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味道都藏进了这本书里
乌镇,一曲似水年华;江南,一阕温婉多情;水乡,一袭梦回千年。乌镇是多少人向往的江南水乡,若是到了江南,却没到乌镇,那可真是枉来江南了。
江南是神秘的,好似总披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想要了解江南得自己去乌镇走走,若是实在没空亲自去领略江南的美,读读刘汉俊写的《在江之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书有着描绘水乡诗意画卷、闲情逸致的抒情之作,如《乌镇的早晨》《千年的浆声》,写景状物则文字隽永优美,感人至深。
溪水湖泊装扮成乌镇的面颜
"青瓦素墙水乡楼,灯笼红挂江南画" -- 赵士程
初次读到这句诗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了江南小镇的画面。微微细雨打在布着点点青苔的瓦片上,滚下来的露珠又与细雨砸进溪流中。行人们撑着油纸伞,慢悠悠的行走在幽寂的巷道中。
在与江南有关的记忆中,水的身影都出现在其间。
乌镇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水的功劳自是功不可没。
乌镇有一条南北贯穿的河,本名叫车溪,现今已改名为市河。其与其他河流交汇在一起,储满了港汊水巷,七拐八弯地织成了水网。
走在这江南水乡的小道上,左顾是随水而形,汲水而生的临河阁楼,里面住的户户是枕水人家。
右盼溪流,放眼碧水清荡,似乎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绿意,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这个水乡的根有多深。
你若是不满足于此,可以登上阁楼,从制高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尽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
闲来无事,登上一艘小船。船工或者船娘慈和地坐着或者蹲着,不吆喝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
独自一个人坐在平顶的摇橹船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和着你的心波,轻轻荡。
乌镇的美,美在水。
人文历史铸成乌镇的风骨
走在乌镇的青石板上,抚摸着青砖,望着青瓦。是否会陷入这样的疑问:"哪一块是唐宋的砖,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诗词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吴越士子心酸的泪滴流到今?"
从春秋的月夜到明清的雨季,乌镇就在这风雨交加的历史长廊间悠悠地走着,一栋栋建筑,一条条溪流,都汇成乌镇的历史长轴。
来到乌镇,得去看看"昭明书院",这座书院是为纪念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所设。百年前,某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昭明太子捧着书卷,轻声背诵。百年后,人们来到这里,妄图一览书院风貌,感受历史的沉香与思想的芳香。
昭明书院,如从前那般幽静安谧,却为古朴的乌镇增添了几分文气。
看完了文,自然也要看看武。
乌镇码头繁多,但其中一处码头名字却不一般,名为乌将军庙码头,这乌将军便是唐朝时的乌将军乌赞。
元和二年(807),镇海节度使李锜反叛,兵犯乌墩,乌赞与副将吴起率兵抵御,在乌镇车溪河激战,因寡不敌众,乌赞战亡,副将吴起后来将乌赞就地安葬。
由于乌赞战死乌镇,由恰好姓乌,乌镇人便特地另建了乌将军庙来供奉。
五代十国中吴国奠基者杨行密曾驻兵乌镇,北宋方腊的农民起义军在这里驰骋,元代蒙古的铁骑战刀从这里横扫,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在这里鏖战,清朝时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激战,民国时江浙两省军阀在这里混战,国共两党两军的民族英雄在这里抗击日本侵略者……
小小的乌镇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刀光剑影,激发了多少人的比拼,又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历史是最好的设计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这些人文历史,都一点点的铸成了乌镇的风骨。酒酱染填充乌镇的筋络
若要用一个名词形容乌镇,那么乌镇就是一坛老酒,韵味醇厚而绵长;乌镇是一缸陈酱,经得起咀嚼;乌镇是染缸,各种色彩在这里绽放。
走进乌镇一家名为"羊肉烧酒"的小店,斟上两杯黑白老酒。黑酒是用本地黑糯米酿造,已纪念为平定叛乱,保佑百姓而战死的乌赞将军的乌酒。它黑得乌紫泛亮、甘醇醉人。
白酒是用本地白米、白面、白水酿制,这酒就连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青睐不已。它白得品靠别透、清香沁心。两杯老酒下肚,半部史记穿越,美在唇齿间,醉在眉限中,有道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乌镇的味道喝的出来,也晒的出来。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乌镇人最热闹的晒酱时光。走进乌镇西栅通安桥南的叙昌酱园,前店后坊都有着大晒场,晒场里大缸小罐紧紧挨挨,高高低低挤挤密密,大豆在罐中发酵酝酿。
经过泡、蒸料、拌料、制曲、入缸、晒露、压榨多道工序的大豆,终成了上得了豪宴与山珍海味同桌,进得了寒门,与萝卜青菜为伴的乌镇豆酱。
乌镇的颜色是染出来的,在乌镇有着许多老字号染坊。他们以乌镇本地的花草林木为原料,提炼色浆,染成一条条一方方花布,这便是乌镇的颜色。不慕艳丽,清丽优雅。
总结
乌镇,这里的故事,简单而迷离。
若要品味乌镇的美,最妙还是自己亲自去乌镇走走,若是没有机会,也可以看看这本《在江之南》,从文字中窥探乌镇的美,江南的妙。 在江之南(精) 正版书籍精选好书 ¥59.86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