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区划张明福阮桂林恩县名称由来及建制沿革
平原县的恩城镇,是老恩县的县城所在地。处于职业的敏感,每当路过此地,我都会产生一种将恩县的名称来由和建置沿革写出来变成铅字的冲动。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州地区当时所辖的13个县市区名称由来和建置沿革我都已写过并发表过。去年底,德平县的建置沿革也由《长河晨刊》登了出来。赶写此文越发变得迫在眉睫。时值年末岁尾,终于有时间将其草就成篇,我既释掉了重负,也是对家乡人文历史的一次再学习、再亲近吧。
据《宋史》和民国三十一年(1942)《重修恩县志》记载,恩县的名称是由恩州衍化而来,而恩州的名称出现又有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恩州的名称始自北宋庆历年间。此前,该地自隋以来一直称历亭县,曾先后隶属于河北道贝州、河北道清河郡、河北东路贝州(治所均在今河北省清河县城)。庆历七年(1047)冬,贝州驻军中的下级校官王则领导士兵进行了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动,成为贝州改为恩州的直接条件。王则原籍涿州(今河北涿县),由于饥荒流浪到贝州,为人牧羊,后被招募到宣毅军,当一名小校。当时河朔一带民间广泛传播弥勒教,王则也是一名教徒。王则等利用宗教与德、齐、深、保等州士兵取得联系,约定庆历八年(1048)正月初一早上各地同时起兵。由于兵变计划泄露,王则不得不率领士兵提前起事。时值冬至节,王则利用贝州刺史张得一与官属拜谒天庆观的机会,指挥士兵逮逋了张得一。兵马督监田斌率从卒抗拒,败而出逃,哗变士兵控制了整个贝州城。王则率领哗变士兵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千人,战绩也不断扩大。知州董元享因拒不交出军资库钥匙,被士兵愤而杀死。司理参军王奖、节度判官李浩、清河县令齐开、主簿王滦,皆被起义士兵所杀。哗变士兵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王则自称东平郡王,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国号"安阳",年号"得胜"。城中"百姓年十二以上、七十以下,皆涅其面曰义军破赵得胜"。贝州兵变发生后,统治阶级马上派王信、麦允言、王凯、郝质进行镇压,但均被哗变士兵打败。十二月,又派开封知府明镐为河北体量安抚使,前去镇压,仍不能取胜。面对声势如此浩大的士兵起义,宋仁宗十分害怕;看着满朝文武皆是束手无策,甚至害怕朝廷派到自己的缩头惨象,宋仁宗又万分恼火。最后,也是无奈,宋仁宗不得不直接点派参知政事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并以诏书的形式许诺其可在前线便宜从事。结果,临危授命的重臣文彦博不负帝望,在派重兵攻打州城北门的同时,让一部分官军从城南挖通地道,深夜突入城内。经过一夜激战,起事已65天的这场兵变终归失败。宋统治者在开封处决了王则、张峦、卜吉等首犯,而赦免了他们的余党。文彦博以及地方政府为了讨好宋仁宗,便请求将贝州改为恩州,借以来歌颂皇恩浩荡。于是,贝州在庆历八年(1048)初改为恩州,继续领清河、武城、历亭三县。
金代,历亭县属大名府路恩州。伪齐阜昌五年(1134),因运河水时常西漫,便移恩州治于历亭(今武城县城),属大名府路,管辖范围不变。
元代,清河县划归大名府,武城县划入高唐州,历亭县被撤销,恩州变为散州(只管辖原历亭县境)直属中书省。
明初,恩州降为恩县,属东昌府高唐州。洪武七年(1374),徙县治于县东四十里许官镇(今恩城镇)。
清代,高唐州降为散州,恩县改属东昌府。
民国时期,恩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1949年8月13日,恩县改属河北省衡水专员公署。1952年恩县划回山东省,改由德州专员公署管辖。
1956年2月24日恩县建制被撤销,其城关区的洞子头、军营、北站、王大庄、萱庄、高庄、孙庄、徐庄、肖家牌、辛庄、马庄、城关镇等12个乡镇和四女寺的张官寺、丁王庄、佛堂、肖营、齐馆、草屯、头屯、四女寺等8个乡,吕庄区的史堂、桃花店、小河庄、吕庄、董王庄、李善屯、岳觉寺等7个乡划入平原县;将滕庄区的堤口、苏屯、邢屯、大史屯、桑屯、张郭泰、刘屯、傅家坊、滕庄、鲁权屯等10个乡划入武城县;将苏留庄区的朱庄、傅庄、康庄、才庄、陈屯、左王庄、马官庄、常集、尤王庄、大兴、前哨等11个乡划入夏津县。
1965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平原县所属四女寺、郝王庄、蔡庄、董王庄、大屯5个公社划归武城县。
恩县在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时,有6区221个乡(镇),582个行政村;全县总户数55179,总人口261784。1956年被撤销前,该县辖城关、滕庄、王杲铺、旧城(今武城镇)、四女寺、刘王庄、苏留庄等7区72个乡,537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