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触底反弹故事,一直在商业世界里上演。这一次的主角,又是前瑞幸咖啡、神州优车的创始人——陆正耀。 最近他"杀"回了咖啡赛道,瞄准的对手正是昔日自己一手打造的瑞幸咖啡。库迪咖啡横空出世 2023年伊始,一个名叫"库迪"的咖啡品牌开始席卷抖音、小红书等各大平台。铺天盖地宣传刷屏的趋势3月以来愈演愈烈,全场一律8.8元的促销价,更为库迪的走红添了一把火。 库迪线下门店的扩张速度也非常迅猛。2月6日,品牌官宣"百城千店咖啡狂欢节"计划,豪言壮语预估到3月底、也就是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猛开1000家门店。 很快大家发现,库迪和瑞幸太像了——产品上,它们都推出了"生椰拿铁"、"厚乳拿铁"等饮品;定价上,库迪和早期的瑞幸类似,都能把产品做到10元一杯的低价;甚至连宣传海报、品牌调性等视觉元素风格上,二者也有相似之处…… 定睛一眼,原来库迪的创始人,正是陆正耀"旧部"、瑞幸咖啡创始人之一的钱治亚。 陆正耀本人也没有缺席。 据网上公开报道,2022年10月22日,陆正耀在朋友圈宣布库迪咖啡首店落地福州。 通过查询企业工商信息,可以看到库迪咖啡(天津)有限公司、库迪咖啡(北京)有限公司等实体的股东均为注册在香港的库迪咖啡有限公司。笔者发现陆正耀本人没有出现在上述公司的股东或高管之列。 除了核心团队亮明身份,一些瑞幸加盟门店"倒戈"加入库迪阵营,令两个品牌的竞争开始针锋相对。据《山东商报》,山东省临沂市的部分瑞幸门店改换库迪品牌。 陆正耀用库迪咖啡背刺瑞幸、瑞幸可能要被前创始人打败……一时间,网上出现了不少诸如此类的讨论,当年不断被指"蹭星巴克热度"的瑞幸如今却"被蹭热度"了。 迅速崛起的库迪,确实已经成为瑞幸不得不重视的对手。外表很相似,实则大不同 库迪和瑞幸虽然外表很相似,实质却大有不同。 从表象来看,二者的城市推进策略不同。瑞幸咖啡当年以一、二线城市为突破口站稳脚跟,随后才向三、四线城市扩张;而库迪咖啡则率先在低线级城市扩张,在竞争趋于饱和的大城市动作反而没那么快。 其次,也是笔者想提示大家最需要关注的点,在于瑞幸和库迪咖啡的经营模式有本质不同,前者"烧"资本市场的钱、投资人抗下了风险,后者则走联营模式 瑞幸早期以直营模式起家,通过"烧"掉数亿元营销费用,来迅速打响品牌、抢占市场。这些资金都来自资本市场。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瑞幸赴美IPO前,共经历A轮、B轮和B+轮共三轮融资,获得输血5.5亿美元。瑞幸这是一个重资产经营的思路 ,反映在经营上,早期的瑞幸均为直营店,一直到2022年底才开放加盟。 而库迪走的是轻资产经营模式,从成立之初就开放联营加盟。 这条开放联营之路,是库迪主动选择的吗?有行业观察人士对媒体透露,"库迪咖啡不太容易从一级市场融到钱了"——这或许道破了库迪咖啡的难言之隐。"割韭菜"的镰刀挥向联营加盟商? 网上开始有声音质疑:库迪咖啡暂时没有从一级市场融到钱,那烧不到投资人钱的陆正耀,这次是不是把镰刀挥向了联营加盟商"韭菜"? 据库迪咖啡官方网站,店中店、快取店、标准店和品牌店的投入(设备、柜体广告和基础装修)在11万到50万不等,另外还需收取共计3万到5万不等的保证金和设计费。加上店租、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整店落实开业需要的资金成本不菲。 在B站上,咖啡业内人士、名为"难嘴瘦咖啡团伙"的博主算了一笔账,在长沙这样的城市,以40平米店面、押二付三等条件来测算,如果日营业额能达到2000元,那开一间库迪咖啡的回本周期在64个月,也就是五年多,这其中还不算装修和机器翻新的成本 ;如果日营业额能做到4000—5000元,那回本周期在一年半左右。 这位连锁咖啡业内人士还表示,上述计算还是基于库迪宣称的毛利率64%得出的,这个数字比瑞幸的50%还高,实现难度比较大 。与此同时,打折推广等活动以及外卖都会拉低毛利率指标,他直言"我觉得(64%的毛利率)做不到"。 至于库迪咖啡能否做到4000—5000元的营业额,他表示根据经验"目前瑞幸比较容易做到,其他咖啡品牌做到3000都比较困难"。 笔者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库迪咖啡大力开展"8.8元一杯"的推广,烧掉的营销费用究竟由联营加盟商来出,还是库迪咖啡品牌补贴? 在库迪咖啡官方网站上并未对上述问题说明,只明确"服务费按照门店经营毛利收取"。带着疑问,笔者拨通了库迪咖啡的官方电话,对面的客服回答非常谨慎,称不太清楚具体情况,需要对接地区经理解答。 总之,打工人想摇身一变就成为老板"躺着数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 据公开资料,从事招商加盟、开展连锁经营业务的企业,均需要进行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笔者通过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查询"商业特许经营信息管理",发现暂无法搜到名为"库迪"或"COTTI"的备案 ,而查询"瑞幸"则能顺利找到结果。 为什么查不到库迪的特许经营备案?库迪招商电话客服对笔者回复仍是"不太清楚,需要对接地区经理来解答"。笔者也注意到,在库迪咖啡的官网使用的字眼全部为"联营"而非"加盟",这与行业其他品牌有所不同。联营店指两家公司相互同意以某种方式经营的商店,加盟店则指总公司授权给被特许人使用总部的形象、品牌和声誉等来做生意,二者略有不同。复制瑞幸不容易 市场观点普遍认为,库迪咖啡想要复制瑞幸的成功,并不容易。 从外部环境来看,咖啡创业的行业大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如今的咖啡行业竞争和2018年前后瑞幸崛起时大不相同,发展出了多个细分且成熟的赛道——星巴克、瑞幸、Tims和Manner为代表的的连锁咖啡品牌已经占据了10元—50元的价格区间,7-ELEVEN、罗森、全家等为代表的便利店咖啡遍地开花,小众市场被主打手冲和地域豆的精品咖啡店填满,新近还崛起了一批以幸运咖为代表的、用超低价策略抢夺市场的小镇咖啡店。 再从企业内部来看,咖啡茶饮的创新力逐年提升,正在变成一个对产品力要求越来越高的行业,企业不断用新口味搭配、新推广策略在市场中收集数据、试错改进,抓住爆品的品牌才能暂时获得领先。 例如瑞幸财务爆雷后,用生椰拿铁等火爆出圈的饮品重新俘获了消费者的口味,给公司争取到一线生机。而从时间线来推测,这个爆款产品可能并非陆正耀和钱治亚掌舵瑞幸期间的作品。目前瑞幸保持着几乎每周都会推出新品的节奏迭代产品,整个行业也进入推陈出新的快车道。 成立至今,库迪咖啡尚未打造出一款独特且"出圈"的饮品。 如前文提及的那位从业者直言,现在咖啡茶饮行业那么"内卷",库迪还需要强大的研发力来保证产品领先,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那么钱从哪来呢? 回首陆正耀离开瑞幸之后,又兜兜转转在餐饮行业做了不少项目。2022年1月,在经历了融资困难和改名后,陆正耀的"趣小面"开店步伐趋于缓慢,并低调关闭了位于凤凰汇购物中心的北京首店。 随后陆正耀投身当时炙手可热的预制菜赛道,2022年上半年笔者看到北京等城市电梯里充满了刘仪伟的"舌尖英雄"广告,这正是陆正耀旗下的预制菜品牌。有信源显示该品牌获得了16亿元的融资,但投资方并未披露。 经营模式上,舌尖英雄也采用了加盟模式,在迅速扩店到6000家后(经销商门店意向签约数),一些加盟商开始抱怨业绩不佳。据《北京商报》2022年8月报道,有舌尖英雄加盟商透露一天流水仅200元,经营陷入困境。这篇文章亦提及,在"舌尖英雄"前期投入期间,加盟商要与品牌方一起承担较高成本、共同面临"赔本赚吆喝"的风险。 截至发稿,该预制菜项目没有继续扩大的进展,颇有不了了之的意味。 回到熟悉的咖啡赛道,陆正耀能靠联营模式,让库迪站稳脚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