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要说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有时在某一时刻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其中不光有成功的英雄,也不乏失败的英雄。成功的英雄往往被历史所铭记,而失败的英雄往往会被人冠以各种缺点,成为他人成功的垫脚石。但有那么一位失败的英雄人物,却被人所铭记,那就是有楚霸王之称的项羽。他的失败,常常被现在的人感慨,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其在短短四年内迅速败亡呢?灭秦的分封——是进步还是退步 项羽是楚国贵族项燕的后代,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方诸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极尽溢美之词,认为是一个在军事上具有万人敌的统帅之才。项羽一举成名的战斗是巨鹿之战。如果说陈胜吴广的起义点燃了秦王朝灭亡的烽火的话,那么巨鹿之战则是彻底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在这场战斗中,项羽依靠破釜沉舟的决心,一举消灭了秦王朝的主力,致使其失去了统治天下的军事力量。 在巨鹿之战后,秦王朝迅速地淡出了中国政治的舞台。为了安定秦王朝灭亡后的天下,项羽主持了对天下诸侯的分封。有人说,项羽的分封是开历史倒车的一种行为,也是直接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在当时的人视角里,对天下进行一种分封,似乎是一种合乎时代逻辑的结果。天下苦秦久矣,不能出现像秦王朝这样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反而是类似周天子的模式是比较符合当时民意的要求。所以才会出现以楚王为义帝,项羽为霸主,分封天下诸侯的模式。 项羽的分封其实问题不大,他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平衡各方的势力,导致各方诸侯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一直威胁项羽后方的齐地,他没有平衡有功之臣和六国后裔之间的矛盾,导致在楚汉战争中齐地频频出现叛乱,使其无法集中力量对抗刘邦。同时,项羽把原秦国一分为三,削弱了秦国的同时也使其没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刘邦的进攻。战术上的成功无法掩盖战略上的失败 可以说,项羽几乎赢得了在正面对抗刘邦的所有战斗,但却在战略上失去了对天下大势的掌控。项羽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楚汉战争中,他每次都能把刘邦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彭城之战,刘邦在人数明显占优势的战斗中,被项羽的骑兵一顿冲杀,结果是号称几十万的诸侯联军根本无力抵抗。 项羽的军事优势不能转化为政治优势,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每一次胜利,在打击对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耗自己的力量。但他这方并不重视自身力量的积聚,缺少一块能够稳定提供补给的根据地,导致自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反观刘邦,他赖以存在的根据地巴蜀和关中,几乎没有遭受到攻击,通过不断开发自己根据地的潜力,使其在楚汉战争中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这种反差,导致项羽战术的胜利没有了任何意义。也就是说,项羽在战术上越成功,他在战略上的劣势就越明显。在这场战争中,时间是刘邦最好的朋友,却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我们在楚汉战争中,可以看到项羽的部队越打越少,而刘邦的部队越打越多。刘邦是不怕消耗的,而项羽的部队则是经不起损耗的。人才的争夺——刘邦底层思维的成功 在长期的战争消耗中,人才对于后期的取胜是至关重要的。项羽手下并不是没有人才,要知道后来名扬天下的韩信就是在项羽的麾下。但贵族出身的项羽,是有点看不起韩信,这里主要是看不起韩信的打仗方式。项羽会认为韩信所谓的兵法,不过是一些阴谋诡计,是被他所不齿的。项羽是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来驾驭军队,而韩信是依靠严明的军纪和出神入化的兵法来指挥军队的。这两者的差别,导致在失败来临时,项羽的军队无法重整旗鼓。韩信的军队,则会以背水列阵的方式,从而反败为胜。 刘邦出身于当时的社会底层,虽然做过泗水亭长,但他接触过底层社会,了解底层社会的真实情况。所以他的这种出身,能帮助他获得百姓的拥护。在他进入关中,就和百姓约法三章,因为他知道老百姓苦的是秦法的严苛。通过约法三章,刘邦相当于解放了秦法的束缚,从而使其能够得到一块稳固的地盘。 非贵族出身的刘邦,对于人才的诉求的很强烈的。他的用人是不问出身的,只有有才能的人,是能够在刘邦的阵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唯才是举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发现自己麾下的人才。而贵族出身的项羽,缺少接触底层的百姓,对于人才的要求有自己的判断。他所认为的人才,必须符合自己的要求,如果自己看不上这个人,这个人再有才华,他也是不会用的。这导致随着战争的进行,刘邦的人才越来越多,而项羽的人才则愈发凋零。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时势造英雄,秦末的乱世,造就了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功。但作为一个反秦的英雄,对于天下的时势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控,导致自己在战争中,不断地被消耗,以致最后自刎乌江。英雄造时势,这个英雄是需要有改变时代的勇气的,同时也要得到天下的人心。这一点上,却恰恰是项羽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