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腐朽无能的清朝晚期。那是一段中西方剧烈碰撞的年代,也是今天中国人最为熟悉和屈辱的一段中国近代历史。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时期里,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在走向衰亡的时候都普遍存在两种现象,并且一定是共存的,那就是普通老百姓穷困潦倒、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而有权有钱的人却纸醉金迷、极度挥霍、奢靡无比。 让我们从一组清末老照片中感受一下一百年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们真实且悲惨的生活场景(原照片为黑白照,为了更直观的看到当时的惨状,图志不语将这些照片进行了后期上色处理)。 墙边休息的夫妻乞丐 一对夫妻因家园遭受洪灾被冲毁,财产和庄稼都毁于一旦。两人只得离开家园一路乞讨求生。两人蜷缩在在一户大宅院的外墙边上,奢求着这户宅院的主人能够给他们施舍点食物。 衣衫褴褛的母子三人 这母女三人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脸上都是污垢,因为当地干旱缺水,他们一年只能洗一两次澡。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和女儿都缠了小脚,这种封建社会的陋习将给她们的行动和劳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她们在生活上的困难。 安西县布隆吉驿站内的伙计 此时正值初春时节,这名驿站的伙计头发凌乱,下身穿着一条残破不堪的棉裤,上身却光着膀子,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两个小乞丐在清理头上的虱子 两个小乞丐坐在一处荒废的房屋外,一名小乞丐在给另一名小乞丐仔细清理头上的虱子。 这些乞丐经常风餐露宿,生活环境极为恶劣,身上经常长满跳蚤和虱子这些寄生虫。 背着一筐木柴的妇女 一名=农村妇女正在背着一筐刚捡来的木柴往回走。她生活在中国的大西北,这里多是戈壁滩,荒无人烟植被稀少,每天她都要穿着草鞋走很远的路去捡拾木柴好囤积起来生火做饭。这一趟下来,她的脚上也不知道要磨出多少个泡。 长江岸边的草棚 贫穷的老两口住在长江岸边,他们的住房就是用秸秆和芦苇混合泥土搭建的草棚,这种草棚阴暗潮湿,冬天阴冷夏天闷热,如果不是因为生活窘迫,谁会愿意在这种草棚里居住。 聚集在一起的村民 此时正值冬天,但是有两个孩子上身虽然穿了棉袄,下身却光屁股。或许现代人很难理解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这两个孩童却赤裸下身,其实在清朝末年,很多穷苦人家连衣服都穿不起。 墙边休息的女乞丐 这名女乞丐正在靠在一个土墙边休息,她连一件像样的上衣都没有,只能用一块破布来遮盖住自己的上半身。 挑着货物的童工 这是一名童工,他正在挑着一旦货物,赤着脚经过一家商铺门前。看年龄也就十五六岁,这个年纪本应该是在学校里读书,却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出门打工补贴家用,可惜在当时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 生活在贫民窟的穷人 这些是生活在贫民窟的穷人,图中都是女性,因为男性都到码头或者车站当苦力去了,只剩下这些妇女在家中干些家务。他们居住的房屋多为用木板搭建,这种居住环境很不安全,只要一着火,再刮起风,必将引起严重的火灾。 在墙边晒太阳的乞丐 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不仅赔偿了大量的土地,同时还支付了巨额的赔款。而这些赔款,最终都会转嫁到清朝的老百姓身上。沉重的赋税和频发的天灾,让很多老百姓不得不走上乞讨之路。 图中是四个乞丐在靠在墙边晒太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身后的墙上写着这样一行字"出门见天下太平"。 住在草棚里的麻风病人 这名麻风病人因为疾病而失去了双脚,他的家人也都死于麻风病,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因为麻风病有传染性,他被村民赶到野外,这个四面透风的草棚,就是他的"家"了,看了实在让人心酸不已。 两个苦力用土法治疗疾病 清末的穷苦人为了尽量减少花销,有点小病小灾的话,一般也就不会去看大夫,都是用民间的土法来 治疗疾病和缓解病痛,这种土法能有多少疗效是很难说的。大多人都会小病扛着,大病才去求医。 蹲在筐子里的乞丐 这个乞丐的衣服早已残破不堪,肩上还披着一块破烂的麻布,他脚下的筐子和手里拿的水壶可能就是他仅有的家当了。 坐在门外的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在清朝末年的老百姓里算是生活比较不错的了,虽然他们穿的衣服比较破旧,但是起码他们身后的房子比起草棚要好太多。 背着家具的背夫 一名背夫背着一户人家的家具,这些家具目测足有3米高。清朝的家具多为实木打造,沉得要命,这名背夫可能是是在走不动了,于是就在路边休息片刻,挣点辛苦钱真的很不容易。 跪地乞讨的老妇 这名老妇并不是真正的乞丐,她是这个村庄的村民,由于沉重的赋税和连年的天灾,这个村庄的村民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这名老妇当看到一群外来人来到村里,便拿着一个竹篮向这些外来人跪地祈求施舍点钱财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