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的困境让我想到了鲁迅和钱玄同的一则对话: 钱玄同认为鲁迅在张勋复辟的时候不仅不去发表任何意见,还把自己关在字画的小楼里的做法十分消沉。 鲁迅面对质问时是这样回答的: 钱玄同也针锋相对: 我现在更认可鲁迅的说法。 选择当老师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如果我当上了老师,我会给学生普及逻辑学、历史学、古典音乐、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把辨别是非的能力交给了孩子,他们又如何能心平气和地参加中高考等选拔性考试呢?对于要靠中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残忍。 更何况有些教育对家长来说堪称洪水猛兽一般,根本无法开展。 尤其是每年都会有专家要么呼吁降低高考英语分值,要么呼吁干脆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 这让我想起了2019年3月15日震惊世界的新西兰枪击案发生。国内不少 主流媒体 纷纷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 他们是这样报道的: 这些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行凶的枪手在腿上绑着很多本杂志。 看到这些报道之后,国内的很多读者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然后很多猜测也随之而来:说杂志中可能包含着行凶者的动机、信仰等信息。 到了最后,国内的少数读者才发现原来是主流媒体闹了个大笑话。他们不知道在英文中, magazine 这个单词不仅有"杂志"的意思,而且还有"弹夹"的意思。 就是这个: 所以正确的翻译方式应当是行凶者身上挂了许多弹夹。 写到这里,我也想起来在电视剧《雪豹》中,竹下俊对拿正着日语书苦学日语的周卫国说: "你还是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军官,因为首先你会说英语和德语。这说明你完全有能力直接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而你的同胞只能借助翻译。他们学的东西只限于翻译的水准。就好比这几本书吧。因为翻译的水平差,只靠这几本书是永远学不会日语的。" 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手信息,极大程度地看到真相。不至于被他人在提供二手信息时犯的错误连累。 在我看来,很多老师是没有资格当老师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盛行连坐制度,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老师正在讲课时,班里有几名同学悄悄说话。老师听到后生气地问是谁说的小话,全班鸦雀无声。 老师更生气了,便说没人承认是吧,那就全班罚抄语文课文,她选一篇最长的课文,让我们抄不完不许走。还不忘"撇清关系":可不是我要罚你们的,你们要怪就怪那几个说话还不承认的同学吧。"好一个转移矛盾!当真是无耻至极。 很可惜当时不了解"无罪不罚"的常识,再加上年纪小,我当时以老师的是非为是非。要不然绝对和这种"枉为人师"的老师当场展开论战。 前段时间流行的所谓"撕伞运动"更是某些年轻老师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的恶趣味。 某些老师让学生把书扔到地上进行默写,还沾沾自喜地发在社交媒体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根本不顾及地板这么脏,孩子还经常使用课本。被扔到地上的课本沾满了细菌,孩子不经意地揉个眼,或者翻完书后吃个零食都很大概率会造成感染眼角膜病变、胃肠道疾病等健康风险。 用孩子的健康为自己博眼球、赚收益的行为堪称无耻至极,还有许多老师盲目跟风、追捧这种行径。 还有我如果当老师,我也会支持学生过所谓的"洋节",不会用"中国人过什么洋节"这种说辞来对学生进行道德绑架。 可能有人会说我"崇洋媚外",其实"崇洋媚外"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无论是经济发展规划还是教育改革,我们一直在努力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什么是国际一流标准?是非洲一些国家的标准,还是亚洲一些诸如伊朗、俄罗斯等国的标准?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圣经·旧约·创世纪》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上帝刚刚创造人类的时候,地球上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一天,人们想知道上帝居住的天堂是什么地方。于是所有人都一起努力,开始建造能够通向天堂的通天巴别塔。 尼德兰·布鲁盖尔 《巴别塔》油画 上帝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十分震惊。他立刻采取行动:让人类的语言变得多种多样。语言带来的差异造成了思想的差异,于是修建巴别塔的行动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回顾历史,历史上很多事例也证明了精通外国语言并不代表真正的文化认同。 明治维新后,日本创建了许多学堂,其中很多学堂都是将英语作为必修课来学习的。尤其是海军学校,要求老师用英文授课、布置作业。学生用英语和他人交流。 但是那时的日本人坚持"和魂洋才",就类似大清洋务运动时提出的口号"中体西用"。他们是很鄙夷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的。他们觉得信奉个人主义的西方人犹如一盘散沙,根本就敌不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和民族。 "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男人们的大和》 因此他们无所顾忌地悍然发动对邻国的入侵,并通过偷袭珍珠港,决战中途岛等方式扩大战火,将日本彻底捆绑上了驶往地狱的列车。 最终得不到的再也不可望,原本得到的也输了个底朝天。 前一段时间,罗翔因为提出"一人犯罪,三代不能考公务员"的规定是不合理的,他就被很多人被围攻。 南航的教授仅仅发表了个人的见解。坐在下面的学生不敢和教授面对面辩论,选择偷偷录下视频并发到网上。更有学生下课之后才"敢"在黑板上写下"张口好似乏走狗"这句话,他纯粹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估计他写完之后拂袖离开时还会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 很多人忘了,如果只有一种声音才能被允许表达出来,那么无论这种声音听起来多么正确,它也是错误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包容不了和自己思想不一致的观点,还动辄举报老师。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思想越来越偏激,越来越狭隘。他们本应有最开放的头脑,最包容的思想,很多人就像看戏的矮子一样,人云亦云。他们很少做深度思考,动不动就高喊"资本家挂路灯"、"××必有一战"。 更小的孩子在短视频里了解世界。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TMD,……"、"栓Q"、"报giao"、"你个老六"这些话。 因为他们没有接触到艺术和音乐的美,他们也没有分辨的能力。碎片化阅读也会逐渐侵蚀孩子们的大脑,他们会逐渐丧失深入思考的能力、思维也会逐渐变得"二极管化"。 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更不要说短视频中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发表的离奇价值观。那些价值观在孩子年纪尚小,还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被孩子接纳,就相当于被注入一支慢性毒剂,越往后的危害越大。而日后孩子长大了想要完全祛除这种毒思想,只有思想上自愿"刮骨疗毒"才能极大程度地缓解,这绝非危言耸听。 歌曲《成都》中有一句歌词唱到了我的心里: 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是挣扎的自由。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教育还远远没有落实,或者说无法落实。我又如何给他们传递这些"常识"呢? 以前读《滕王阁序》的时候读到"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时非常不理解。阮籍驾着车一直漫无目的地向前狂飙,遇到石头堵着路就换一条路再走呗,你哭啥呀。 现在逐渐理解了他,有些路也许选择它的那一刻就注定前方是条再也走不通的绝路。 全文2600字,感谢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