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讲一个小故事。 王彧是南朝刘宋时期名高一时的重臣,这个重臣有多重?宋文帝用王彧名中的"彧"字给他儿子明帝取名为:刘彧。宋文帝还让儿子明帝娶了王彧之妹。 宋帝死后,宋明帝也没当几年皇帝,就生病了,时日不多。 宋明帝派人给王彧送去毒酒,并带话给他说:"你没罪,但我不能一个人去死,请你先走一步。"同时有亲笔诏书:"这是为你考虑,这样做可以保全你家人。" 明帝这话也说得实在:你的存在会影响我们老刘家的江山,所以我不得不请你先走一步。 诏书到的那晚,王彧正在下棋,启封看罢,重又原封放在棋局旁,神情不变。等到棋局结束,才慢慢地对客人说:"刚才接到诏书赐死。" 王彧手下十分愤怒,过来就想要把酒打翻,并劝王彧拼死一搏。 王彧说:"还是请为我的一家人考虑吧。"于是,写了答谢的书信,然后举杯对客人说:"此酒不能劝大家共饮了。" 说罢,仰首一饮而尽。 王彧何罪?太强罢了。 要你死,只因你功劳太多,能力太强,势力太大。 02
古时的权臣或者功臣,有一种做法,叫自污。 王翦率领60万大军伐楚,行军前,贪得无厌的向勤王要田地,先后要了五次之多。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 王翦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我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以此消除秦王的担心。" 这就是自污。 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西汉初年,刘邦在前线平叛,萧何在后方主持工作。 刘邦在前线屡屡问萧何派来的使者:丞相在每都做些什么事啊? 使者回答:每天都在为国操劳。 刘邦不说话,沉默。 萧何知道后,就在京城强占百姓农田,达数千万之多。西汉功臣被诛杀者众多,而刘邦见萧何如此,最终还是放过了萧何。 自污的核心是让君主相信自己根本没有啥野心,就是要一点钱财、良田、美女等等。 后世诸多功臣、名将都采取了这个办法,比如:郭子仪、曾国藩等。 03
但自污真的有用吗?实际上,可能用处不大。 最浅显的道理,那些功臣在常年的征战中,有几斤几两,皇帝那是清楚得很。简简单单给自己打造一个贪财好色的人设,皇帝就真的信了?把皇帝当三岁孩童么。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朱元璋杀功臣。 杀你只是因为你的存在,有可能会影响到太子和皇太孙继位后的政权。至于你自污与否,是否已经交出兵权,这些都不重要。朱元璋要的就是消除任何威胁,万无一失。 04
那么,功臣要如何才能善终呢?其实并非不可能。 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在辅政和篡位自立之间犹豫时,妻子独孤伽罗就对他说:"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这话真是说得透彻,可谓是人间清醒。 事情已发展到这一步了,骑虎难下,你想要退缩是不可能的了,因为退缩就意味着死无葬身之地。 杨坚前朝的宇文护,多么牛的人物,一手建立北周,杀三个皇帝,立三个皇帝,没有选择称帝,最终的结局就是身首异处。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所以,杨坚最终选择了篡位自立这样一条路。这条路可能开始并不是他想走的,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早已由不得他。 我们试想一下,杨坚若选择辅佐小皇帝,皇帝长大成年之后,必然会对身边有一个而又如此权威的人物下手。杨坚一定不会忘记:周宣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处死当朝最有权威的宇文宪。 05
所以,若要善终,自立为宗。 举几个例子。 刘裕,其军功,魏晋南北朝无人可比,甚至可以比肩卫、霍,有此能力,最好的自保就是自立为帝。 李世民,其为将时的赫赫武功,放在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也可以排前十。但想要善终,就只能是杀兄逼父。 朱棣,根本就没想着反叛,但朱允炆调走了他的部队,夺走了燕京的城防指挥权,并在周围安排了大军,你说,朱棣能不反么?不反,不就跟前面被朱允炆整死的那些藩王一个下场么。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若要自保,就把自己变为天下第一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不是荣耀,那恰恰是最大的危险。你离第一人越近,危险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