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郑州航空港区召开了获批十周年的新闻发布会。十年时间,郑州航空港区从机场小镇化身航空新城,成郑州发展的增长极! 对于港区的跃迁,郑州富士康是不可避开的话题。两者携手共度十年,2022年郑州航空港区凭借富士康,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153个综合保税区位居第二;郑州航空港区富士康"出道即巅峰",一直是生产苹果手机的中坚力量。 可近年来,富士康的"跑路"传闻不绝于耳,从美国苹果总部,到郑州街头巷尾,作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郑州富士康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富士康产能趋于饱和(伴随"果链"转移,未来可能下降),那么郑州的下一个十年谁来"接棒"? 01
相互成就 富士康入郑12年 十年前,河南获批全国唯一的航空经济先行区,即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郑州航空港区 ),截至目前仍是唯一。 十年后,它成为郑州乃至河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而郑州富士康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0年,在"内藏压力、外有诱惑"的背景下,摇摆不定的富士康下定决心"牵手"郑州。 前提是,郑州在土地供应、保障、税收、用工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利益让步"。 接着富士康便开启了"郑州速度"——30天建成投产,而同时期的成都富士康用了80天。2012年,为满足iPhone5的生产用工需求,河南举全省之力,在短期内为富士康招来20万人! 后来郭台铭曾作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世界第一的速度,世界第一的行政效率,河南人,No.1!" 刚开始,双方意图很明显,郑州面临产业转型,急需"巨无霸"式的企业入驻,带动经济发展;富士康想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利益最大化。 在时间线拉长后,富士康在河南"多点开花",以郑州为中心,布局鹤壁、济源、周口、商丘、南阳、濮阳等地市生产网。不只是为了带动当地就业,更重要的是可最大程度获取廉价人力、土地等资源。 这些工厂对当地产业升级或技术创新的促进不言自明,当地方人力成本过高或政府政策不可持续时,富士康便会另耕"新田"。 郭台铭曾在2015年带着50亿美元去了印度。 当然,富士康也给了河南想要的。 郑州进出口贸易额迎来爆发式增长。2009年到2012年,郑州的出口贸易额从36亿美元暴涨至358.3亿美元,短短3年时间翻增超10倍。 2019年,郑州富士康以316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当年我国最大的外贸出口企业。富士康凭一己之力,贡献郑州进出口总额的80%,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还有肉眼可见的省内就业变化,在2010年以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有接近70%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就业。 但在2011年河南省劳务工省内就业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126万,其中约24万人是从省外转移到省内的。而从2010至2012年,正是富士康在郑州建厂投产的开端。 在2017年前后,巅峰时期的郑州富士康三大厂区吸纳35万人就业! 同时,富士康入郑时,从深圳带来200余家智能终端企业,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2011年郑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不足200亿元,但在2022年超过5500亿元,其中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产值5281.4亿元,在全省占比80%。这也意味着分布在郑州高新区、金水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有很多上升空间! 最重要的是,富士康对郑州城市形象的提升,就像比亚迪、腾讯之于深圳,讯飞、蔚来之于合肥,因为富士康,郑州吸引着外界的新目光! 富士康成为郑州的名片。 在2016年,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此后在富士康、房地产"双引擎"助力下,"国际郑"的呼声高涨,发展势头迅猛,郑州成为二线城市中杀出一匹"黑马",力争国内北方第三城! 2019年郑州GDP比青岛多了151亿! 但近年来,受疫情、水灾影响,郑州由"狂奔"转向"慢走",2022年郑州GDP增速仅有1%! 受疫情影响,2022年郑州富士康错过了生产旺季,对iPhone14系列手机出货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导致苹果2023第一财季总净销售额同比下降5%,是2016年9月以来最大季度降幅。这让苹果心有余悸。 苹果严重依赖国内供应链。2022年苹果供应链在华员工超过200万,苹果国内市场销售额超4000亿元。 为分散风险,苹果CEO库克开始布局全球供应链。所以最近也传出富士康计划投资7亿美元在印度建厂的消息,新工厂可容纳10-20万名员工,人员规模、产能可能与郑州富士康相提并论。 坊间热议,若"果链"转移,富士康撤离,郑州GDP将在西安、济南之后!真的如此? 02
六大支柱 城市产业转型 在今年2月21日,富士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首次考察富士康郑州园区,并在与省市领导会面时明确表示,会在河南持续投入、长足发展。 而他此行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了稳住富士康在大陆的供应链,确保下半年iPhone 15系列新机顺利量产,避免其他供应链抢单。 一周后即传来新消息:郑州富士康花1.97亿元取得郑州综合保税区约19.5万平方米(约293.17亩)土地使用权,将用以建设智能仓储。 这也释放了明显信号:富士康目前离不开郑州! 虽然苹果将印度作为下一个重点布局对象,但富士康深知,相比于"50%良品率""劳动骚乱""动不动就罢工"的印度,哪有出现缺人危机后能让基层干部进厂支援的郑州香! 我们再看富士康对郑州经济的贡献。2022年郑州GDP为12934.7亿元,其中郑州航空港区的生产总值是1208亿元,占比为9.3%。 但郑州航空港区并非只有以富士康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有汇聚400余家物流企业的航空物流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航空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多个百亿产业集群。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郑州航空港区市场主体达到6.27万户,规上企业达到600家,完成营业收入7755亿元。 那么,富士康对郑州GDP的占比则可想而知。另外电子信息产业虽是郑州的"一号产业",但更多偏向中低端加工制造,在研发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和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 事实上,自2016年晋级国家中心城市之后,郑州也一直想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陆续打造双湖科技城、中原龙子湖智慧岛、鲲鹏小镇、中原科技城等科技创新产业园,引入并孵化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但"多而不精"、"多而不强",难以打破以中低端制造为主的局面,同时掣肘于优质高校、人才、技术等多重因素,高端核心环节相对缺失,这从郑州的主导产业可窥知一二。 目前郑州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生物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除生物医药外,其他均已达到千亿级规模。据郑州市统计局,2021年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3458亿元)的贡献率高达103%。其中,电子信息工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为71.3%、17.1%。 这也意味着郑州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产业、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不足,无法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若要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是郑州的必选之路,那么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汽车装备制造将是郑州下一个发力点! 目前,郑州集聚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海马汽车(可忽略不计 )、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比亚迪(即将投产 )等7家整车企业,和宇通重工、郑州红宇等专用车企业15家,形成了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整车产能达到160多万辆;此外,汽车线束、汽车座椅、汽车玻璃、汽车内饰等150余家汽车核心配套企业也齐聚郑州,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30%,全市汽车产业规模约2000亿元。 但相比于西安、上海、深圳、长沙、武汉、合肥等城市,郑州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链配套水平较弱,汽车产业链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产业上游的汽车研发、设计、检测,以及下有的汽车服务相对滞后,发动机件、底盘件、电器件等核心部件企业占比严重偏低,以创新驱动支撑全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新能源汽车、氢燃料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从规模上还不足以支撑产业链整体高质量发展。 虽然汽车工业基础雄厚,但除宇通集团外,郑州其他车企的研发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再说,现如今的宇通也早已今非昔比,因此郑州若要在汽车领域实现新发展就需要引入破局者! 2019年郑州航空港区曾引入恒大新能源汽车。 03
下一个十年 谁来接棒 2022年,郑州在与福耀玻璃签约时表示,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空间等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郑州航空港区在建的比亚迪产业园 郑州这样说的底气是,在2021年已与比亚迪签约。从9月签约到10月开工,只用了37天,一年后设备进场! "郑州速度"再次重启。 公开资料显示,郑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郑州航空港区,规划占地超13500亩,是富士康用地的两倍之多! 北有富士康,南有比亚迪。 一期用地4104亩,2023年3月投入使用,规划产能40万辆; 二期用地3838亩,2023年6月预计投入使用,规划产能40万辆; 三期用地2500亩,为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2023年9月预计投入使用。 四期用地3100亩,比亚迪已于去年8月摘得该地块,用作生产半导体和元器件。 根据官方信息,今年3月起,郑州比亚迪园区内各工厂将陆续正式投产。未来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可能将突破100万辆,超1500亿的年产值,带动上下游产业链2000亿以上,以及至少数十万级的就业岗位!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0000多个零件,比亚迪上下游供应链体系涉及近600家企业,那么郑州比亚迪正式投产后,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像当年的富士康一样,比亚迪是否会吸引上下游产业到来,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郑州比亚迪身上有富士康的影子! 坊间传闻,郑州比亚迪工厂将是国内最大的比亚迪生产基地,西安的部分生产线已转移到郑州! 过去十多年,郑州与富士康携手共进,实现双赢。反观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作为郑州的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将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可能! 西安引入比亚迪,用十年时间将其打造成汽车产业的"头号引擎",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超过上海成为一匹"黑马"! 于郑州而言,欲借助比亚迪布局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产业的跃迁,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不可否认的是,下一个十年,郑州已迎来新一场的"双向奔赴"。只是历史的剧情又是否会重演呢?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文/编辑: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