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1129年9月的一天,南宋高宗赵构正在大营中休息。突然,侍卫慌忙来报:"陛下,大事不好,营外的护卫们反了!"赵构惊慌失措,他身边一个戎装背箭的女护卫连忙将他推进了内间,刚做完这一切,一队手持刀剑的哗变护卫们已经闯了进来。为首的护卫问:"皇帝佬儿在何处?"女护卫丝毫未见慌乱,手指大营门外说道:"官家刚出去,若是你们动作快,应该能追上他。"护卫们闻言,连忙追出大营。女护卫召来刚才报信的侍卫,让他迅速去找禁卫将军前往平乱,而后将被吓得浑身颤抖的赵构扶了出来。 赵构平复了情绪,非常感慨,靖康之变后的这些年,他虽然被拥立为皇帝,可是时局不稳,他们不得不东躲西藏,疲于奔命。此番兵乱刚刚平息,赵构便与一帮大臣们渡海至温州、台州。不料,金人知道了赵构的行踪,派兵前来阻截。赵构坐的船大,但是行进速度慢,很快就被金兵追上了。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那个女护卫,站在船头,拿起弓箭先发制人,几支箭连续射中了金兵的几个头目。趁金兵自乱阵脚之时,赵构被转移动旁边的小船,及时逃脱。连续救了皇帝两次,赵构感激地对这个女护卫说:"芍芬,幸亏有你!" 这个被赵构称呼为"芍芬"的女护卫,即吴芍芬,也是赵构此后册立的第二位皇后。吴芍芬,(1115?-1197年),开封人,武翼郎吴近的女儿。吴芍芬出身于武将家庭,自幼随父亲兄弟习武,小小年纪武功了得。十余岁时,吴芍芬被父亲送进康王赵构的王府,史称其"侍康"。 吴芍芬虽然年纪不大,但性情忠直,很尽责。她进入康王府后,随侍在赵构左右,充当着保镖护卫的工作,赵构十分信任她。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高宗皇帝。因为时局不稳,吴芍芬时刻身着戎装跟随在赵构身边。 1129年9月,金兵连破建康等地,杭州危急。赵构出逃越州,可是刚到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就发生了卫士谋变。叛军闯入赵构的住所,幸好吴芍芬及时护驾,救下赵构一命。后来,赵构渡海至温州、台州,金兵追来,准备截停赵构的船。吴芍芬先发制人,朝金兵射箭,金兵应声倒地,赵构这才顺利脱险。 吴芍芬数次救下赵构的性命,赵构对她非常感激。不仅如此,吴芍芬长得也非常漂亮。赵构的原配妻子邢秉懿被俘至金国,身边的妾室死的死逃的逃,需要一个女人来服侍他。由于吴氏护驾有功,得到赵构的青睐,被封为和义郡夫人。吴芍芬的身份,从女护卫变成了赵构的妃妾。 时局稳定回宫之后,吴芍芬进封为才人,又升为婉仪,后封为贵妃。吴芍芬不仅武艺高强,并且博通书史,善于写作,她的作品被收入《广群芳谱》卷四十五。文武双全的吴芍芬,得到赵构的厚宠。高宗赵构的原配邢秉懿被金人所俘,生死未知,所以赵构继位后遥尊邢秉懿为皇后,没有另立皇后。而吴芍芬就以贵妃之位统领后宫,在当时宫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赵构的母亲韦太后性严肃,自从被赵构重金从金国赎回后,吴芍芬常常亲问起居,顺其心意,十分孝顺,韦太后对这个儿媳妇也十分满意。《宋史·后妃传》中记载:吴芍芬曾经"绘画《古烈女图》置坐中为鉴",同时,"取《诗序》之义",在自己后宫的居所挂了一块"贤志"的牌匾。这两件事让韦太后非常欣慰,时常在高宗面前夸奖吴芍芬。 1142年,赵构原配邢皇后的死讯传到南宋,朝臣"累表请立中宫",纷纷提议由吴贵妃执掌后宫,韦太后也帮着说好话,力挺吴贵妃。于是,1143年,吴贵妃被册立为皇后。赵构为表达对吴皇后的重视,将吴氏家族"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高宗赵构的几个儿子均早逝,为了选择继承人,于1132年召宗室子赵伯琮、赵伯玖入宫。赵伯琮被张婉仪收为养子,当时尚为才人的吴芍芬收养了赵伯玖。不久后,张婉仪去世,吴芍芬继续收养了赵伯琮。吴芍芬对两个养子并没有"亲疏有别",而是"视之无间"。因为赵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所以"帝与后皆爱之",封普安郡王。吴皇后曾对高宗赵构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后来将赵伯琮过嗣为皇子,并在1162年禅位给赵伯琮。同年,赵伯琮尊吴芍芬为太上皇后,居德寿宫。 高宗赵构晚年时,宠幸李才人和王才人。李王二人恃宠,对吴皇后多有冒犯。吴皇后本不欲与其争执,但二人实在过分的时候,也会予以处罚。可是李王二人不思悔改,被处罚后忌恨皇后,时常背地里对其诅咒。高宗病逝后,李王二人由于没有得到加封,更对吴皇后不满,竟然当面顶撞。吴皇后自然也不是软弱的性子,被顶撞了就会继续责罚二人。孝宗皇帝对吴芍芬很孝顺,见她一遇到李王二人就发怒,深恐她被气坏了身体,于是将李王二人赐死。此后,宫中再无人敢对吴芍芬不敬。 1187年,高宗赵构去世,赵伯琮继位为孝宗,尊吴芍芬为皇太后。赵伯琮想迎吴太后入大内,但吴太后坚持留在德寿宫,并改名为"慈福宫"。1189年,赵伯琮禅位给宋光宗,吴芍芬被尊为"寿圣皇太后"。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是个悍妇,对待公公孝宗皇帝都敢当面大骂,可是面对武门出身又极有威望的吴太后,虽然有时候也会背地里挑拨离间她与光宗的关系,但是当面从来不敢多说一句话。 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去世,光宗皇帝尊吴芍芬为太皇太后。孝宗驾崩后,儿子光宗因被李凤娘挑拨导致与孝宗关系破裂,借口身体不好而不去主持孝宗的奠仪。大臣们没办法,只好去求当时已经81岁的吴太后"垂帘主丧事"。吴太后起先没有应允,但是宰臣执请太皇太后效唐肃宗故事,群臣发丧在太极殿,"成服禁中"。吴芍芬许可在"梓宫前垂帘",代行祭尊礼。然后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帝(实际上这是吴太后与朝臣们联合,迫光宗下台,让他的儿子提前登基)。吴氏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随即马上撤帘。 庆元元年(1195年),吴太后加尊号"光佑",迁居重华宫。庆元三年(1197年),太皇太后吴芍芬病逝,时年83岁,谥曰"宪圣慈烈皇后",祔于永思陵。吴芍芬,在后位(包括皇后、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长达55年,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和皇帝完成金婚的皇后。在整个两宋时期的诸位皇后中,吴芍芬是少数能对政治有较大影响的皇后之一。 跟着@大圣夫人镕铟姐姐看历史,带你看看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历史##历史真相官##我要上 头条##头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