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太监,为他们鞍前马后,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皇帝都喜欢用太监伺候,而不用美貌的宫女呢? 首先,太监这个职位,在古代是一直存在的,他们在宫中就是为了伺候皇宫大院里的人,太监也是宦官,在皇宫里也是有官职的。但是在一开始,宦官并不是全部是阉人,直到东汉时期,宦官才是由阉人担任,从此宦官、太监也成为了专门为皇室服务的男人总称。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太监有东汉的蔡伦,他发明了造纸术。还有明朝的郑和,他多次下西洋,开辟了我国的航海道路。以及骚乱朝政的魏忠贤。直到了大清时期,太监和宦官才成为了一个意思,而这些太监在宫中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皇室主子,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帮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可是这些工作不仅是太监,宫女也可以做啊。 既然如此,为什么皇帝身边只有太监没有漂亮的宫女呢?这主要有5个原因: 第一、 宫女的行动能力没有太监的好。这些太监既然是服侍别人,那么一定就要干活,但是在干活的同时,不可能一直都只有轻活。如果是宫女的话,那么这些重活凭借宫女的力气,是绝对干不完的。既然宫女做不到,那么太监就是不二的选择了太监因为自身的原因,无法打乱皇宫中皇室血脉的问题。因此皇帝可以放心的用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皇帝对宫女的过分要求,可能会造成残疾和死亡。要知道,皇帝可能是二三十岁的精瘦青年,可能是3岁的小孩,也可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这三种人可能会面临千方百计"求龙种求运气"的宫女的纠缠。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大不了风流死了。如果是二三十岁的精瘦小伙,过几天可能会两腿发软,两眼昏花,情绪低落。最惨的是3岁的孩子,年纪轻轻就被惯坏了,长大后成了名副其实的不育皇帝!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是被宫女、嫔妃害死的。比如赵飞燕赵合德的丈夫汉成帝,就死在宫里。比如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年纪轻轻没有宦官保护,被宫女宠坏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过自己的孩子。 第三, 太监除了是外朝的耳目,还可以帮助自己处理内朝的事务。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让皇权集中,他废除了宰相的职位,让中央直接掌管了六部。在那时,朱元璋与朱棣确实是一位尽职的好皇帝,是典型的劳动模范。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朱元璋和朱棣,但总有一个精力有限的皇帝,那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他深深感受到了祖辈和祖辈的难处。他无法推翻朱元璋的祖制,设立宰相,但精力实在有限,于是开始培养身边的宦官读书写字,帮他处理政务。 自明宣宗开始,明朝就出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太监秉笔有权批红,即朝臣送来的奏折。有必要筛选太监秉笔,然后在上面批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送给朱瞻基。手印太监的威力更大。如果他们觉得回复不合适,会直接回复,重新标注意见,再签字盖章。 有了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皇帝的政务压力瞬间少了很多,皇帝们都很喜欢。虽然在明朝后期,宦官掌权,成为宫廷中的一大毒瘤,但朱瞻基想不到是后者。也就让大明的基业毁于一旦。 第四、 衷心程度。对于太监来说,留在宫中侍奉皇帝是他们的选择。比起太监,宫女虽然也是宫里的仆人,但至少都是正常人。等她们年纪大了之后,很可能会被放出宫去,让她们嫁人。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多次让宫女出宫,让她们另寻良缘。 但是太监就不行了,因为太监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了,不分男女,不分阴阳。如果把他们从宫里放出来,他们能找到什么?哪个好女人会愿意嫁给太监?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因为家境贫寒,被父母送到宫里当太监,挨了一刀。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后不久,小皇帝溥仪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太监行业销声匿迹,他也就失业了。 虽然上太监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不人道的,但也是历史的必然。太监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皇帝需要他们,太监也不一定都是不好,忠心耿耿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总的来说,皇帝身边伺候的人,还真是非太监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