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深秋,毛主席虚弱的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女儿李敏陪伴在他的身边,看到他费力的用手比了一个圆圈的样子,忍不住落下泪来,原来,父亲一直惦记着母亲,圆圈代表着桂圆,桂圆正是母亲贺子珍的小名。 贺子珍与毛主席有过一段珍贵的的婚姻时光,不过在战争和误会面前遗憾收场,贺子珍重伤奔赴苏联治病,毛主席多次挽留无果后选择了江青。 两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有了联系,1971年,江青和贺子珍都居住在了青岛,听到秘书告诉自己贺子珍的近况,江青不仅有些忐忑的问道:"我们这样的关系,在一个城市合适吗?" 贺子珍是丈夫毛主席心里的一根刺,江青一直都是知道的。 1,情定井冈山 1927年,贺子珍在江西永新县组织了农民武装暴动。彼时她18岁,一腔热血的想要建设祖国,当听到哥哥要去井冈山时,立刻决定自己也去。 当时,毛主席刚刚带领部队在武装斗争中打响旗号,迫不及待地建立红色政权,贺子珍就这样见到了毛主席。 初见贺子珍,毛主席就十分惊讶,他没想到一个在农民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居然还是个小姑娘,立刻就笑着握住了贺子珍的手,点头说: "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以后就都是自己同志了。" 1928年,国民党为了夺取政权对井冈山发起了围剿,贺子珍与毛主席也踏上了不同的道路。 或许是缘分使然,回到永新县执行任务的贺子珍竟然在这里遇到了毛主席。原来,毛主席来这里进行土地革命的试点。 在每日的接触中,毛主席过人的胆识让贺子珍深深着迷,她开始大方的表达自己的爱意,经常给毛主席送去一些生活用品,时不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已经有过一段婚姻的毛主席怎么能猜不到贺子珍的心意,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向贺子珍表明了心意。 "子珍同志,你是个好姑娘,我很喜欢你。" 就这样,两个革命战友组成了一个家庭。 婚后,贺子珍非常体贴毛主席,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同时还参与文件管理,收集资料,整理会议记录等繁琐的职务。 她知道毛主席喜欢看报纸,常常在工作之余去收集报纸,默默地放在毛主席的书桌前。 本以为婚姻生活会这样平静温馨的继续下去,一场变故却改变了一切。 1935年,红军长征刚刚开始,毛主席带领部队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眼看胜利就在眼前,他的妻子贺子珍却遭到了一场严重的身体重创。 这天中午,敌方飞机对贺子珍所在的队伍进行了轰炸,在炮火中,贺子珍担任起了医生的任务,她将受伤的战友带到安全地方进行包扎止血。 就在大家都隐蔽到敌机视野盲区时,贺子珍忽然发现钟赤兵还处于危险中,她顾不上多想,立刻跳出来,朝钟赤兵跑了过去,在她扑在对方身上的时候,耳边响起了爆炸声。 等到钟赤兵反应过来的时候,贺子珍已经浑身奄奄一息了,她的背上渗出了鲜血,染红了衣裳,滴落到地上。 一阵手忙脚乱后,贺子珍虚弱地躺在担架上,医生李芝给他打了一针止血针,开始将她被血侵染的残破衣衫脱掉,露出了伤痕累累的后背。 她的头上,背部,四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伤,碎裂的弹片深浅不一的扎在她肌肤上,触目惊心。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连麻醉针都没打就开始进行手术,李芝将表面的弹片十分小心的取出,却也带出了一股股的血。 贺子珍死死地咬着牙,满头大汗,浑身战栗,硬是忍到手术结束也没发出一声。 几天后,在李芝医生的抢救下,贺子珍慢慢恢复了意识,她醒来后立刻去询问钟赤兵的情况,得知对方没什么大碍后,长舒了一口气。 随后,她面色凝重的跟身边的人说:"我受伤的事不许告诉润之,不能让他分心挂念我。"直到一段时间后,毛主席才听说了妻子为了救人身负重伤。 听到这个消息,一向很少落泪的毛主席,竟然掩面痛哭。 2,婚变赴苏联 任谁也想不到,毛主席和贺子珍的伉俪情深竟抵不过怀疑和猜测。 1937年,贺子珍赌气带着几个月身孕前往苏联治疗,就此,她和毛主席维持了十年的婚姻彻底结束。 在她离开前,毛主席找到了钱希均,希望她能劝说贺子珍留下。 "毛主席那样个人,你走了,就不担心女青年们去找他吗,延安的女同志们可是很喜欢长征干部的。" 贺子珍听了钱希均的这些话,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此时,28岁的贺子珍还不知道时间的残酷,她觉得只要有真情,无论身在何处,身边出现怎样的人,他总归是不会变心的。 但她忘了,时间、境遇、距离能够改变一切。仅仅一年后,毛主席就与小自己二十一岁的江青结婚了。 听到消息的时候,贺子珍在苏联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对于丈夫再娶的消息崩溃不已,她恍恍惚惚,整日都以泪洗面。 大概痛苦到了极点就会麻痹自己,贺子珍天真的想,会不会是消息误传了,毛主席会不会正在等自己回去。 直到周总理带来了一封分手信,贺子珍才惊觉毛主席彻底放下她了。 "子珍,你一切还好吗,国家建设得很好,我和娇娇也一切平安······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勿念。" "同志"二字,让贺子珍记起了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那时候他就是叫她同志,兜转一圈,最后还是成为了同志关系。 贺子珍抱着信沉默,在身边没人后放声痛哭,或许她是在为逝去的爱情悲痛,或许是在为这十几年的苦难悲伤。 从18岁到28岁,她六次生育,却只留下了李敏一个孩子,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战乱时期,贺子珍身为一个革命战士,她只能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孩子生下来不得不将他们寄养在别人家。 可生死无常,她的第一个孩子就在战火纷飞中夭折了。 等到生下第二个孩子后,贺子珍怕孩子再次出现意外,就将他带在了身边,为他起名毛岸红,住在比较安全的苏区。 孩子顺利长到了两岁,在长征游击战的艰难环境中下落不明。 连续失去两个孩子,再加上抗战的条件艰苦,贺子珍的身体也变得很虚弱,第三个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了。 直到1936年,贺子珍在长征途中顺利生下了一名女婴,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看着孩子瘦弱的脸庞,给她起名"娇娇",这就是贺子珍唯一活下来的孩子李敏。 与毛主席阔别,来到苏联后她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廖瓦,却因为严重感冒导致肺炎,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 一次次的打击,让这个年轻女人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如果不是毛主席将娇娇送到了苏联陪她,贺子珍就彻底没了希望。 李敏来到苏联后,贺子珍将所有的期盼都寄托在了她身上,后来毛岸英和毛岸青来到苏联,母子四个度过了一段温暖的时光,安抚了她的丧子之痛。 天不遂人愿,事常逆己心。 李敏来到苏联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医院里的人见她病情严重,直接被送到了停尸房。贺子珍百般哀求,才将女儿留下。 为了照顾女儿,她没办法继续工作,住在国际儿童医院里,这里的院长看到贺子珍独自带着孩子住在异国他乡,就猜测她是被抛弃了,对她的态度很是恶劣。 "赶快将孩子送去集中生活,你这个不干活的懒家伙,难道一直让我们养着你吗?" 贺子珍听到这些话立刻就忍不住,她伸出布满老茧双手告诉她自己也在工作,甚至为了不让院长把孩子带走,跟她大吵了一架。 谁承想,恶毒的院长直接将她抓到了精神病院,贺子珍在非人的生活中一待就是四年。 在这四年里,曾经被称为"永新一枝花"的她被剃光了头发,囚禁在十几平方的房间里,每天都要强迫吃下一些药物。 这段苏联时光,成为了她最大的梦魇。 3,22年再重逢 1946年,毛主席从王稼祥口中得知了贺子珍的生活状况,立刻就要求他将这对母女接回来,两年后,贺子珍终于踏上了回乡的列车。 她不是没有后悔过曾经的冲动,在苏联的那些痛苦的日子里,她不止一次的想:如果当时自己不那么固执,柔和耐心一点,会不会一切都不会发生。 原来,当年贺子珍离开毛主席前往苏联是因为一场误会。 毛主席在延安建立革命根据里的时候,时不时的会见一些国外的政客和记者,其中不乏有女性,贺子珍撞见毛主席和一位美国女性有说有笑,就立马生了气。 没等毛主席解释,她就立刻冲了过去打了对方,还指着人家骂,让毛主席很是无奈,只能将她拉走。 事后,毛主席向她说明了对方的记者身份,批评她不够懂事,谁知却激起了贺子珍的逆反情绪,两个人大吵了一架,连警卫同志都惊动了。 大概是在吵架时,毛主席的一句气话:"你觉得这里不好,你就去公大,去苏联·······",贺子珍却以为他要赶她走,立刻就收拾了东西去苏联。 当时,二十多岁的贺子珍以为她和毛主席还有很多时间,不承想,自此一别,再见已经是二十二年后。 1959年,江西九江的"美庐"别墅里,贺子珍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他们两个人隔着一张茶几,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彼此对望,眼神里有说不完的话,却最终变成了一句:"你还好吗?" 这一句话刚说出口,贺子珍就忍不住哭了出来,她仔细地打量着毛主席,看着他变白的双鬓,增加的皱纹,哽咽着再说不出一句话。 毛主席看她这样叹了口气,说道:"我一切都好,一转眼就66了,老了,我们见面你不说话,一直哭,又不是见不到了。" 贺子珍听到毛主席这样说,擦了擦眼泪,望着他笑了笑,说起了自己在苏联的事情。 两个人谈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毛主席说起当年找了很多朋友劝说贺子珍不要走,最后还是没能将她留下来。 贺子珍眼睛噙着泪,说道:"当年我太不懂事了。" 他们像老朋友一样,聊双方这些年经历的变故、聊孩子们的近况、聊国家建设,这一对曾经的爱人,经历爱恨别离,早已释怀了过往对错。 再回头看时,轻舟已过万重山。 临走的时候,贺子珍严肃又担忧的看着毛主席说:"保重身体,警惕王明这样的人害你。" 毛主席听到这话哭笑不得,点了点头,似是想起了想起了什么,问她道:"娇娇的对象你见过了吧,同不同意?" 贺子珍笑着摇头:"孩子们的事情由他们去吧,你同意,我也同意。" 刚刚送走贺子珍,毛主席就将自己的卫士叫到身边。 "你去找人看着她,她抢走了我三瓶安眠药,可不能吃多了,这个药太厉害了。" 原来在精神病院的四年时间里,贺子珍每天都被强行灌下许多药,被救出来后,她的精神多少还是受到了影响,看到毛主席桌子上的药,立刻就要抢过来拿走。 "这个是毒药,我不吃药了,你也别吃药。"贺子珍十分警惕的说道。 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为22年的等待画了一个句号,也成为了贺子珍和毛主席的最后一面。 1971年,周总理听到江青的秘书向她汇报了一件事:江青打算去青岛,但是贺子珍也在,不知道要不要告知江青。 周总理觉得没有隐瞒的必要,就让秘书告诉了江青,江青虽然对贺子珍有敌意,但还是大方的决定不改变行程。 于是,毛主席的两任妻子在同一个城市,却井水不犯河水。 结语: 1979年,贺子珍坐着轮椅来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前,眼睛明亮的望着天安门,什么也没说,只是在离开之际,眼圈泛红地盯着纪念堂流下了浑浊的泪水。 距离上次庐山会面已经过去了20年,没人知道贺子珍望着纪念堂时在想什么,也没人有机会了解了。 1984年,贺子珍死在了上海华东医院,在她弥留之际,拉住女儿李敏的手,让她对照顾自己的医生说声谢谢。 贺子珍作为毛主席背后的女人,她为革命贡献出了青春和血肉,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看着自己的五个孩子离开自己,也没放弃建设国家。 在革命胜利后,她隐去功名,回归沉寂,怀着一颗感激之心低调生活,她的功勋是不朽的,值得我们铭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