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园,因临蠡湖(五里湖)而得名。离市区10公里,坐落在蠡湖西北岸青祁村,面积8.2公顷,其中水面占3.5公顷。临湖四望,近水碧波粼粼,远山青峰缥缈;湖堤环水,桃柳相映;曲枕长廊,移步换景;小桥垂虹,假山纵横;亭台楼阁,在绿水密林中隐现;风帆渔舟,在十里长湖中荡漾;南见石塘桥影,雪浪山峦,长广溪流,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景。 蠡园始建于民国初年。由无锡县第三区区长虞循真(青祁村人)开发,沿五里湖植桃柳,种菱藕,筑堤坝,造茅亭,建有梅埠香雪、柳浪闻莺、南堤春晓、曲渊观鱼、东瀛佳色、桂林天香、枫台顾曲、月波平眺,称青祁八景,并在湖滨路青祁村口立"山明水秀之区"的牌额,引人注目。 民国16年(1927年),青祁村人王禹卿在虞循真的帮助下,请留日工程师郑庭真筹划,择地湖边,兴建蠡园,历3年而成。民国25年,王禹卿之子王亢元在蠡园原址旁,拓地10余亩,筑景宣楼、颐安别业、舞池、水榭(湖心亭)、游泳池、凝春塔等,对外开放。园之南侧,另有一园,系民国19年小陈巷人实业家陈梅芳,委托虞循真所筑,占地近4公顷,取名"渔庄",陈并拟将渔庄建造得胜过蠡园,故又名"赛蠡园"。建园时陈雇船数十条,填芦滩,筑驳岸,从宜兴、浙江等地运来湖石、石笋,特请浙江叠假山名家蒋家元,堆叠20余座大小假山,前后达六七年之久。假山建成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渔庄只完成1/3的建园计划,便中途停顿。日军侵占无锡期间,蠡园、渔庄被汪伪政权侵占,破坏严重。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县政府又将景宣楼、颐安别业辟为旅馆。 1952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对蠡园和渔庄进行全面整修,广植花木;在蠡园与渔庄之间,扩建长廊,使两园相连,合称蠡园。1954年,建四季亭。1956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将湖上草堂、景宣楼、诵芬轩、寒香阁、颐安别业、露天舞池、游泳池、凝春塔等划归无锡市交际处使用。为改善蠡园旅游路线,丰富人文景观,1978 年在东部建设新区。调整后的蠡园面积8.2公顷,其中水面3.5 公顷。大致分为4个游览区:西部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晓、四季亭和渔庄亭,东部有千步长廊、晴红烟绿水榭、凝春塔等,新区有春秋阁、水榭、数鱼槛、邀鱼轩、绿漪亭、柳荫亭、映月桥、鱼矶等,中部有假山群、莲舫、荷池、廊桥、洗耳泉、桂林天香等。园内曲岸枕水,风景秀丽明媚。 1995 年邮电部发行的《太湖·蠡湖烟绿》和1996 年朝鲜发行的《太湖》邮票,都将蠡园作为主景。上述两枚邮票的发行,更使蠡园遐迩闻名。1997 年后,蠡园以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为题,在春秋阁布置包括吴越争霸、西施浣沙、助越亡吴、泛舟蠡湖、经商制陶等内容的刻漆壁画,供游人观赏。2005 年,蠡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蠡园·西施庄落成开放。 一、园 门 原为渔庄大门,经过多次改建而成。双坡小青瓦屋顶,方砖贴墙,下立金山石石裙,上镌砖刻"蠡园" 二字。入门后,有宽3间,进深9架的敞厅过道,由此入暗廊、月洞,穿假山屏障,进入园中。 二、百花山房 位于蠡园入口处西侧,有湖石、假山、修竹、土岗,自成一坞。坞内有平屋5间,名百花山房,原属渔庄,建于民国19年。山房弯橡飞檐,3明2暗,中间3楹,前后均有6扇古式落地长窗,四周花窗栏杆,精细雕饰;厅堂内正中悬"百花山房"匾额。房后有湖山石叠成的假山坞,植有芭蕉、棕榈,颇具南国风光。房前土岗,立一湖石,瘦漏皱透,很有气魄。岗下有仿古石台石座,在此闲坐,有"细数落花因坐久"的情趣。出山房沿堤前行,有新建的濯锦楼。濯锦楼位于西部湖畔,三开间,二层,内设茶座。 三、四季亭 1954年建,分春亭、夏亭、秋亭、冬亭四座,位于百花山房以南,方塘的四边。亭方型,黄顶红柱,一面为照壁,其余三面置有坐槛。亭旁,根据亭名植季节花木作标志:春亭为溢红种梅花;夏亭为滴翠,种夹竹桃;秋亭为醉黄,种丹桂;冬亭为吟白,种腊梅。四季鲜花,香不绝。1981年,分别请朱百里、冒亦诚、曾可述、钱玉麟书额,塘内堤外,湖水萦回,一派水景,楚楚倒影,别有情趣。 四、南堤春晓 南堤位于四季亭方塘之外,绕园半圈,植桃400余株,柳300余株。此系30年代初,虞循真为陈梅芳建渔庄时所筑湖堤,长200多米,原为"青祁八景"之首。今已纳入蠡园范围。阳春三月,柳绿含翠,桃花吐艳,一湖碧水,数峰青山,疑是苏堤。南堤西南角建有仙鹤亭,六角形。1958年整修时,亭顶仙鹤立像被拆,改成葫芦攒尖;斗拱层叠,雕有60只凤凰,每5只由一龙率领,正中绘以双龙戏珠,故又名龙凤亭。1981年6月,无锡市园林局把龙凤亭改名为"月波平眺",由倪小迂书额。 五、渔庄砖刻 位于四季亭东北、四面环水的小岛敞亭旁。渔庄砖刻,高1.6米,宽1.8米,为清末进士常州人谢霈于民国25年8月所书。1952年渔庄、蠡园合并时,砖刻从渔庄大门上移至这里,故岛名渔庄。岛亭为八角,名"涵虚";斗拱尖顶,翘角处塑杂技雕像。亭内四周设坐檻,八面敞开。岛亭四周,长柳飘拂,景色清幽。 六、千步廊 又称长廊,原属蠡园,民国16年建。位于原蠡园与渔庄交界处,长289米。1952年两园合并时,长廊延伸,并架桥使两园连接。长廊临湖,曲岸枕水。廊的北侧筑墙,上开漏窗89个(现存80个)。漏窗用小青瓦砌成,图案各异,游人称绝。廊的南侧,临水敞开,置朱栏坐槛,中架两座跨水廊桥,廊内设月洞七处,使长廊显得深邃多变。游人漫步廊内,透过花窗,可见东园亭台楼阁,山水桥廊,尽得移步换景之妙。西侧临水,湖光潋滟,有"山光照槛水绕廊"意境。长廊东端墙上镌有名人砖刻38方,每方长7米,宽0.3米,其中有宋苏轼所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18方;米芾所书10方;丹徒王文治临魏钟太傅《宣示帖》和明王阳明等所书10方,均为刻石师邵晋康所刻。 七、晴红烟绿水榭 民国24年建,位于长廊东端。采用50米长的平桥引伸入湖,在湖中平桥顶端的平台上建水榭,故俗称湖心亭。亭呈长方形,飞檐翘角,四周通敞,金色琉璃顶,内悬华绎之书"晴红烟绿"匾额,为湖水园景色彩多变的写照。水榭东侧隔水处,有凝春塔,小巧玲珑,五层八角,红砖青瓦。水榭塔影,成为蠡园摄影佳景。平桥西端长廊尽处,为园中六角洞门,入门,可见一泓池水。池广1亩多,四周有梧桐、冬青、香樟散立;池北有西班牙式洋房及荷叶亭。沿池架4座小桥,形式各异,西侧另有翠荫亭等,均系东瀛风格。有曲径可通东部新园区。 八、层波叠影 为蠡园东部新区,总面积3公顷,其中水面1.1公顷。1978年开始建造,1982年建成开放,使蠡园游览面积扩大1/3以上。总投资100多万元。由李正设计,命名为层波叠影。新区以水景为主,亭台楼阁,萦绕池畔,布局得体。它紧靠千步长廊,西侧沿原假山,用湖石、黄石,叠成假山余脉,筑石径以通鱼矶。鱼矶和长廊中间,建有邀鱼轩。轩中悬朱屺瞻题书"邀鱼轩"匾额。轩前置平台,临水而筑。对面为春秋阁,三层,居中雄峙,飞檐翘角,以吴越春秋范蠡、西施故事而命名,为层波叠影的中心,蠡园的最高建筑。阁底层悬刘海粟所书"春秋阁"匾额,厅上有《范蠡西施泛舟图》。二层、三层设茶室。春秋阁西为方池,池中筑堤,堤上架桥,名映月。阁北为小溪,上架拱桥,桥上建亭,3楹,卷棚式,名水淼亭,俗名桥亭。桥出入口设月洞门。在春秋阁下,有水榭5楹,前有半亭和宽敞的贴水平台,三面围以栏杆。平台中间开一方洞,露出底下一方水域,水中堆砌湖石,供游人凭栏观鱼。水榭为厅堂式,两面装落地雕花长窗,内设茶座。水榭有廊,河岸各半,故名水旱廊。数鱼檻,紧依长廊,面阔7楹,临水而筑,中悬于希宁书题"数鱼槛"额。槛池对面,为临水而筑的廊屋,东置漏窗,西立敞轩,围以"吴王靠"坐栏,可望东园景色。廊屋以北建半亭,为西水墩水仙庙旧物移此。穿亭向前,有伸入池中的半岛,上有绿漪亭。 九、云字假山 蠡园有真水假山之说。真水指五里湖水,假山即指用湖石所垒的云字假山群。群体之大,数量之多,不亚于苏州狮子林。假山群,大都位于渔庄旧址。古木深处,尽是湖石假山,颇似群峰林立,幽谷深邃。一条山径,曲折盘旋,忽高忽低,忽明忽暗,置身其间,闻声不见人,如入迷宫。假山如云,故以云字命名,有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等。归云洞为假山群中最高的一峰,高12米。假山之侧,配以小亭、莲舫、池塘、小溪、曲桥、石笋;缀以青松翠竹及各种名贵花木,具有会稽兰亭风光。故假山石径旁石碑上刻《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莲舫,建于民国19年,三面临池,一侧与驳岸相接,前舱装有落地长窗,中舱有矮墙花窗,尾舱隔粉墙栏杆和进出舱的小门。有倚窗凭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过池塘,有座古轩,三面开窗,朱栏绕轩;前临小溪,后倚松竹,风光甚是旖旎。洗耳泉,在假山群南的石路间。民国19年,陈梅芳浚一泉,据"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之句,取名洗耳泉,并有博采众议之意。泉的周围,叠石如耳郭;泉井直径1米,亦如耳洞;旁卧一石,形如狮。洗耳泉之侧为荷池,池畔广堆湖石,形如十二生肖。池上有石板小桥,上镌"潜鱼" 二字,细看小溪如鱼,方知潜鱼之妙。假山群西侧,有老桂数十株,郁郁葱葱,题名"桂林天香",原为青祁八景之一,出自"天香云外飘,桂子月中落"之典。 十、西施庄 位于东蠡湖湖心,面积3 公顷,与蠡园遥相呼应,民间相传为范蠡西施隐居蠡湖幽秘之处。西施庄作为旅游资源,从2004 年开始开发建设。市政府蠡湖治理办公室遵循继承历史文脉的规划原则,利用退渔还湖清淤之土于东蠡湖中堆成了面积3 公顷的"品"字形小岛,垒土为岗,叠石为埠,建馆筑楼,布绿种花,成为蠡湖景区中一处与蠡园相对应的湖中新景。建有西施园、绣楼、陶朱公馆、夷光茶室、浪琴舫、春秋戏台、望越亭、崇殖轩、睦亲亭、夷光码头等多处景点,可观可游可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