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就业歧视的话题备受关注。比如有女员工上午刚检查出怀孕,下午就被公司开除,甚至一些企业在招聘启事明目张胆的写明,哪几个地域的人不招;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法的工作报告里面,有两处内容都提到了要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一些新鲜事物、新的体验层出不穷,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比如在今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里就提到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公众人物发现某手机软件里出现的一些AI虚拟陪伴者和自己有着近似的长相和声音,虚拟世界里出现了另一个"我",是不是侵犯了现实世界里"我"的人格权呢?除此之外,报告中还提到:要依法惩治信息网络犯罪,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图源:新华社 这些和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在此次两高的工作报告中显得比较突出,也备受大家关注。其实说起来,近些年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司法机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维护公民合法人身权利、打击虚拟世界的真实违法上,为什么这些领域会引起司法机关的特别关注?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对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叶闽慎在《热点里的价值观》发表观点: 司法力量深入民生细微之处,是我国司法实践适应时代变革,响应社会变迁的具体体现 在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司法机关在坚持维护最广泛的公平正义同时,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民生细节方面,不仅将司法力量延伸到每一个个人,而且还延伸到个人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这无疑是我国的司法实践适应时代变革,响应社会变迁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民众的维权意识这些年得到了很大提升,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展,从看得见的安全权、财产权延伸到看不见的人格权、信息权,两高工作报告在民生领域的一系列提法实际上就是在响应和支持民众维权,给老百姓正当的维权撑腰、打气、鼓劲。同时,我们看到老百姓维权难的问题还部分存在,像某些领域的维权成本高、难度大、收益低,从这次两高工作报告来看,国家在这个方面正在不断的完善和推进,对于个人维权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消除职场歧视,打击网络暴力,维护公平正义,司法介入将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而从此次"两高"报告看,重点是提到了两个领域,一个是职场歧视,另一个是网络违法。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我是这样看的,我们都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职场歧视也是稳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会影响到更多大事,比如说影响到结婚,继而影响到生育、影响到国家和社会发展,这真的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不能不察。 另一方面,有部分年轻人表现出不愿工作,继而表现出不愿结婚、不愿生育,这也提醒我们,在这些"不愿意"的背后,其实都与职场中的一些歧视行为或多或少有关联。比如歧视员工、过度加班、对青年员工缺乏尊重等等,其背后反映的是个人的就业权、休息权、人格权等权益受到侵害。 至于为什么要特别提到网络违法?如今是网络时代,几乎人人上网,新的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涌现,在造福民众、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网络乱象,甚至发生了网暴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要知道,网络具有匿名性、即时性,网络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受侵害者维权更难。仅靠口头警告或出台个简单的规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做大,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发,从法律的高度给网络行为画出红线,形成有力的震慑。在本次两高工作报告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司法机关做出的努力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