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分享,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在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应邀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强总理在大会结束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客观地讲,我国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要贴近老百姓实际感受,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李强总理的发言给我们的启示 从更深一步理解,李强总理话中更深的含义是让各地方政府、部门不要只看GDP的数字。而是要适切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给老百姓们带来能够享受具体实惠的工程。 而中央的考核也不单是数据上的达标,社会和老百姓的口碑也是衡量地方各部门工作成果的重要一环。 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实实在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将是新一届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国外不平稳,国内疫情影响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更需要做好民生保障,做好群众就业,保证人民的收入,让大家真切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 大多数老百姓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自己身边的事,例如经济发展趋势、就业环境、医疗条件以及教育环境等因素。地方的GDP与个人幸福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住房、就业等,对于百姓个体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事儿。 如果住房保障不了,或者有了住房,每个月要归还巨额的房贷,经济形势繁荣的情况下还好,如果遇到经济走弱,遇到疫情等,企业停工,企业倒闭,企业降薪裁员,那每个月几千块钱的房贷立即成了巨大的压力。 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切实关注就业问题则是当前政府需要关注的问题重心,随着疫情结束,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份稳定且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的工作。 而当这些基本条件能够得到满足时,大多数人都会对国家、政府产生认同感,努力工作,遵守秩序是普通人的天性,老百姓如果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幸福感。 GDP数字的增长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GDP越好证明着我们的国力正在不断上升,经济形式也在不断提高。而这具体到每个老百姓心中则有所差别,在大多数眼中,自己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提高才是衡量GDP的最好答案。 经济的发展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幸福感解决了不同年龄段普通人当下产生的大部分问题,是自己生活中最坚实的保障。 为了能保证GDP的持续增速,则要考虑老百姓的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问题。这对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如何把握GDP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则是重要挑战。 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 几个关键词,高端制造、自主可控、科技创新。 高端制造的意思是我们要占据产业链更高附加值的部分,由于我们人口红利已经过去,过去低端制造的模式难以为继,要从代工和销售向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发展。中国制造不光要立足国内,更要走向世界 自主可控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国际产业链分工已经由过去的效率优先变为安全优先。实事求是来说,产业链有逆全球化的趋势,我们要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科技创新是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的唯一途径。面对美国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和国家替代。 因此,我国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补短板,还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产业。 科技部已经改组,旨在加强科技部在促进完善新型全国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等方面的职能。 客观地说,李强总理本次发言是符合我们当前国情和今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均GDP依旧不高等问题,从过去那种唯数字论的GDP目标中转型成更注重质量的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总而言之,李强总理的发言带给了我们很多反思。政府在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要立足于民,要让老百姓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政策所带给他们的实惠,并不是简单的GDP数字所带给他们的抽象概念。 只有老百姓们未来的就业形式得到改善,收入得到提高,教育、住房、医疗等条件能够得到保障,根本不需要担心未来经济的走势。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