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改革之后,秦国就是一个耕战机器。长平之战从现代来看,输确实不是赵括的原因,但输得这么惨确实是赵括的问题。 长平之战从赵国开始从防守转进攻就已经注定是要输了,即使不是赵括白起而是最开始的廉颇王龁。 战国时期其他几国集权不如秦,赵国在陷入长平僵持后,后方政治就开始出问题了,秦的几个雄主在位时基本上都是一言堂,政治上的派系几乎影响不了决策,赵国就不行,收上党的时候两个代地派和邯郸派两个派系就有了明显的冲突。 赵国低估秦国军队实力 在长平之战初期,赵就犯了错误,低估了秦国军队实力,低估了王龁。前几年阏与之战大胜给了赵错误的判断,以为秦军队战力和主将能力不过如此,所以当王龁领兵来的时候,赵一开始低估了。 廉颇一来就吃了亏,经过几次试探加上第一道防线被迅速突破,廉颇就意识到不据险而守,赵完全打不了,只能修工事对耗。但古时政治军事的概念又不明确,前方的将帅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方的朝堂不一定能清醒,后面才有了求胜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赵国为何选赵括担任统帅 空仓岭防线失守,廉颇退入丹水防线后,两国正式进入相持阶段。决战显然是双方最后的选择,那么要决战双方必须倾举国之力,派最适合决战的将领。 而赵国当时能率领举国之兵的将领有老将廉颇、名将田单、名将乐毅,参加过阏与之战的赵括,其中田单、乐毅为别国降将,而廉颇身为代地派将领,本身就与邯郸派的统治集团矛盾重重,更何况从空仓岭防线退入丹水防线前就已经损失六名都尉,一名副将,可谓是大败而回。 因此,综合考量,身为邯郸派的赵括显然比其余三将更符合赵孝成王择将要求。就是说赵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合适的。 赵括的军事指挥能力差 陷入僵局以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长平,两个派系冲突矛盾就更严重,赵王是支持收回上党的,在后期发现长平对国家消耗实在太大,对自己及自己支持的派系实在不利,只能求一场胜利扭转情况,然后廉颇又不听王令拒不出战,只能最后换上赵括。 虽然在军事上,赵国当时胡服骑射后军队实力大增,但其实主要还是北方的轻骑机动部队厉害,步兵这些和秦国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当赵国顶不住内部矛盾开始求胜转攻的时候,长平就已经有结果了。 其实有结果并不是后面输得这么惨的原因,赵括本来就没啥经验,以前最多就是帮父亲打副手,长平换帅以后,赵括本来就背负了求胜的政治使命,压力大,换军官也是本来不掌军,军中毫无威望,你这突然换帅换一个战略方针,底下都是老帅的人,不换军官完全调动不了军队。 压力大,没经验,对军队掌控力差,加上本身能力确实不行,后面才全部崩盘,从可能的小败变成了被全歼。长平其实僵持到后期,政治因素占了主导地位,秦那边能坚持一心,积极备战,秦王能压下反对的声音。 赵这边本来的朝堂派系矛盾就被直接激化了,赵王需要平衡派系,再被反间计这么一推,赵括就上去了,从原来的僵持变成了败再变成了被全歼。 纵观整个长平之战,在军事政治上秦都高赵一个层次,在紧要关头,双方更是对局势的判断有巨大的差距,秦王那边明显就意识到了这是击溃赵最关键的一步,举国备战,换上白起,毕其一役。赵王那边没这个觉悟,还想的是求胜然后逼秦退军议和。 这才有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和中反间计换赵括的对比。而且长平之战后续影响很大,长平之战基本上把赵国最后的步兵精锐直接打没了,也让秦对天下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前对抗合纵,秦还需要以分化为主,各个击破,后面的合纵秦就是可以硬顶然后分化为辅了。秦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可以说一统在即,只需要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