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传统农村特色的现代化村庄、占地广阔的赤里村文化中心、鳞次栉比的砖红房屋……垃圾分类实行集中处理,路灯照明使用风光互补系统……近年来,在乡贤的带动下,吴川市塘㙍镇杨赤里村持续发展,脱胎换骨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谱写出美丽乡村新篇章。 说起杨赤里村的历史,要追溯到200多年前。该村由先祖杨启元从茂名化州瑚琳迁来此地所建,是一个有着200多人的革命老区村庄。因为地处丘陵,杨赤里村耕地面积少而贫瘠,农业生产十分落后,村民生活较为贫穷。随着当地青年外出打工,村民生活稍有改善,村中房屋也多从茅屋改为砖瓦房,但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布局杂乱,村中垃圾遍地,是典型的贫困落后村。 俯瞰杨赤里村。 能从典型的贫困落后村转变为乡村振兴典范,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乡贤杨松。1980年,杨松离开家乡到深圳开始创业,1988年正式进入建筑施工领域。之后的30年里,他专注于建筑事业,承建各类工程达数百项,工程履约率达100%,优良率达97%,获誉颇多。 赤里村文化中心是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他事业有成后,一直思考着如何改善乡亲们的居住条件并带领大家致富。"杨赤里村村民小组长杨宇介绍,杨松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号召,提出"拆旧村建新村,无偿送给村民居住"的计划,得到村中干部群众一致赞成。为保证新村工程达到优质,杨松选材料、定工艺,并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采用先进的铝合金模板新技术进行建设。"2017年5月9日动工拆旧村,2018年7月9日全面竣工,新村建成。" 杨赤里村内的杨时文化广场。 建成后的杨赤里村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括35栋独立村民住宅楼和两栋二期高层住宅楼。公共建筑面积逾4万平方米,包括便利店、变配电房、观光水塔、污水净化厂以及集接待室、展览厅、图书室、会议室、粤剧舞台等场所于一体的赤里村文化中心。"村内还配置了老人儿童活动广场、杨时文化广场、湖滨休闲广场、后山绿地公园、四知亭、忠武亭等基础配套设施。"杨宇介绍,村中的路灯主要采用风光互补系统,村民的住宅统一配备空气能热水器、自来水系统、网络系统等。 杨赤里村一隅。 "整个项目投资额超1.8亿元,通过整体规划,统一户型标准,统一建设,改变了当下许多农村各家各户自主分散建设导致风貌混乱、道路杂乱的现象。统一布置路网、管网,统一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景观环境,不仅为村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谈起如今的赤里新风貌,杨宇的语气里满是喜悦。 杨赤里村的房屋设计采取传统的梳式布局。 据了解,杨赤里村的设计充分尊重传统风俗,又适当添加创新元素。所有村民的住宅均保留原有住宅朝向,并采取传统梳式布局,使邻里氛围融洽依旧,村民关系和谐。同时,村内设置安保监控,引入物业管理和家政服务公司,公共配套系统全面向城市看齐,使村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逐渐变成现实。 村民在杨赤里村广场上打篮球。 此外,杨赤里村还利用毗邻湛江吴川机场等有利条件,计划发展服务空港的餐饮业和小商业,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加工业,结合高度集中浓缩的文化景观,将新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自2018年建成后,杨赤里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湛江特色乡村",共计超过25万人前往参观,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业和商业服务提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水绿山青。杨赤里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保护村边的绿水青山,在村中遍植树木花草。遵照海绵城市理念,村内在广场大面积铺设透水砖,全村做到排水雨污分流,实现零污染排放,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环保新农村。 文化长廊。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在杨赤里村,处处可见文化景观。这里有诗歌长廊、书法长廊、三字经墙、赤里村革命史展览等,文化氛围浓厚。"我们提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时代新人。"杨宇说。 眼下,这座特色新农村正亮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将继续按照它的规划蓝图不断发展。 【撰文】陈玮琪 【摄影】郭龙碧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