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蜀汉后主,刘备之子,曾经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支持诸葛亮、姜维等人多次北伐曹魏,试图恢复汉室江山。然而,在公元263年,邓艾率领曹魏大军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 刘备奔波半辈子换来的蜀汉江山,就此拱手让人。 刘禅的这一举动,被后人视为无能和懦弱的表现,认为他背叛了父亲刘备的遗愿。但实际上,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禅这样做,其实是对蜀汉基业最好的交代。三国最后的局势: 刘禅投降时,其实蜀汉已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逐渐走向衰落。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并且多次出击曹魏,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并且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与此同时,蜀汉内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黄皓等奸佞之臣趁机谗言中伤忠良之士,使得朝政混乱无序。各地郡县也频繁发生叛乱和灾荒,使得民生困顿不堪。而作为蜀汉的盟友,东吴不仅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援助,反而有时候还会趁火打劫。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邓艾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下时,刘禅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粮草来抵抗曹魏大军了。 如果他坚守成都,则很可能会导致全城覆灭或者被迫自杀。如果他南下南中或者东奔巴东,则也只是仰人鼻息。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曹魏并不是无能或者懦弱的选择,而是一个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投降后的处境: 刘禅投降后,并没有遭到曹魏的屠杀或者侮辱。相反,他还得到了司马昭等人的礼遇和尊重。 司马昭将他迎入洛阳,并且封他为安乐公,并且给他分封了一万户的食邑。刘禅在洛阳过着安逸而富足的生活,还经常参与司马昭等人的宴会和娱乐。 他并没有因为亡国而悲痛不已,反而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国时,他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被后人视为刘禅的无知和无耻之言,认为他忘本负义,不知羞耻。但实际上,这是他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其实是一种智慧和胸怀。 作为一个皇帝,他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和功绩,但是也没有什么罪过和恶行。 刘禅在位期间,没有残害百姓或者滥用权力。他对诸葛亮、姜维等人也都给予了信任和支持,并没有干涉或者阻碍他们的北伐计划。他投降曹魏后,并没有出卖或者背叛蜀汉旧臣,也没有与曹魏合谋或者勾结。他只是顺应了天命和时势,并且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还要表现出一副忧国忧民、悲天悯人、誓死不屈、宁死不降的样子,那反而会显得虚伪和矫情。 相反,如果他能够放下过去的恩怨和荣辱,并且接受现实的变化,以一种平静而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那反而会显得大气和明智。结语: 因此,刘禅投降曹魏是当时的无奈之举,大势所趋,蜀汉偏安一隅,人才凋零,已经没有未来。 刘备的蜀汉江山,是土地,但实际上,更是人民。 刘禅的投降,保全了百姓,便是对刘备基业的最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