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年前的中国古代,有一个老教师,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亿万人热爱。 他就是孔子。 这在中国古代的名人中,并不多见。 不过,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孔子就是端坐孔庙里,不苟言笑,古板无趣,甚至有点酸腐气息,类似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样子。 孔子为什么能在2500年后,依然活的这么多人的热爱? 真实的孔子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 他发现自己有错误,认错痛快,性格磊落,让人看了心生喜欢; 他痴迷音乐,有点呆萌;堪比当今狂热粉丝; 他生活讲究,有点小资;健康长寿,远超同时代人; 有的时候,处境尴尬,但他勇于自嘲,赢得真心敬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教师中的老司机,他的教学方法有点特别。对待不争气的学生,他老人家毫不客气,严厉批评; 但是,即使是被他严厉批评过的学生,也都对他毫无怨言,并且终生追随。 这样的孔子,可能颠覆了你心目中那个穷酸、木讷、死板的教书匠的形象吧? 今天就以这篇短文,依据公认的史料,来从几个小的侧面描述一个大家可能不太注意的孔子。 敢于认错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好意思,这话错了,因为孔子就被称为古今第一圣贤。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的确也会出错,而且,是当场被自己的学生们发现并指出来的。 孔子遇到自己出错的时候,会怎么应对呢?他不仅没有遮遮掩掩,东拉西扯,反而直截了当地承认错误。 一次,孔子应其学生子游之邀,到子游任职的鲁国小地方——武城一游。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段话说的是,发现当地老百姓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不着施行礼乐教育。 想不到子游当即反驳:我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了礼乐就会关心爱护他人,老百姓学了礼乐,就会容易遵从并接受君子的领导。" 孔子听了,当即在一众学生面前认错,说道:"同学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 与某些大学校长认错时的拖泥带水相比,孔子他老人家简直是干脆利索的一个爽快大叔啊! 勇于自嘲 处境尴尬时,孔子还能经得起调侃,勇于自嘲。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次和学生走散的时候,子路发疯的到处找老师,打听老师的踪迹,一个当地人说,城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帝,脖子像远古的首席大法官,肩膀像郑国的著名宰相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大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 这是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对孔子的评论。 试想当今,哪一个大学教授、校长听到这样的比喻,不会拍案而起,勃然大怒? 但是,你知道孔子的反应吗? 孔子欣然笑道:说我外表和圣人相像倒是不敢当,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真有点像。真是像啊!真是像啊! 痴迷音乐 孔子他老人家,曾经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鲜美滋味了!为什么?买不起?买不到?不想吃?都不是。 原来呀,孔子听了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家的演奏的《韶》后,激动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动听的旋律在脑海里不停地盘旋,就像美国的黑鹰直升机一样,轰鸣、轰鸣,搞得老人家学习了三个月都沉浸在音乐之中,忘掉了肉的味道。 另外我们知道,三在古代一般是指的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可能超过三个月不知肉味。 这与当今一些歌迷狂追小鲜肉、大歌星不相上下,甚至还要厉害啊!你说孔子是不是有点呆萌? 此外,日常中的孔子也可能是经常伴随着音乐的,有的时候,他老人家听到别人唱歌很好听,就要求对方再唱一遍,自己跟随学习伴唱,显得非常可爱。 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孔子也离不开音乐。比如,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在陈国被围,断粮七日的时候,他的学生们都饿的前心贴后背的时候,孔子却照样领着大家天天弹琴唱歌,要知道,孔子可是和学生们一起挨饿的啊,他老人家可没有开小灶、搞特殊啊! 只有一种情况下,孔子不唱歌,可能也不弹琴,就是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那我们是否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就可以说不哭的时候,他老人家就是天天唱歌弹琴呢? 这和我们大家心目中那些呆板、迂腐的酸秀才大相径庭吧? 有点小资 孔子是一个穿衣非常讲究的人,他认为服装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在夏天的时候,孔子穿粗葛布或者细葛布的单衣,轻松凉快。但是,里面必定有一件打底衫,否则,就漏点了,显得不够体面。 在冬天穿皮衣,孔子在皮衣外边套有一件罩衣,如果是黑色羊皮大衣,外表的罩衣就用黑色的,白色麑皮大衣,罩衣就用白色的,黄色的狐狸皮大衣,罩衣就用黄色的,不管怎样,颜色搭配协调。 孔子还有个"二爱十不吃"的饮食习惯。 二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很多朋友以为这里所说的是好和吃的讲究。其实啊,不是说吃的好,而是要吃的精细,必须把"食"谷壳去干净,舂(cho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者乳体内去皮壳或捣碎)的精,利于肠胃吸收。 十不吃是: 食物放的时间长而变味了,不吃; 食物没煮熟,不吃; 食物不和时令,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食物臭恶了,不吃; 肉割得不正,不吃; 吃肉不能超过吃谷物; 各类食物要搭配不同的酱料,没有合适的酱料,不吃; 美团外卖的酒肉,不放心,不吃(趁机黑一下美团哈); 吃饭的时候,始终配有姜,但是也不多吃。 此外,喝酒不严格限量,但是不会喝的稀里糊涂。 孔子活到73岁,可谓高寿。这应该和他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有关。要知道,春秋时代的人,平均年龄也就是三四十岁,他几乎活到了别人两倍的年龄。 因材施教 作为一个号称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老教师,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这是不是有些保留呢?或者说,是对学生们留一手呢? 那我们看看他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唯一的儿子是怎么样教育的吧: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能正确的说话)?""是。"退而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立足)""是。"退而学礼。 据孔子这个唯一的儿子回忆,他的父亲一辈子也就教了他这么两句。 对待不争气的学生子弟,孔子可不会给他们好脸色了。 比如:孔子的学生冉求担任鲁国权臣季孙氏的总管,协助季孙氏搜刮民财。孔子在多次委婉劝说、暗示无效了,爆发了,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意思是,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这些小伙子们可以敲锣打鼓去攻击他! 还有一次,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之前宰予曾多次向孔子表白过,痛改前非,却老毛病再犯, 孔子大发雷霆,痛斥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意思是,腐朽的木头不可以雕刻,垃圾垒的墙没办法刷。把宰予骂作是垃圾和腐木! 严厉而又特别的老教师孔子的教学成果怎么样呢? 小的时候,我那出生于清朝末年,裹着小脚,大字不识几个的奶奶,曾经念念有词跟我念叨过:"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意思是孔子一生教授过的学生大约有三千人左右,其中非常贤明出众的有72人。 要知道,春秋的时候,全中国的人口也不过两千万左右,大致和当今河南省人口的五分之一差不多。 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孔子的教学规模,相当于又办清华又办北大。可以说,孔子的教学事业,成绩特别突出! 甚至,在西方思想界,孔子也圈粉无数。 美国诗人、哲学家、思想家爱默生:"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 法国学者伏尔泰是孔子的狂热粉丝,他在自己的书房挂着孔子的画像,朝夕朝拜。他极为推崇孔子思想,在其《论孔子》一书中说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日本学者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以上给你介绍的孔子,是否和你过往感觉的孔子是不是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孔子,犹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西煤矿,一再被各色人等拿出来说东道西,就像我今天一样。 顺便说一句,今年是孔子的2573岁诞辰,让我们有空的时候翻一翻和孔子有关的书籍,缅怀一下这个挺有意思的老教师吧!说不定会对你我的人生有一点点启发。 青山依旧在,与你聊历史。 我是青山公子,喜欢历史深处的趣事。 备注: 1、资料采集:[汉] 司马迁著.史记.孔子世家及仲尼弟子列传; 2、本文改自作者旧作,原文发表于2019-04-27读史公众号;