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包头市东河区绥西屯垦督办公署旧址
在包头市东河区通顺街与胜利路交汇口西北侧住宅楼前,耸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欧式风格的门楼建筑,单从它的造型和风格来看,与周围的其他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在这座建筑旁边树立有一新一旧两块文物保护石碑,旧石碑上刻写———侵华日军驻包司令部址,新石碑刻写——绥西屯垦办督办公署旧址;并且被列入包头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有着"双重身份"建筑物遗址吸引着喜爱包头历史文化的人们去找寻有关它的历史。
照片拍摄于2018年12月份,当时是的第一次来到这里
第一次来到这座建筑遗址前,旁边仅树立了一座旧文保碑,且周围防护铁栅栏破烂不堪
文物保护碑上写着侵华日军驻包司令部旧址及相关介绍
建筑遗址东南角拍摄
建筑遗址后侧拍摄
建筑遗址内部拍摄
建筑遗址石柱
建筑遗址后侧墙体
在2018年冬,我第一次得知该建筑遗址并进行寻访拍摄,此后又在不同时间来过两次。回想三次对这座建筑遗址观察拍摄,还是能明显发现一些变化。随着近些年有关部门对文物遗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现在在这座建筑遗址外围重新建立起了一道坚固的混凝土防护栏,防止外人进入,建筑遗址内部地上及周围垃圾被清理干净,使得该遗址周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另外在防护外侧新树立了一座包头市文物保护石碑,名为——— 绥西屯垦督办公署旧址 ,这个名称读起来很是拗口,从字面上也不了解是什么部门,相比它之前的旧称呼(侵华日军驻包司令部)来说显得有些抽象。
在2020年冬第二次来到这里,发现该遗址周围已更换了防护围栏
在围栏外侧新树立了一座文物保护碑——绥西屯垦督办公署旧址
这座建筑遗址的到了相应的保护
建筑遗址后侧小铁门也落了锁,防止外人进入
绥西屯垦督办公署大楼旧址文物保护碑文 :
绥西(区)屯垦督办公署大楼建于1935年,旧址位于东河区胜利路36号。阎锡山的陆军第七师师长王靖国以5200银元购得广生粮店大院一所,再花20多万元翻修建起"绥西屯垦督办公署"。该院为砖木结构,有大门、过厅、走廊、礼堂、办公室和东西小院等建筑20多间。此外,好在包头城内和平路安仁里开设"垦业银行",强行发行垦业流通劵,劵上印有该公署建筑图案。抗战时期作日本陆军驻包头司令部,胜利后改作包头警备司令部。现仅存大门门厦,通高7米,南北4米,东西5.8米,占地50平方米。门厦坐北朝南,形似罗马圆柱式四腿"骨牌凳";外加正门墙,长17米,高2米。
王靖国照(照片来源于网络)
从上述碑文中仅知道了关于这座遗址的大概情况,我为了补充更多历史背景信息,在《包头老城》一书中找到以下资料:"1931年蒋介石改编晋军后,编余的官兵约占三分之一,阎锡山为了保存编余官兵实力,借口"寓兵于农"、"开发西北",成立了绥西屯垦督办公署,自任督办。1932年命七十师师长王靖国代行督办,其掌握土地大部分在五原、临河、狼山一带….管理垦区,五原与包头黄河各一处,经营农牧业、种植鸦片,以作为军费开支及军垦所需…..王靖国在包头期间也做过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平息匪患,配合宁夏军夹击遣散曾驻防包头西撤的孙殿英四十一军,在包头兴办小学(位于金龙王庙街南门里路西)、安惠医院,为防水害修建东、西水道防洪工程。"
照片来源:《老包头影集》
照片来源:《包头老城》
我在阅读一篇名为《西前街的洋门楼》文中得知,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王靖国奉调太原,垦业流通卷也随之成为废纸。当时设计货币图案时,设计人员把这座建筑的外观图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元币正面,该建筑是按照南京总统府造型,采用欧式风格建筑的,白色的罗马式门柱上雕刻这精致小花。
照片来源:《西前街的洋门楼》
当时在老包头城市面上发行等流通劵(照片来源于网络)
这张流通劵中间图案为绥西屯垦督办公署原样(照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流通劵用于大批量收购当地的粮油、皮毛、甘草,刺激通货膨胀的同时也迅速贬值(照片来源于网络)
在1936年,北洋军阀吴佩孚曾在此处避难。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包头以后,这里被作为日本陆军驻包头司令部,在当时一个名为小岛的日本高级军官在这里设立宪兵司令部,也称为小岛司令部。可恶至极的日本鬼子为了彻底奴役包头百姓与抗日民众,还在这里设立监狱和刑房,不知残害了多少无辜生命。
抗战胜利后这里被国民党改为包头警备司令部。国民党出逃后,当时的解放军绥远军区又在此成立了军邮站。该站当时有二十多匹马,三十多位军人,他们昼夜轮流护送军队紧急文件、信件和军资物品。
在1952年秋,军邮站搬迁岛东河区和平路150号大院后,在当时的西前街(今胜利路)36号大院又组建了一个团级编制的军校,由于当时军校校长看到这处军校大院内没有新时代气息,就让一位女宣传干事在门口正中用水泥雕刻了这个象征中国人民军队的五角星,并用大红油漆染红。有人说东河区西门大街"红星"等地名与此有关。
随着新中国改革开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来恢宏气派的公署大楼在2000年被拆除了大部分,现今仅存这座门楼建筑。
网友"亦然59"曾提供信息:"从1959年随父母来包头居住在西边的39号院。39号院有三个大院和一个东小院。那时院内的西房还是那种屋檐碰成人头的房子。即"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就是说的这种房子。1960年房屋翻新改建成了房顶普瓦的平房。旁边的36号院就是那个"司令部"。当时前面有一个院子。东房是家属住宅,有同学家住在那里。西房是一个卫生所。那个廊子两侧的墙上有挺大的和平鸽浮雕。大院有两个铁门,有高坡下到胜利路。一般东门常年锁闭。从廊子进入后面的院落。院落里是单位铁路二段的办公场所。后面有一个空场和礼堂。空场经常举行篮球比赛。礼堂经常放映电影。礼堂后面又是一个院落。是家属住宅,有同学家住在那里,里面是木地板。前面现存的廊子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吃完饭孩子们以能坐在前排三角柱的地方为得意!在那个地方住了六年!改建成楼房以后,36号院和39号院合并了!成为32号院。39号院大部分成了马路。"
建筑内顶端的红五星(拍摄于2018年12月)
在2020年夏第三次来到这里并拍摄下以下照片
这座门楼像一位饱经风雨沧桑,身子骨却依旧硬朗结实的老人顽强屹立在此,用那低垂而又深邃到眼神注视这周围事物的发展,用那深沉而又浑厚的嗓音向来往于此的人们慢慢诉说着他从老包头时期一路走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件件如烟往事....
文中参考资来源:
1、绥西屯垦督办公署旧址文物碑文
2、《包头老城》
姚旭/姚桂轩/高凌云
张海斌 主编
内蒙古人民大学出版社
3、《西前街的洋门楼》
《老包头街巷文化》
包头市规划局策划并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
4、《老包头影集》
5、网友"亦然59"提供文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