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八套正在热播《情满九道弯》,这是一部描述老北京生活的影视作品。其实剧中的"九道弯"胡同应该写作"九道湾",这片区域就在现在北新桥路口的东南,其周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代这里还曾是一处重要的粮仓,被称为"新太仓"。 翻开明代北京城的平面图,是找不到九道湾这个地名的,相应的位置上标注着"新太仓"三个字。说起这个地名,住在周边的居民并不陌生,九道湾胡同向东不远,一条南北向、几乎贯穿了整个街区的胡同,至今还被称为新太仓胡同,在胡同的北口,前几年还修建了一座仿古式的牌楼,上书"新太仓"三个大字,喻示着其周边街区所承载的一段历史往事。 这段历史往事与因运河而产生的仓储文化有关,在如今的"九道湾"街巷和"新太仓"胡同似乎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在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千年运河润京城》 一书中,还足以见到当年大运河的熙熙攘攘,以及大运河所孕育出的运河文化与值得珍藏的历史故事。 《千年运河润京城》 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华教授及其团队负责书稿撰写工作。书稿撰写期间,团结出版社组成田野调查组,对大运河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细致考察了北京运河沿线的水道、建筑物等遗址、遗迹,并访谈了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地方文化工作者等运河文化相关人员,集思广益、积累素材。"千呼万唤始出来""吹尽黄沙始到金",经过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王卫华及其团队、团结出版社等多方的努力、共同的打磨,《千年运河润京城》这套文旅结合、图文并茂的北京大运河的百科全书终于跟读者见面了。 一河阅千载,一河览古今。让我们跟随《千年运河润京城》的足迹,一起追溯大运河默默流淌的运河文化,以及其中深藏的历史文脉。 仓储与文化设施 自运河水运发达以来,通州历代都是仓储重地。金代通州有"丰备、通积 (济)、太仓以供京师";元代有富有、乐岁、乃积、延丰、广储、盈止、有年、庆丰、及衍、富储、富衍、足食、及稀十三仓;明代仓储,尤其是卫仓的设置更加频繁,永乐年间置通州左卫仓、通州卫仓;宣德年增置通州仓、京仓;正统增设京卫仓等。《明史·食货志》说这些卫仓"凡京仓五十有六,通仓十有六",足见粮仓数目之多。 到达通州的漕粮十分之七八转京仓,京内诸仓为旧太仓、百万仓、南新仓、北新仓、海运仓、禄米仓、新太仓、广备仓;十分之二三储通仓,通州粮仓为大运西仓、大运南仓、大运中仓、大运东仓等。隆庆年间,大运东仓又并入大运西仓,与大运中仓形成两大粮仓的格局。元代的粮仓除了乐岁、广储二仓位置明确以外,其余诸仓的情况较为模糊。明代以来城内的北新仓、南新仓、禄米仓都保存相对完整并焕发了新的生机,而大运中仓、大运西仓仅剩断壁残垣。古老而残缺不全的仓墙是京门丰厚历史内涵的实物见证。 仓储漕运事关王朝命脉,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组织架构,留下了诸多专职衙署。元代通州的漕运衙署有管河通判署和都漕运司署两个机构,管河通判署位于原女师胡同北侧第三中学校操场处,原有雌雄石狮一对,现仅剩一座雌狮;都漕运司署大致位于通州旧城西垣,曾出土过一块"同知都漕运司事赵公去思碑"。明代在元代二署基础上设"坐粮厅署",坐粮厅位于通州新城内新仓路;清朝改坐粮厅署为户部坐粮厅,位于大运西仓左侧,与仓场署隔仓相望,所以又简称为"西衙门""西厅"。明清时期通州内因漕运而生的其他署衙还有尚书馆、户部分司、监督主事公署、巡仓公署、仓场总督衙门、漕运厅等,共同构成了运河北端的漕署群。尽管部分机构只剩遗址,但通过这些旧址我们仿佛仍然能看到"宝鞍驰骏马,多是帝京人"的繁忙景象。 各省的漕粮集结至北京通州,为了便利地处理漕运事务,各省布政司纷纷设立漕运会馆和漕运总局。通州的会馆主要有江苏漕运总局、浙江漕运总局、江西漕运会馆、山东三义会馆等。各会馆内分别供奉各自地区的水神:江西会馆内供奉许真君,山东会馆内供奉刘、关、张三尊神像,福建会馆内多供奉妈祖。这些会馆的建设影响着民间信仰的传播与交流。 大量与运河文化有关的文化与宗教建筑至今仍然矗立在通州城内。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着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全国各地的学子都要在此参加考试,通过运河北上赶考的学子们不计其数。始建于元代的通州大城街文庙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孔庙,周边以及赴京的学子们多在此求学。儒教的文庙、佛教的佑胜教寺和道教的紫清宫合称为三教庙,与燃灯塔并称"三庙一塔",为大运河北端的标志性景观。有诗曰"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当行驶在运河上的人们遥遥地看到燃灯塔或看到塔影倒映在河上时,就意味着本次行程即将安全结束,从而长舒一口气。通州的"三庙一塔"如今被打造为北京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是大运河历史文化传承与凸显通州人文地标符号的重要承载地。除此之外元代的天后宫遗址、弘仁桥亭前坡上的碧霞元君庙、通州清真寺、张家湾清真寺、马驹桥清真寺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运河给通州带来的繁荣。 北京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还能通过一些反映漕运仓储兴盛的牌坊、碑刻等展示出来。通州历史上曾有大运西仓西门"风图"牌楼;新仓路原户部坐粮厅门前的"总理军漕"和"裕国经漕"两座牌楼;北门外石坝码头的"潞河第一观"牌楼;新街口的"绩河渠"坊,里二泗佑民观庙前的"保障漕河"坊等。这些牌楼虽然多数是依附于其他建筑物而存在且分布散漫,但它们是官方的漕运管理,以及私人的漕运经营的见证者,既有对漕仓的储存记忆,又有对码头的转运留存,是反映明清时期通州漕运文化盛况的重要物质载体。石碑是运河历史的另一种见证,目前现存的石碑有通州古城内的御制通州石道碑、御制重修马驹桥碑,张家湾的石权,东城区的"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等,这些石碑为运河文化增加了一份厚重的底蕴。 拓展阅读 《千年运河润京城》 内容简介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整体上概括了大运河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余七章,将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为河道、闸桥、沿线庙宇、码头、粮仓、公园与博物馆、乡情民俗七个版块分别进行了介绍。本书稿从大运河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摘取了四十余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作者简介 王卫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长期从事北京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运河流域民间文学资源的传承与区域文化建设研究"、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段大运河民间风物传说搜集与运河文脉资源挖掘运用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委托项目"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文化志编纂"。独著及合著专著5部,发表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