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在辽东设置定辽都卫,但到了洪武十年(1377),辽东地区所有的府县均被裁撤,只留下都司卫所,这意味着辽东地区在明代基本处于军事管理之中。而此时对于生活在东北的女真部落,明也无征服之意,而是采取了羁縻制度。 明初战争频繁,洪武年间,既要在北方与北元残存势力斗争,南方还有云南等地的战事,国家财政负担很重。北方前线的陕西、山西、北平附近的军事后勤供应压力很大,辽东粮食更是常常依靠海运补给,这也是辽东都司之地由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隔海管辖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对于尚构不成威胁的女真部落采用羁縻政策,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对女真部落的羁縻,始于明成祖朱棣,曾下诏书招抚女真部落: 今朕即大位,天下太平,四海内外,皆同一家,恐尔等不知,不相统属,强凌弱,众暴寡,何有宁息之时?今听朕言,给与印信,自相统属,打围牧放,各安生业;经商买卖,从便往来,共享太平之福。 下诏安抚的同时,朱棣对女真部落首领授予官职,让其在名义上接受明的管理。永乐元年(1403)设置建州卫,以女真首领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永乐十年(1412)析出建州左卫,以图们江流域的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出自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为其先祖。三十年后,明又从建州左卫中分出建州右卫,以猛哥帖木儿同母异父弟凡察担任指挥使。 除了建州三卫,明廷也在东北其他区域授予部落首领官职。其目的就是要以此手段,分化女真各部,让其不得统一,无法成为明廷的威胁。明在东北导演了一出一百多年的"以夷制夷"的大戏,时而厚待建州女真,时而厚待李氏朝鲜,让其互相攻击,时而又利用海西女真,甚至蒙古部落来牵制建州女真。 明廷的羁縻分化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猛哥帖木儿就是代明受过,在救援明军的途中被同为女真族的杨木答兀和兀狄哈杀死,到了明中叶,女真部落与明辽东驻军的矛盾不断扩大,时常寇边劫掠,明军也常常对女真部落发动攻击。双方战争的规模一直在可控范围内,女真各部一直未完成统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真各部也逐渐看穿了明的把戏。女真的统一不可避免。 万历年间,此时明在辽东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是李成梁。此时东北明军的防守压力极重:西部有察哈尔部土蛮,泰宁部速把亥、炒花,朵颜部董狐狸、长昂等势力窥边,东部则有建州王杲、王兀堂,叶赫部清佳努、杨吉努等部落侵扰。李成梁一方面在这些势力之间纵横捭阖,以夷制夷,另一方面又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将这些来犯之敌逐一平定。 万历二年(1574),时任建州卫都指挥王杲所部杀明守备裴承祖等人,之后大举入寇,被李成梁击败,王杲借道海西女真,被海西部落首领王台父子送给明军。王杲的儿子阿台逃脱以后,意图报仇,屡屡犯边,最终在万历十一年(1583)被李成梁围困古勒城。因为阿台的妻子是努尔哈赤一族,为了不让其死于战火,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入城劝降,不料冤死于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所引发的变乱之中。此事之后,时年二十五岁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对抗尼堪外兰,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势不可挡,五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建州女真,接着又开始统一海西女真的步伐。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古勒山之战中大败海西女真联盟,从此成为女真诸部中最强的势力。明廷也不能小视努尔哈赤的势力。一方面,明廷通过加封努尔哈赤来维持关系,另一方面也在寻找新的"代理人",试图分化女真的势力。此时的努尔哈赤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的作战方略,对于明廷还是要维持恭顺的态度,因此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努尔哈赤派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舒尔哈齐前往北京朝贡。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胞弟,两人一起成长,历经患难。在其年幼时,生母去世,兄弟俩都被继母欺凌,常常要外出采摘人参、山货,运到抚顺马市贩卖来维持生活。青年时,祖父与父亲又去世。努尔哈赤起兵后,舒尔哈齐陪伴在哥哥左右,是其左膀右臂。在统一建州女真和抵御海西女真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在明代史料与朝鲜史料中,常将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并称,可见在当时,舒尔哈齐是建州女真的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但是,这样一位大清开国重臣,在《清实录》《东华录》等清代史料中,记载却十分稀少,在《开国诸王公诸大臣传》《宗室王公功绩表传》等官方史书中甚至都没有为舒尔哈齐立传。作为开国的亲王,其清代史料的丰富程度甚至比不上明末和朝鲜的史料,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根源就在于明廷故技重施,在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兄弟上再次施展了羁縻分化政策,企图拉拢舒尔哈齐来分化建州女真的势力,最终导致兄弟阋墙。 舒尔哈齐来到北京后,明廷对其十分热情,给予隆重接待,并给以"建州等卫夷人都督、都指挥使"的称号。这次入贡,舒尔哈齐对明的招待非常满意。在之后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四年(1606)、三十六年(1608)又三次赴京朝贡。每一次都从明那里获得很高的政治待遇,舒尔哈齐与明的关系也日益密切。除了明朝廷,身处辽东的李成梁也嗅到了舒尔哈齐的巨大价值。李成梁让其子李如柏纳舒尔哈齐的女儿为妾。舒尔哈齐通过与辽东明军实权人物李成梁的联姻,又把自己的地位提高了一步。那么,作为建州女真一把手的努尔哈赤,如何看待自己的弟弟与明关系愈发亲近呢? 从清代有限的史料看,努尔哈赤并未一开始就限制舒尔哈齐的势力,而是在舒尔哈齐一步一步亲明后,才断然采取措施。我们可以通过舒尔哈齐四次朝贡的经历来看这对兄弟是如何走向分裂的。 舒尔哈齐第一次朝贡后,努尔哈赤并未有何反应。此时努尔哈赤的兵力为精兵万余,战马七百余匹,舒尔哈齐则是精兵五千,战马四百余匹。努尔哈赤的实力是舒尔哈齐的两倍,舒尔哈齐兵力也不容小觑,两者关系和谐。但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舒尔哈齐第二次朝贡后,兄弟之间就已经出现裂痕。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进攻哈达部,以舒尔哈齐为先锋。可是哈达兵迎战后,舒尔哈齐却按兵不动,不肯进攻。努尔哈赤大怒,让舒尔哈齐领兵向后,亲自率兵与敌军激战六日。此事过后,兄弟嫌隙已生。而舒尔哈齐与李成梁结为姻亲后的交往也更为频繁,万历三十三年(1605)舒尔哈齐的妻子去世,李成梁派人以重礼悼念。万历三十四(1606)年舒尔哈齐朝贡回来之后,厌战情绪更为强烈。 最终,乌碣岩之战后,兄弟的矛盾彻底爆发。万历三十五年(1607),努尔哈赤派舒尔哈齐、褚英、代善等人前往东海瓦尔喀部接收因不堪忍受布占泰部侵扰而请求归附的蜚悠城降民,但在途中却受到了布占泰军队的拦截。面对同样与自己有姻亲的布占泰,舒尔哈齐再次选择按兵不动,甚至在褚英、代善杀退敌军后也未乘胜追击。事后,努尔哈赤给了舒尔哈齐"达尔罕巴图鲁"(神圣的勇士)称号,却要处死舒尔哈齐的亲信常书和纳齐布二将,被舒尔哈齐拼死阻拦。兄弟之间嫌隙更深。 之后,舒尔哈齐兵权被夺,意图率部移居黑扯木,黑扯木靠近明军重镇铁岭,亦与布占泰部邻近。舒尔哈齐依托明军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之意已经非常明显了。到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也就是舒尔哈齐最后一次朝贡回来的第二年,兄弟矛盾彻底爆发。舒尔哈齐从北京回来后,直奔黑扯木,不想努尔哈赤早已洞穿弟弟的企图,他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阿尔通阿、札萨克图杀死,而明军对此坐视不理,舒尔哈齐无奈之下只能向兄长投降,随后被囚禁身死。连共创基业的功绩也被湮灭在史书中,直到顺治十年,才被追封为和硕庄亲王。 而对于明廷来说,这次"以夷制夷"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统领下一统女真诸部,向明王朝发起了挑战。 有心无力 明朝分化努尔哈赤兄弟的计谋到底如何呢?只能说战术上是成功的,兄弟反目的目的达到了;而战略上是失败的,分化兄弟的举动并未能阻止女真部的统一和崛起,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为了应对与女真战争而征收的辽饷更是拖垮明的重要因素。而大明最后羁縻失败的原因,则要从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罪魁祸首"明朝廷。明虽有意扶持舒尔哈齐,分化努尔哈赤的势力,却犯有两大错误。第一是情报不明,明通过使臣的访问,认为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地位相当。尽管从使臣的记录看,两兄弟当时被称为"两都督",所用的礼仪、规格相差不大,但实际上,努尔哈赤占绝对领导地位,后来事实证明,努尔哈赤要收拾弟弟简直是易如反掌。明只是厚赏舒尔哈齐官职,即使是"建州右卫指挥使"这样的高官,也并不能起到分化的作用。第二,李成梁在关键时刻并未给予舒尔哈齐足够的支持。自古所谓"以夷制夷",玩的就是平衡之术,扶持弱的对抗强的,才能起到效果。李成梁表面上"厚待"舒尔哈齐,却在舒尔哈齐势力即将覆灭的关键时刻未出手相助,舒尔哈齐只得向兄长认罪。这样的羁縻政策并未改变努尔哈赤独大的局面,只是牺牲了舒尔哈齐。 其次是舒尔哈齐本人的分离倾向一开始并不强烈。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的分歧,重点在于建州女真统一后的方针。努尔哈赤的野心并不限于小小的建州女真,而是整个女真部落,乃至于天下。舒尔哈齐则倾向于统一建州女真即可,在建州本部统一后,其不主张对外用兵,力谋与明保持通贡和好,怠于战事,这才日益与努尔哈赤相左。从舒尔哈齐的角度看,海西女真是他的姻亲,明也是他的姻亲,因此舒尔哈齐对于与布占泰等部的战争并不热心,两兄弟因此产生矛盾。但这不意味着舒尔哈齐早就想自立为王,否则其不可能在乌碣岩之战才开始谋划前往黑扯木建立根据地。没有自立的决心和长期的谋划,更没有独立的军力,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立为王,分离努尔哈赤的势力呢? 最后,就是努尔哈赤及其所代表的女真统一势力占据了上风。与舒尔哈齐对明王朝心存幻想不同,努尔哈赤早就明白大明靠不住。自己的爷爷与父亲是明军的向导,却被杀死在乱军之中,努尔哈赤家破人亡,李成梁却是加官升爵。女真诸部不统一,就只能永远在明"以夷制夷"的阴谋下互相攻击。统一女真诸部,而不是只统一建州女真,才能有与明抗衡的能力。努尔哈赤又怎么会允许弟弟来分裂自己的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