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有五错错睡1人,错杀1人,错留1人,错信1人,错放1人
说到枭雄,大家必然都会想到曹操。东汉末年战火之中,曹操纵横捭阖统一北方,王者之风至今为世人惊叹。
许多历史爱好者对这位历史长河中的枭雄心怀崇敬,不断地分析学习他在军事、政治、为人等各方面的才能,在不少人的心中,曹操成为一尊没有缺点的"神明"。
但人无完人,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并非顺风顺水。世人皆知人有七情六欲,欲念失控时人就会犯下错误。
名垂青史的曹操,与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也遭遇过为他光辉的一生蒙上阴霾的5大错误:错睡1人,错杀1人,错留1人,错信1人,错放1人。
错睡错杀,失贤失命
色欲、杀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有欲望不是原罪,但不控制欲望就会酿成大错。即便是曹操,面对这两大敌人一时放松警惕,也造成毕生的两大遗憾。
错睡一个女人,曹操失了两位贤才。从后果来看,这得是多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一位女子,才让曹操不惜付出两位贤才的代价也要与其共度春宵?
这两位贤才还都不是一般人,一位正是曹操的内定接班人曹昂,从小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在曹操的培养下也逐渐成长为一位得力干将,一说若不是他英年早逝,哪还有曹丕称帝的份儿。
另一位则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战力排名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典韦,这么高强的武功,对曹操日后征战的作用自然是举足轻重。
致使曹操痛失二将的女子据《三国演义》所述名为邹氏,为张济之妻 ;而张济又是谁呢,是曹操刚刚打败的张绣的叔父。
换做是别人,知道降将的亲人、敬重的长辈,那即使再漂亮也不该染指,免得遭人报复,再者美貌女子这世上多了去了不缺这一个。
然而曹操偏不,他一面对倾城美人不舍得放手,二有意羞辱手下败将,二话不说霸王硬上弓。
这番任由色欲和自大蒙蔽双眼、驱走理智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久后便被张绣找上门来复仇。
张绣忍辱负重筹划暗杀大计,最终逼得曹操狼狈出逃,在这场迅疾的突袭中折损曹昂和典韦。不仅如此,当时曹操势力的领导核心部分也元气大伤。
一时的贪图色欲,竟为曹操带来如此沉重的后果,可见在色欲面前维持理智是一件多么关键的事情。
错杀一位神医,丢了救己良方 。这位就是神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华佗,医术流芳千古,甚至成为后人用以形容良医的标准"华佗在世"。
华佗不仅医术高明,且心怀苍生,当时战乱频繁、百姓多伤多病,"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他无法将这些受苦的百姓弃之不顾。
这位神医在世上多活一天,都能多救许多人,也能攻克更多医学难题造福更多的人。然而曹操的屠刀,为何又朝向了这样一个有巨大价值的生命?
答案是曹操未能克制住自己本性中的杀欲和掌控欲。据《三国演义》所述曹操有头痛之疾,为多年谋虑征战所导致,发作时十分要命。
一日有亲信向曹操建议,请神医华佗来医治,必能药到病除。华佗也没有让人失望,略施银针,便以针灸之术缓解了曹操的头痛。
这自然令曹操十分高兴,以为看到了治愈的曙光。这时华佗的一席话却如同冷水当头泼下:这种手段并不能根治顽疾,想要彻底治愈,只能进行开颅手术。
这番话堪称冒犯,"开颅"二字在曹操耳中与谋杀没有什么区别。这激起了曹操的怒火和猜忌心, 虎狼环伺的处境下,他开始怀疑华佗是某个政敌派来假借治病名义暗杀他的。
接受"开颅"手术,就等于把自己的命交给别人,这样脱离掌控的事情是曹操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曹操拒绝了手术,并在猜忌和怀疑之中对华佗心生杀意,最终下狠手把这位神医送上了黄泉路。
没有了华佗为他施针,曹操的病越发无法抑制,折磨他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错留错信,招致后患
司马懿素以诡计之名为人所知,凡是对三国的故事有所耳闻的,大都知道司马懿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才能是多么出众。
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拥有这么一位人才能带来的助力是无可比拟的,曹操对这一点十分清楚,因而为请司马懿来自己府中任职也花费了相当的心思。
一次请求被拒,曹操没有放弃,几年后当了丞相,曹操又采用威胁的手段强迫司马懿任职。司马懿这时无力自保,只能顺从曹操,但这番过激手段也为司马懿日后的谋反埋下祸根。
司马懿确实为曹操献上许多良策,帮助曹操取得多场战役的胜利。但曹操也逐渐发现司马懿此人并不甘愿做池中之物,开始忧心司马懿日后会对曹氏政权心怀不轨。
但曹丕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反而及其信任司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维护司马懿,而曹操顾及此,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处理司马懿。
就此一念之差,曹操留下了司马懿,然而在曹操去世之后,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逐步扩张势力,最终蚕食曹魏。
错留司马懿,固然有曹丕在其中坚持维护的原因,也一定程度上缘于曹操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过度膨胀的自信使曹操将疑心抛诸脑后,为曹魏政权留下后患。
曹操一生疑心极重、谨小慎微,错信黄盖便是少有的失误之一,使他背上赤壁之战大败之辱。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周瑜打黄盖",周瑜和黄盖在曹操的耳目面前演了一出大戏,借此黄盖成功诈降进入曹营。
曹操其实也并非如此好骗,一出"苦肉计"并不足以使曹操放下戒心,直到曹操自己的细作数次回来禀报黄盖受刑的实况,这才让多疑的曹操相信了此事。
踏出错信黄盖的第一步,便是种下了赤壁之战失败的种子,接踵而至的是漫天的大火,而刚刚放下戒备的曹操战船早已被铁索相连,装备齐全的水军被这一场大火击溃,曹操被逼上华容道。
面对诈降的黄盖,曹操其实已经足够谨慎,然而最终还是未能识破这一阴谋,其中自然也包含曹操自身的因素。
人有欲望,就容易被人投其所好抓住破绽,无欲无求才能至无敌之境。如果曹操并不想要黄盖投降,不在这一刻被求贤的欲望冲昏头脑,那无论黄盖和周瑜怎么演戏,都不会让曹操露出破绽而大败赤壁。错放劲敌,霸业逢阻
错睡错杀、错留错信,这四错使曹操吃了苦头,却都比不上另一错对曹魏江山造成的影响恶劣。如果没有错放一人,曹操在一统三国的征途上将会少一个劲敌。
刘备看起来并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他缺乏玩弄权术所必须的心狠手辣、果决冷酷,也不如曹操那般有胆识。
在刘备为吕布所败于小沛而逃往许都投奔曹操时,曹操给了他兵马,让他当了豫州牧。正是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著名的"使君失箸",这一事件中的刘备给曹操留下了胆小怕事难成大器的印象。
当时曹刘二人正相谈,曹操兴起而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般言语使正在吃饭的刘备受了一惊,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当时恰好一阵响雷,刘备将自己的失态归咎于雷声的惊吓,成功在曹操面前蒙混过关。此时的曹操一定想不到,面前这个连雷声都怕的人,日后竟能成为自己的劲敌。
对于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从曹操的主观角度出发,除了忌惮刘备的众望和号召力,剩下的则是对自身实力的傲慢和对刘备的轻视。
若不是曹操未能战胜本性中的傲慢自大、尽早铲除刘备,怎会遭遇后来刘备势力壮大而三分天下的局面。
纵是强大多谋如曹操,也因未能在人性欲望前自控而犯下影响自己一生的错误。可见人若想少吃苦头,控制好七情六欲、不为欲望冲昏头脑,才是上上之策。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