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越南王朝,想要脱离中国统治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据《广州记》记载,马援到交阯,立铜柱,设立为汉朝最远的边界。越南人每次经过铜柱,都会捡起石砾丢之,久而久之,铜柱逐渐被埋没成一个土丘。马援与铜柱 对于马援与铜柱,越南文人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马援灭了二征,平定了越南,断了越南民族独立的念头,又在边界处设立了铜柱,越南文人每次见到都深以为耻,另一方面,马援到交趾后,每到一处都要组织人力开挖水渠、灌溉土地、为郡县修建城市,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为越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一定程度上是位建设越南、开化越南的"贤人"。 这样的复杂感情体现在越南使臣建构的中国形象当中:其中,阮偍在《华程消遣集》中是这样构建铜柱形象的:"铜柱隐山勲尚记,铁船沉水烈犹传。南藩遗迹高千古,东汉图形正百年"。 虽然他悲恸的哀悼了牺牲在海战中的将士,但他不得不承认,"南藩"因为马援的建设和强大的汉朝的扶持而繁荣了起来。武辉瑨则在《华原随步集》中认为:"天为南北析,久分终当合", 虽然铜柱立下了边界,分了南北,但是等时间久了,南北终将"分久必合"。 这里体现出他强烈的民族独立意识,对自己国家军事实力的自信,也许与阮光平背地里策划反攻清朝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段浚则感叹道:"铜柱何年分地轴",对铜柱划分南北边界感到怅然,而"南北重分轸翼星,至今起敬滩头水,犹为珠车咽不平",他站在五险滩头,向死亡的将士表达敬意,又为越南的战败感到不平。 其次是横州,位于今广西横州市,古代横山有关隘,阮偍在《华程消遣集》表示:"南北分强此一关,乾坤遗迹在中间",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越南文人来说,将这个关隘视作中越孰强孰弱的关键地。 而对于横州,潘辉益在《星槎纪行》写道:"横州江中,石根攒列十五里,滩声如雷,伏波将军祠在龙门滩头", 他说横州江中仍然布满了足以把船捣破的柱子,滩头水声如雷,而伏波将军的祠堂就在龙门滩头,他描述了横州滩头的现状,可以看出他对水中密布的柱头与当年的战争十分关注。 阮偍《华程消遣集》说,横州之地"极壮丽,又有孔子行教像。相传有铁船沉于水底,汉马援遇大风雨或浮于水面",这段话或许最明显的反映了越南使臣对马援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有孔子像",说明马援对交趾有教化之功。 另一方面,沉水的铁船显示着越南耻辱的战败,如此矛盾复杂的感情态度,使得越南使臣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喜欢一提再提,对横州、铜柱和伏波祠这些地方耿耿于怀。 使臣们寻找遗迹的意义 使臣们频繁前去寻找铜柱的遗迹,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欲重新确定中越边界,基于这几点,越南使臣才构建出这样一些充满矛盾的形象。 再者,受降城,清朝时属于太平府宁明州,明朝年间,越南的莫登庸夺取越南政权建立莫朝。 因为害怕当时的明朝打着"兴灭继绝"的旗号来讨伐自己,于是他遣使上诣明朝,表示愿纳土称藩,求"结与国之欢心",明朝同意了莫登庸的"求和"。太平府知府江一白于是在莫氏受降纳贡的地方筑起一城,因此得名"受降城"。受降城是越南使臣入华朝贡的必经之地,越南使臣每次经过受降城,都深以为耻。 《大越史记全书》曾经提到,莫登庸怕明朝"问罪",于是割地"二州"以赔,给明朝许多金银财宝和奇特的宝物 ,这里所说的莫登庸所"供纳二州"的地点在中越史籍里记载不一,因此越南使臣在燕行文献中"献纳三州"的说法也无从考证。 所以在此我们暂且不论莫朝献给明朝州地的详情,仅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越南使臣经过受降城时的情感,以及他们构建了什么样的形象。 使臣吴时任在经过受降城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记录在《皇华图谱中》,大致意思是,受降城本来是越南故土,山就像谅山一样,溪水较少,可惜此地被莫登庸一己私欲,为求自保而献给明朝,如今只有对他的千载骂名。 在这首诗里,吴时任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 吴时任在诗中表达了对莫登庸强烈的谴责情感,认为他将本国的土地拱手让人,是越南历史的千古罪人。实际上莫登庸割献二地的这个举动并不是真正的请降,而是顺带将以前占领的中国领土还回去,只不过顺着此举卖了个人情给明朝。 对此,阮偍也曾在《受降城》中写道:"是明朝伪莫来降,献纳三州之地处。 一辰命名,至今不改",他认为,莫登庸是为了向明朝请降,才献三州给明朝,为什么此城叫受降城?就是因为莫氏走投无路故意献地求和才得到这个名称。 这里的江山空留当年割地请降的愤恨,遍地花草都残留着昔日的感情,莫登庸的留下来的千古污点永远不会泯灭。 阮偍在这几句诗中透露出对莫氏强烈谴责的激烈情感,认为他给越南民族留下了深重的历史痛苦。此番评价深受越南民族视域影响,构建出一个逼迫别国"割地"求和的中国形象, 其描述与真实的情况产生了一些"误差",是从越南本民族需求出发来构建的。 还有广西梧州,阮偍说,古时候梧州"属士王",士王,指的就是士燮。士燮是苍梧广信人士,他的祖先来自鲁国的汶阳一带,早在王莽乱朝纲之际,就举家迁徙到交州避难。 在士燮年轻的时候,曾到汉京城洛阳游学,在那里,他拜了颍川刘子奇为自己的老师,在学成之后做了官:"治《左氏春秋》,为注解,举孝廉,补尚书郎",直到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而被罢免官职。 其父死后,士燮举茂才,除巫阳令,任职交州太守。士燮任交趾太守期间,时值中原战乱不断,仍能"保全越之地,以当三国之强,是既明且智,足称贤君。" 其卓越的治理给交趾地区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稳定,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他研究经学,发展文化,使交趾地区的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大越史记全书》记载"王器礼宽厚,谦虚下士,国人爱之,皆呼曰王",汉朝前去避难依附的知识分子以百数记。 因此他被当地人尊崇为"士王"。梧州作为士燮的家乡,阮偍在《华程消遣集》评价说,梧州地区风景如画:"地控越西东,景致浑如锦绣封南海书生来此景,境抠衣欲认士王踪",越南士大夫对作为越南文化引路人的士燮有着深厚的情感,将之视为越南的"士王"。 因此每到梧州,都要提到士燮,寻找士燮的蛛丝马迹。 潘辉益则在《星槎纪行》高度评价梧州是"岭外繁华第一州。荒野传闻虞帝狩,暮云想像吕仙游",此段结合了舜帝南巡崩于苍梧的典故,表达了对苍梧风景的夸赞。 段浚的看法 段浚也在《海翁诗集》写诗描绘了梧州的极致美景:"日暮凭拦瞰碧流,天外帆墙粉落叶万宇繁华接码头", 说梧州江景绝美,落叶纷纷映江中船帆,码头繁华万千,可见他眼中梧州的繁华与绮丽。 此外,中国的长城,武辉瑨在《华原随步集》里曾写道:"延袤山头万里横,祖龙曾此役蒙乡。亡秦未见关胡识,逼汉徒劳移雉城祗今九有车同轨,使节安从口外行",他诉说长城自秦汉的历史,感慨四方的秩序风云来来去去,千秋夷夏有多少纷争,长城即是古代夷夏纷争的分界线。 如今凭着儒家秩序强大的世界秩序,"车同轨书同文",华夏以强大的文化力量使长城外的夷狄臣服,使节才得以安然的穿行于长城。 这既是赞颂儒家的天下秩序,也是在称赞清朝统治者征服蒙古、西北各民族,各民族和谐一体的伟大功绩。 但是,在段浚看来,长城不过是"煎熬累累青山骨,战伐阴阴碧涧魂"的劳民伤财之处。对于河南的武胜关,吴时任在《皇华图谱》写道:"夏宋相争此地头,六龙将士痛神州"此地"原为夷夏",又是"宋元胜负"之地。 吴时任说,武胜关本来是"华夏"与北方"蛮夷"的分界之处。这里涉及到越南的夷夏观:越南使臣虽自认"藩国",但从未将自己视作"夷",因此他们总以"中华正统"的口吻去批判其他国家和民族。 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由此推断,越南强烈的脱离中国的"独立愿望",不是因为"夷夏对立":不是因为自己是夷而中国是"夏",而是因为"为藩不内属",即自己虽然是中华的正统继承者,但宁可作为中国的藩国,也绝不能被中国直接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