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沉寂多年,如今的网络平台上仍然能够看到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王朔,在那些模糊的视频片段中,王朔用他咄咄逼人的激进言论冲击着在场的主持人和无数屏幕背后的观众,有些人觉得那是他活得通透的一种表现,也有人觉得纯粹就是一个痞子在胡言乱语。 不管怎么说,王朔虽然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想再被人们所谈论,他想要远离人群,但人们始终没有忘掉他。 十五年的修行,他将自己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他不声不响酝酿出了自己的最后一部大作。然后又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仿佛像是在逃避什么。 王朔在自己的书中也提到:"这次终于感觉如释重负,完成了这部作品,自己可以踏踏实实开车到处玩了"。 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小学生提前把暑假作业做完,可以随便放风的畅快。 64岁的王朔驾驶着自己的牧马人,奔向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只是如今的王朔形单影只,多少显得有些孤独,不知道身边的朋友们能不能适应这个少言寡语,热衷于独处,喜欢宅在家里撸猫,深居简出的那个王朔。 在那个王朔还没崭露头角的80年代初,复员回京的王朔在白塔寺的一个药店里给人抓药,穿着一身白大褂的王朔多少显得有些滑稽,这身装扮也并没有让他变得正经,反而是他和女同事打情骂俏,插科打诨的场面更显得离经叛道。毕竟军人、医生、护士还是受人尊敬的神圣职业,在那个年代尤甚。 那时候的王朔年轻,家庭出身也相对高贵,海军精壮的身子板儿,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长得精神,见多识广,社交能力强,讲起话来极富魅力,这导致他总被一些狐朋狗友们簇拥着。 在中篇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发表之后,王朔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作家,那时候他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个开始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 在许多人还没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年代里,王朔带着一群有头有脸的人物走进了京城著名的一家饭店,当时涮肥牛在北京才刚刚兴起,他们一点就是20斤,这让服务员显得受宠若惊。 "二十斤?你们吃的了吗?"。 "你管我们吃不吃的了呢?让你上你就上,不少你钱不就完了吗"。 可见当年他们是怎样的财大气粗。 那时候大家都是体面人,坐在王朔左边的是编辑部的马未都,右边是后来因执导《甄嬛传》而被大众熟知的郑晓龙,顺延着这边角落里还坐着未来的大导演冯小刚,包括人民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陈吾,曾经的战友,还有书画界一些大行家,总之都不是凡人。 大家就这么神侃,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高谈阔论。你声音大,我比你声音还大,房顶子恨不能都给顶飞了。尽管是在包间里,服务员还是时不时过来敲开门看看,以为里边打起来了呢。 在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开展的如火如荼,许多端着"铁饭碗"的职工也纷纷选择下海,文艺界的能人志士自然也想借这一股东风,飞黄腾达。进军影视行业的王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那时候三五知己一起开工资是常态,像马未都,海岩,苏雷,魏人等人成立的"海马工作室",还有喜剧三剑客梁天、葛优、谢园三人成立的"好来西影视公司",也包括王朔和叶大鹰成立的"北京实事文化咨询公司",王朔和冯小刚的"好梦公司"等等。可以说整个影视行业的创业风潮如浪头一样,一浪盖过一浪。 那个时候在酒桌上,大家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总有喝不完的酒,互相之间一个电话,准到,最典型的当属梁左,见着酒桌他准走不了道。 回想起那些年和梁左等几个作家朋友一起喝酒,一开始梁左总要问一句"都谁呀?"。 一听说有他不认识不熟的,他就开始假装推脱了:"这不合适吧?要不你们吃去吧,我跟人家也不熟" 这边王朔一说:"人家就等着你呢,听过你创作的相声,看过你写过的作品,是你的仰慕者,就差见见你本人了"。 这一捧,梁左咧着嘴乐了:"行,我马上到"。 上了酒桌一介绍,端起杯来互敬,酒过三巡,生人就变熟人了,还没下酒桌子就成兄弟了,下回再喝酒没王朔可以,没我这兄弟不行。那个年代,那个岁数,就注定交朋友就是如此简单,如此纯粹。 到了90年代后期,许多人都清楚的事,冯小刚因电影《甲方乙方》而堆起了票房的金山,一跃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而王朔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冯小刚分道扬镳。由于主流媒体对王朔的口诛笔伐,他在北京也混的有些吃力了,心灰意冷的他远走美国,在那里又开启了一段新生活。 本以为漂洋过海,绕到地球的另一头了,那一定是背井离乡,无依无靠,过着孤独和苦闷的生活,没想到,他在异国他乡也找到酒友了。 听到他来美国的消息,昔日的战友周大伟第一时间就联系到了他,这一下就炸开了"留洋团"的马蜂窝,七七八八的人全来了。 哪怕是见过大世面的王朔也被惊着了:"我说这些年怎么一个一个的都看不见你们了呢,原来全跑这聚齐儿来了?"。 在这边最吃得开的是阿城,大家都以他为中心,在这里喝上了洋酒,威士忌,红酒,牛排,沙拉,照样凑上一桌。这洋酒看起来不起眼,喝着也没有北京的二锅头烈,但后劲儿大呀,第二天起来脑袋还是晕乎的。 当然,这些酒友并不固定,总有来的,也总有走的,毕竟这里不是家,时间一长,思乡之情便开始泛滥。 自然王朔也改变不了这样的本性,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一张嘴都说不了一口标准地道的北京话了,离开了土壤的自己那就不定是谁了。 于是,半年后,王朔收拾行囊,回到了北京,短暂的美国式酒局也就成为了历史。 再回到国内的时候,朋友们组织的酒局越来越高大上了,那个时候的北京真的是一天一个样,飞速发展的社会已经让许多人追不上它狂奔的脚步,那时候京城的大佬们已经不热衷涮肥牛了,而是开始享受异域风情了。 闲来无事,郑晓龙邀上王朔等几位好友在翠微路的基辅餐厅吃了一顿俄餐,按道理讲,部队大院出来的孩子大概不会对这玩意儿陌生,毕竟王朔、叶京他们可是"老莫"的常客。但这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高雅的环境,一支乌克兰国家歌剧院的团体在这里现场演出,着实让人心醉神迷。 这时候大家的话题也都变得应景了,不再是过去谈论金钱,谈论豪车,谈论女人;而是一水儿换成了甘地,马丁·路德·金和切·格瓦拉了。 可以说,这时候的饭局更多是一种平静,没有人再会喝醉,大家相比过去都更显得谨慎,说话前都要迟钝个几秒钟,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不会再让情绪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也不会允许酒精再去控制自己的大脑。 相比年轻时,王朔和郑晓龙他们都显得持重有余,而激情不足。 进入新千年之后,王朔在后海开了自己的酒吧,也和朋友们一起吃遍了韩式餐厅,新派北京菜,日本料理,但更多时候王朔只是浅尝辄止,那时候他比年轻时胖了两圈,血压也上来了,由于尿酸过高,时不时还会犯痛风,能把人活活给疼死。 这时候的王朔一脸的生无可恋,他不禁感叹,年轻时候物质贫乏,没得吃。好不容易挣了点钱,可以打打牙祭了,又落下一身毛病;酒不让喝了,肉不让吃了,海鲜更是碰都不能碰了。可怜自己这一代人,一辈子就没正经吃过几顿好饭。 可不是吗,就王朔这一代朋友,谁也别说谁,年轻时候饥饿基因,上了点岁数开始报复性吃喝,都落下一身的毛病,本来也是,从古至今,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朝黄土背朝天,看老天爷脸色吃饭,赶上风调雨顺今年就得个好收成,赶上自然灾害,一旱一涝的,这一年就白忙乎,饿得直挠墙也没辙,只能干瞪眼。咱老祖宗就没那个富贵的基因,山珍海味,饕餮大餐根本就无福消受。 那些年大家也都迷失在名利场上,朋友之间一起喝酒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活着活着就死了,如今留下的朋友也就剩个朋友圈互赞的交情了。 大概是在2016年左右,叶京的"青春三部曲"正在筹备当中,他找来了王朔和冯小刚两位老朋友帮忙,那天的酒喝的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奔放和热烈,偌大的酒桌上只坐了他们三、四个人,场面显得有些冷清,对面镜头,三人若有所思,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王朔说过,我总找理由逃离老伙计的追悼会,酒局也是能推就推,纵然有些昔日的老朋友会笑容满面的互相灌酒,但看到座位上缺席的那些人,自己又实在高兴不起来;回想起梁左、谢园的音容笑貌,鼻子就一阵阵发酸。 王朔还说过,不想自己活太大岁数,身边的同龄人都走光了,喝酒也凑不上局了,剩下自己一个孤家寡人,想找个聊天的人都没了,再聊起当年的电影,聊起什刹海冰场"拍婆子",聊起当年威震京城的著名顽主小混蛋,也没都人知道了,还以为这老头在吹牛呢。 这样一来,我越发理解王朔了,与其说他逃离了社会,不如说他沉浸在了自己的那个时代里,只有属于自己的那个年轻时代才有不离不弃的朋友,才有永远喝不完的酒,以及永远散不去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