洪茵的父亲失业,一家生活陷入困境,需要靠亲戚接济度日,洪茵便搬到母家生活。 虽然生活艰难,但洪茵一直坚持秘密开展党的宣传工作,同时,她还引导弟妹们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 1947年,读了两年多大学的林若, 由于频繁活动,被反动派列入黑名单,随时都可能被逮捕。 林若 组织上为了保护林若,便安排他离开学校,前往东江游击区工作。 离开前,林若鼓励妻子洪茵留下来,照顾父母,引导弟弟妹妹们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当时,统治当局已经严密控制各个路口,省城与游击区之间设置众多关卡。林若在组织上的帮助下,安全避开一道道关卡,进入香港,然后再从香港搭船回到潮汕,从梅州兴宁进入东江游击区。 与此同时,洪茵则经人介绍,到澄海南溪赵小学担任教师,并以此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林若到达江东后, 部队领导非常重视,将他安排在地处连平、和平等边远县境的连队担任指导员。 此后,林若从指导员、教导员一直升到团政治处主任。由于工作出色,他赢得了同事、上级、战友们的信任。 洪茵也没有辜负丈夫的托付,在她的影响下,弟弟妹妹都参加了革命。 1949年,洪茵带着年仅17岁的妹妹洪瑜告别父母,投笔从戎,来到凤凰山,被编入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 胡琏 没多久,洪茵被送往潮汕干校学习。学习结束后,洪茵被派往凤凰山下丰顺县谭江白茫輋村主持地下交通站工作。 这年8月,胡琏兵团残部约2000多人,进犯凤凰山根据地。为了不让军粮落入敌手,身体患病的洪茵与战士们一起,组织村民将全村的粮食都运到山沟里藏起来。 一天晚上,劳累不已的民兵们都回家休息了,胡琏兵团残部不知道从哪里得到官溪村驻扎着武工队的消息,准备趁夜抢夺粮食,并妄图消灭潮、澄、饶分党委。 狡猾的敌人暗中买通伪保长,又弄来一些解放军的军服与军帽,乔装打扮成解放军的部队,趁着夜色悄悄进村。 由于哨兵放松警惕,误以为这支部队是自己人,便让他们通过了岗哨。 敌军刚通过岗哨没多久,哨兵借着月色,发现这支队伍的士兵拿的都是美式冲锋枪、卡宾枪以及重机枪等精良武器,才发觉情况不对,立即鸣枪示警。 刺耳的枪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后, 洪茵意识到情况紧急,当机立断派出两名交通员赶去凤凰圩向潮、澄、饶分党委报信,并让其他同志紧急撤离,由自己堵住敌人。 胡琏 其他同志不愿留下正患病的洪茵,洪茵大声命令道: "别管我,快去向分党委汇报!" 说完,洪茵拿起枪冲向大门口,朝着敌人连开数枪,将敌人引开。 霎时间,枪声四起,硝烟弥漫,我军被敌人团团包围。 经过一番激烈的枪战,那两名被洪茵派去报信的交通员在混战中冲出重围。 看着后面紧追不舍的敌人,他们其中一人决定将敌人引到另一条路上去,让另一人脱身报信。 最终,分党委及时得到敌人突袭的情报,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火速布置兵力阻击敌人,另一方面赶紧安排后方机关、干校、医院伤病员撤退到安全地带。敌人的如意算盘因此落空。 不幸的是, 洪茵与另外三名掩护大家撤退的同志因为寡不敌众落入敌人手中。 为了从洪茵等人口中获得军情与粮食的消息,敌人对他们威逼利诱。但是,无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洪茵始终咬紧牙关,不透露半个字。 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将洪茵等人杀害。这一年,洪茵只有25岁。 深受百姓爱戴的书记 妻子牺牲后,林若虽然悲痛不已,但革命事业还得继续,这是他们夫妻共同的理想。 林若 这年10月,在解放广东的战斗中,林若奉命进入起义部队任职,部队转战珠江三角洲农村。 新中国成立后,林若于195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中山石歧参加"清匪反霸、减租减息"运动,奉命带领一支工作队进入东莞。 在这里,林若从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一直到县委书记,做了很多造福百姓的事情。 比如,他带领大家开展土改运动、机械化、兴修水利、振兴当地教育、扫除文盲等。 更难得的是,作为县委书记,林若没有高高在上, 他插秧与农民一样快,挑担与民工一样多。 多年来,林若一直求真务实、不图虚名,中南局书记陶铸也因此记住了他的名字。当地的群众更是深深爱戴林若。 1975年,林若被任命为广州市委书记,7年后,他被推向全省领导岗位, 担任广东省委书记。 1985年,林若主持省委工作。 期间,林若非常重视山区建设。因为在他看来"山区不富,全省难富。" 林若 为此,林若常常跑到山区了解情况。这年秋天,林若用了半个月的时候,先后到10个山区县做调查研究。 其他珠三角地区的干部也因此抱怨林若"偏心",总是跑山区,不公平。 但其实,林若说自己那些年跑山区与跑珠三角的时间差不多,只是跑山区被报道的次数比较多,因此让大家产生了他跑山区多的错觉。 在山区调查期间,林若在和平县发现周围的山头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一些非常稀疏的残次林。 上文说到,林若上大学的时候,组织上为了他的安全考虑,将他转移。期间,林若曾在和平县打过游击。 在林若的记忆里,那里树木非常多,他们打游击的时候隐蔽在其中,敌人很难发现。 但没想到,几十年后却变成了这样的情况。如果他们当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打游击,早就暴露了。 不只和平县,当时的广东举目秃岭, "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 林若植树(右) 所谓‘穷山恶水’,林若觉得,在这样的荒山秃岭,农民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更不要说是致富。山区只有通过绿化,培养资源、开发资源,走治山致富的道路,才能发展经济、振兴山区。 所以,林若说:"森林是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被破坏的,也应该由我们这一代恢复,偿还历史欠账,造福子孙后代!" 于是,调查工作结束后,林若就与广东省委班子反复研究,做出了 "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 的重磅决策。 当时,造林绿化难度非常大,不但需要很大的决心、很大的魄力,甚至还要冒一定的风险,才能进行。 虽然困难重重,但林若毫不退缩。他说: "不把广东绿化起来,我死不瞑目!" 就这样,林若带领大家啃了很多硬骨头,采取了很多硬措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1991年广东省获得"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称号。1993年,林若他们终于实现了"十年绿化广东"的目标, 比计划提前两年实现。广东林业出现历史性转折。 林若植树 广东省的成功,很快引起了其他省市的关注,他们在向广东道贺的同时,也请求广东省向他们提供有关的文件与材料,以便学习借鉴。 工作能力出色的林若,平时对人也是表里如一,对待下属,他既能说出别人的优点,同时也会指出对方的不足,实事求是,不会绕弯子。 因此,领导干部都非常信任林若,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觉得他很正派,大家很有安全感。 与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一样,林若也有 清正廉洁 这个特点,对腐败与不正之风疾恶如仇。 作为省委书记,林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办公时与秘书挤在一个房间,用的还是公用卫生间。 后来,新的纪委办公楼建好后,林若不想铺张浪费,始终不愿意搬过去办公。 平时上班,林若都是走路去。如果赶时间,林若会骑自行车去。 林若与群众在一起 每次到乡下出差离开前,林若都要问一问秘书:"小苏,交伙食费了吗?" 对于送礼现象,林若更是不能容忍。即便是基层同志送水果、土特产,林若也不接受,毫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对方。 后来,秘书劝说林若:"虽然这样给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但是,人们都怕你、疏远你,你可能就听不到真心话了。"林若这才稍有改变。 虽然依旧坚持不收礼,但是,后来再碰上基层同志送礼,林若将其转送给了站岗的警卫战士或者幼儿园。 对待家人,李若要求也非常严格, 从来不为子女谋私。 他们一家在衣食住行方面,都非常简朴。 林若后来的妻子彭慧兰工作能力很出色,曾是省纪委干部处处长。但是,在妻子即将升迁时,林若却拦了下来。因为他不想让人觉得妻子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升职的。 就这样, 彭慧兰一直到离休都是处级干部。 林若与妻子 编写《浮洋镇志》时,主编搜集到了洪茵的英雄事迹。为了核实洪茵的事迹,主编在洪茵传略初稿形成后,寄给了林若。 林若看后表示: 洪茵同志虽然牺牲了,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为革命牺牲的同志千千万,不要专门为她做什么不适当的表彰,不要收进镇志,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即可,千万不要因为是我的亲人就做过分的叙述。修整后只能编进烈士传略这一类的文稿。 最终,相关工作人员经过慎重考虑,觉得为了平等对待镇志中的烈士传略,还是将洪茵传略收入了《浮洋镇志》。 由于多年来保持低调,从不追求虚名、物质,林若的家里布置非常简单,一套木沙发、几张藤椅,还都是经过修理的。 因此,当王光美来到林若家里后,非常吃惊,不由得感叹: "真没想到省委书记家里这么简朴,而且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广东省!" 王光美 1992年,林若被选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退休后,林若苏日安年事已高,但依旧闲不下来,将精力投入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革命老区的建设工作中。 2012年10月7日晚上8点,林若走完了传奇的一生,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走得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